冯德全:适应性学习是婴幼儿制胜的法宝不论是自觉的早教,还是不自觉的早教,是科学的早教还是非科学的早教,是有益的早教还是有害的早教……孩子为什么都能不知不觉学得那么好,像上海宝宝学上海话,广东宝宝学广东话一样,学好了还让人觉察不出来。婴幼儿有什么学习的“特殊法宝”或“秘密武器”吗? 这就需要我们去建立科学的“儿童观”,去研究人生早期的心灵世界,去读懂婴幼儿这本“天书”。下面我们来说说孩子与生俱来的“适应性学习”问题。 前面我已讲过,任何生命的初期都有为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的本能,植物如此,动物如此,拥有最大遗传潜能的万物之灵——人类的婴幼儿更是如此。婴幼儿是靠什么天赋来适应现代人生活的昵?那就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和发展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即在人脑发育,构建神经网络的那几年,把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心灵传递的、情境领悟的,一古脑儿编织到自己大脑的神经网络之中,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婴幼儿有一个独特的吸收信息的“宝葫芦”,这个宝葫芦的特殊功能有: 1.获得敏感:宝宝接触最早、最多、最快乐的事物,他就最喜欢,这就获得了那个事物的“敏感”,也叫“形成敏感”。孩子为什么最喜欢妈妈,人们以为那是血缘关系决定的,错了!孩子喜欢妈妈不是血缘关系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妈妈是宝宝接触最早、最多、最令其愉快的刺激物,人生最早获得的是“妈妈敏感”。如果妈妈生下孩子后因故离开了,数月以后再返回宝宝身边,他同样害怕她如陌生人。 了解了孩子的这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我们为何不轻轻松松地让他早早获得“音乐敏感”、“美术敏感”、“体育敏感”、“视语敏感”、“数学敏感”……呢? 2.形成印刻:婴儿期反复获得的印象就像印刻在脑子的细胞里一样,会牢固地伴随其整个生命的全过程,并成为一种固习。乡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为什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是因为乡音己印刻在生命最深层的记忆里。 鉴于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给予他的所有信息就应当是人类文明的精品,是真、善、美的思想、行为和物质,等他们长大了就有对假、恶、丑的判断和鉴别。识别古董的大行家都要从小多看真品,这样长大后一眼就可鉴别出膺品。 小时候我生活在浙江农村,那里非常缺乏文化生活,于是晚上常常听农民讲鬼故事。我又爱听又怕极了。如今时间过去了近70年,在理性认识上我早已不信鬼,但每当在农村夜里独处时仍旧怕鬼,儿时那阴森恐怖的感觉仍挥之不去,这就是我的印刻期受到心理伤害所致,它像刀疤残留在皮肉上一样,残留在心灵深层的记忆中终身不褪。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啊,你给自己的宝宝心里印刻什么,实在要慎之又慎! 3.印象记忆:成人的记忆是分析记忆和理解记忆。例如:要记住一个人,就立刻会分析他是男还是女,是老还是少,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记一个姓“zhng”的人,会问是“立早章”还是“弓长张”等等。但是婴儿的记忆不需要理解也不会分析,他全凭印象。他的脑子像摄影机摄取形象、录音机录入音响一样,脑的记忆区犹如一卷慢慢感光的底片,感光几次就记住了,然后再在生活中慢慢领悟。 婴儿识物记事,掌握语言,建立行为,都是通过这样反复“感光”获取的,而且效果特别好。幼儿的印象记忆仍然很强,理解记忆也开始崛起,我们既要利用前者,又要发展后者。为什么一定要把宝宝的记忆斥之为“死记硬背”“拔苗助长”,因而磨灭他的天性呢? 4.情境领悟:婴儿理解事物,不凭推理,也不需要解释,全凭特殊的智慧,自然而然地在生活情境中领悟事理。 例如,只要丰富孩子的生活,2岁的孩子就会判断人的年龄,把老年妇女叫奶奶,青年女子叫阿姨,叫小姑娘姐姐;四五岁的孩子能看职业服装猜人的工作行业。孩子从没有语言、不会思维、不能解释一切词语,到会听会说、习得语言、认识世界,这个奇迹也是这样“领悟”出来的。日常语言所表达的事物足够纷繁、复杂而广阔的了,但他都能渐渐领悟。 成人应完全懂得这个道理,没有哪个家庭教孩子时要边教边为他解释。例如没有哪个父亲教3个月的孩子认妈妈时,会说:“这是你妈妈,妈妈就是生你养你的女人,是爸爸的妻子……” 人类的一般知识基本(这占一般人掌握的知识量的95%)不需要教,也不需要解释。要相信孩子在观察生活、交往、阅读中有极强的领悟力,幼儿是这样,小学生也是一样。可是毅们的教育却往往迷信讲课和解释,而不去大力丰富孩子多彩多姿的生活,不提倡大量看图和阅读,不相信孩子自己会领悟,甚至白菜、萝卜也要上课去讲,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生命之浪费!如果高尔基不靠生活这所大学和依靠大量阅读去领悟,而是从小上课听讲,直到大学文学院毕业,那么世界上一定就少了一个大文豪! 5.本能的模仿:孩子有本能的模仿能力。未满月的婴儿看成人吐舌头,他也吐舌头,这是最初的模仿。为了适应生存,整个婴幼儿期他都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所以到了青少年时期,他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乃至于性格品质,都比较像他最接近的人。 孩子的模仿是无意识的,却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衣、食、住、行、说、笑、唱、做,表情、爱好、习性等,都是不知不觉模仿的结果。所以我们培养孩子,时时刻刻不要忽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言谈举止,父母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兴趣爱好、脾气性格、文化修养,可以说都在受到世界上最严格的监督,最细微的仿效。你可千万要提高自身修养,因为家里有一台“摄像机”、一部“窃听器”跟在你身边呢! 6.兴趣探求:孩子对新奇的、生动的、鲜明的、有情节的事物自然会产生兴趣,愿意去看、去听、去摸、去玩。婴儿因为是世界的“生客”,所以他对一切事物都有兴趣,愿意接触感知范围内的所有可以承受的刺激物,几乎没有选择。 对于婴儿来说,看一张邮票和看一个汉字都是同样陌生、同样新奇、同样有趣的;摸一个活动的手指头和捏一个玩具小棒,他的探索也是一样愉快的。这是婴儿的“无选择探求期”,因为他对什么都感到新奇,所以这时最好灌输,最便于教育。虽然他的注意时间极短,但他很听指挥,室内室外由你抱、由你指、由你讲。 以上只是我们管中窥豹,所探寻的“宝葫芦”中的一点“秘密”。科学发展史表明,人类文明进程中常常会发现新世界:在太空世界,没有重量,也没有浮力;在低温世界里失去了电阻,许多物体改变了性能;在微观世界里,一个原子也有太阳系那样复杂……如今我们研究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也必须深入到婴幼儿的心理世界中去。孩子虽然小,但他不只是一个“缩小的大人”,他们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许多极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要深入到他们的“内宇宙”中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