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疑

 雅棋的理想 2018-07-18
​第十二章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四、填空题
1.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2. 头 足 目内眦 足小趾
3.合谷 委中
五、问答题
1.试述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答: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2.如何理解“腰背委中求”?
答: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其中一支经脉,夹脊柱两侧下行,直抵腰部,络肾,属膀胱,复从腰部分出,挟脊贯臀,下行入腘中;另一支从肩胛内下,过髀枢,沿大腿外侧后缘,向下行,与前支于委穴处会合。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循经取穴的规律,委中穴具有治疗腰背病症的功能。

第十三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1.大钟 太溪穴下0.5寸,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凹陷中
2.2
五、简答题
1.《灵枢•经脉》是如何记述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的?
答: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府会中脘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骨会大杼气膻中.血会膈俞太渊脉.

十六郗穴歌诀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取梁丘,脾属地机宜; 心经取阴郗,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觅; 心包郗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抵。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厉兑井金)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隐白井木)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至阴井金)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遗;(涌泉井木)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找 ;(关冲井金)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窍阴井金)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大敦井木)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手厥阴心包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端桡侧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该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到达两肋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向上至腋窝下。
沿上臂内侧,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曲伸困难,腋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红,目黄,喜笑无常等。

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2.关冲、丝竹空
五、问答题
1.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病,热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相关病候。如:偏头痛、目疾、耳疾、咽喉病、热病汗出或无汗,肩臂痛或上肢萎废,疼痛等。
足少阳胆经四、填空题
瞳子髎,足窍阴
耳中,耳前,目锐眦
问答题
风池穴定位:在项部,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2)风池穴主治
①风池乃疏风要穴,疏风开窍,可治一切风疾、头面五官病
如感冒、热病、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
②醒脑安神
如失眠,癫痫,中风
③近治作用
如颈椎病、落枕
角度和深度: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切忌针尖向内上方直刺、深刺,深部为延髓)
可平刺透对侧风府
环跳穴定位:足少阳胆经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位,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环跳穴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痛
针刺角度及深度:直刺2-3寸

肾经京门 胆经日月 肝经期门

足厥阴肝经 填空题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问答题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②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
      ③癫痫,小儿惊风,中风
      ④胁痛,郁闷,急躁易怒
      ⑤下肢痿痹
2.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例如胸胁痛、疝气、少妇痛,阴痛痒、遗精、癃闭、小便不利、月经过多,头晕目眩,咳喘,癫狂,下肢痿痹等。

悬钟髓会  大敦疝气

五:简答题
1. 督脉主治:脏腑病:五脏六腑相关病证;神志病:失眠、健忘、癫痫、昏迷、发热、中暑、惊厥等;热病;头面五官病:头痛,昡晕,口、齿、鼻、目等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头项、脊背、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
2.任脉主治:脏腑病:腹部、胸部相关内脏病;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等;颈及面口病:瘿气,梅核气,咽喉肿痛,暴喑,口歪,齿痛等;神志病:癫痫,失眠等;虚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主治虚劳、虚脱等证;胸腹局部病证。
3.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贏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
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⑦保健灸常用穴。
4.大椎
【定位】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主治】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痼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5.百会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主治】①痴果、中风、失语、瘛疯、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症等神志病证;
②头风、头痛、昡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时邪,饮食失节所致,内因阴黄多由寒湿,阳黄多由湿热引起,中脘穴功效能够治疗脾失运化,水湿内停

 1. 督脉主治:脏腑病:五脏六腑相关病证;神志病:失眠、健忘、癫痫、昏迷、发热、中暑、惊厥等;热病;头面五官病:头痛,昡晕,口、齿、鼻、目等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头项、脊背、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2.任脉主治:脏腑病:腹部、胸部相关内脏病;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等;颈及面口病:瘿气,梅核气,咽喉肿痛,暴喑,口歪,齿痛等;神志病:癫痫,失眠等;虚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主治虚劳、虚脱等证;胸腹局部病证。
也就是泻申脉(阳跷)、补照海(阴跷)?呼吸补法是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呼吸泻法是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艾灸法的禁忌症是什么?
(1)禁灸病症: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
(2)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 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

