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国民一员 2018-07-18
对于孝文帝的认识是从历史课本走近的,孝文帝与文明太后的太和新制促进了民族融和,改拓拔氏为元,迁都洛阳。此后洛阳、磁县的一座座北朝大冢、出土的一个个器物深深的吸引了我,大冢的震撼、陶俑浮雕的婀娜多姿,比秦汉更为精细,比后世更具有美感,让我对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倍感神秘。此后在《洛阳伽蓝记》中读到的洛阳城,查得的一位位元魏、高齐宗室的生平,对北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自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到孝文帝迁都洛阳,这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元魏贵族纷纷在大同建宫营坟,期间的诸帝、后、妃等纷纷葬于云中金陵,王公大臣或陪葬,或于大同城郊另立墓冢。不过也有少数皇后未葬入云中金陵,文明太后在方山营建的永固陵就是其一。相传是一次冯太后与孝文帝在方山游玩,看中了这里的风水,便决定在此营建寿宫。文明太后去世的第二年,孝文帝也在方山上建立了自己百年后的坟冢,这就是今天要说的万年堂。
 
孝文帝自不用多提,是献文帝拓拔弘的长子,原名拓跋宏,太和改制汉化后改为元宏。五岁继位。亲政后,在文明太后的支持下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九年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万年堂之所以不能称为“陵”大概是因为其中并未葬入孝文帝遗骨。由于迁都的原因,孝文帝规定陵区设在洛阳,不得还葬代北,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亲为表率,在洛阳北的瀍水之西营建了自己的坟墓,这就是后来的北魏长陵,而位于平城方山的万年堂则沦为虚冢。《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初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里余,豫营寿宫,有终焉瞻望之志。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一位山园之所,而方山虚宫至今犹存,号曰万年堂。
万年堂的结构基本与永固陵相同,坟丘方形基底,上部圆形,但周长、高度均为永固陵的一半,这是由于万年堂是以永固陵的陪葬墓形式出现的,规制不能超过主陵所造成的。万年堂墓室有三道墓门,三次被盗,甬道已暴露在外。三次被盗中两次是以南面甬道为入口,另一次则以墓冢西侧打盗洞进入,盗洞直径约一米,可到达后室券顶。
 
我当日在万年堂,本想从西侧盗洞进入墓室,没有任何准备,单凭一念执着,变想一探究竟。但盗洞内部土质并不密实,在其内爬行总有灰土落下,虽无大碍但却带来了少许恐惧心理。其次,该盗洞是通向后室券顶,在盗洞外和洞中部这段区间内徘徊数次,最终查得后室高6.97米后才放弃了对墓室的探访。虽遗憾,但却万幸于自己没有因为一时脑热而进入墓室,待到以后做好充足准备,再探此陵。
此外,在万年堂之北两公里多的地方,我还发现了一个疑似墓室废坑,不知是否为方山陪葬墓之一,若推测无误,该墓室结构与永固陵、万年堂地宫相仿,但明显小于前二者。
 
 
 
        草根三品官
  基本信息:
朝代:北魏
类型:皇陵、废陵
墓主:孝文帝元宏(实际葬于洛阳的北魏长陵)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万年堂封土正面,正南面暴露的甬道清晰可见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万年堂封土南的一排石头与封土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万年堂封土西面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万年堂封土,暴露的甬道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暴露的甬道,缝太小,人钻不进去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暴露的甬道与其上的封土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万年堂封土西侧的盗洞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万年堂封土西侧盗洞内....当时我在此徘徊数回....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万年堂封土西侧盗洞中部,可见墓室后室券顶砖(砖上那光,是我的手电...)

盗洞也是从中部开始坡度变大,我也是在此停住了脚步,爬回地面...

==================================================================================================

我所见到的万年堂封土之北两公里多的一处疑似陪葬墓墓室废坑(也许我的观点有误...)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疑似墓室废坑全景


【陵墓】北魏万年堂(山西大同)
疑似墓室废坑后部,若这真是墓室废坑的话,这地方应该是后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