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于(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齐刺,也就是一共3根针对不对。如果说是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扬刺,一共是5根针。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的针刺方法是合谷刺,像鸡爪。围刺是好多根针围着病变四周,傍刺就是在你直刺的旁边刺一根,也就是一共2根针
针刺引起气胸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
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主要是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针具刺穿了胸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造成气胸的情况。
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恐惧,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患侧肋间隙变宽,胸廓饱满,叩诊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病情轻的,出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疼痛、呼吸困难。
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有条件的话查X线胸部透视,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同时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孔,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如发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需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
隔姜灸的作用是温胃止呕,散寒止痛;隔蒜灸的作用是清热消肿,杀虫解毒;隔盐灸的作用是 回阳救逆,固脱;隔附子饼灸的作用是温补肾阳 隔盐灸一般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吐泻、中风脱证等
6.灸法的作用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7.拔罐法的作用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8.三棱针有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几种操作方式。
1.什么是灸法?并简述其中的主要内容。
灸法技术是用艾绒或其他非艾灸材料点燃,烧灼、熏熨腧穴和病变部位的技术方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艾灸法是以艾绒为灸材施灸的方法,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非艾灸法是用艾绒以外的灸材进行施灸的方法,包括灯火灸、药线灸、药笔灸等,这些方法大多采用易燃药物进行施灸,属灸法技术范畴。
4.烧山火的操作方法。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才)。基本包括进针押手,先浅后深,三进一退,每层重插轻提9次,出针疾按针孔的过程。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人浅层(天部)得气。(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30分钟,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5.强刺激应如何手法操作?会有什么感应?适应于哪些情况?
手法操作强刺激: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有时也可配合刮法、飞法、颤法加强刺激,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向四周或远端扩散。适应体质较强而耐受程度较好的病人,多用于四肢穴位,用于急性疼痛或痉挛等病。
6.艾灸法的禁忌症是什么?
(1)禁灸病症: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亦不宜灸治。
(2)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 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
7.简述什么是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常用的是玻璃罐、竹罐。一般临床上走罐时玻璃罐用的多。
8.简述走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注意事项。
走走罐法亦名推罐法、拉罐法。操作方法是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土林、润肤霜、食油最佳,亦可用水或药液,也可在玻璃罐口也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部位行罐,如背部脊柱两旁、下肢股四头肌处,腰骶部、腹部及肩关节等。走罐法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萎缩等病症。
走罐法应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而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易疼痛难忍,且易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又易脱落,治疗效果差。
9.电针常用输出波型和作用特点。
(1)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5秒,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止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2)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形。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连续工作1.5秒。断续波形,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3)连续波:亦叫可调波,是单个脉冲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至每秒钟几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或叫叫高频连续波),一般在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或或叫低频连续波),一般是2~5次/秒。可用频率旋扭任意选择疏、密波形。密波易产生抑制反应,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疏波则兴奋作用较为明显,刺激作用强,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徐疾补法是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泻法是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人缓慢地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毕后迅速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迅速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毕后,缓慢地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泻法。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难经 全书以问答形式阐述了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病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有关脉诊的论述具有创造性;对于经络学说、命门、三焦的论述,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

证,是证候的简称,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病理生理变化反应状态的概括。证候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群。病,即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因正邪相争的而引起的机体内外环境失调、阴阳失和、脏腑经络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异常生命过程。症,即症状,是病人的异常感觉及医生检查病人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指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与“症状”有别,“症状”是病人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别人代述)的痛苦表现,而“体征”是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内经》中的治疗措施,多以针刺为主,而略于方药。对方药的运用,仅提出了十三首方剂。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七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称《伤寒杂病论》有269首方,而七版《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称323首方(又六版《方剂学》教材说314首方)。再如,数版《伤寒论》教材有的说《伤寒论》所载方是112首,还有的说是113方。数版《金匮要略》教材有的说《金匮要略》所载方262首,也有的说205首,同样具有权威性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在统计方剂数目则令人莫衷一是。面对学生时常提出《伤寒杂病论》有多少首方,迫使我们不得不再对《伤寒杂病论》所载方数目进行重新统计,结果发现《伤寒论》所载方剂数目并非是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亦非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实际是115方,缺禹余粮丸方药组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性与生理,整体性与病理,整体性与诊断,整体性与治疗。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候于病机的关系是: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正确,才能立法无讹,疗效自然显著。
精,本始之义,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在中医学中,精是一种有形的精微物质。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精,泛指由气而化生的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狭义的精,即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元气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和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则会出现精的化生不足及其施泄障碍、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及其运行输布迟缓等病理变化。2.温煦与凉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发挥温煦作用的气是人身之阳气。发挥凉润作用的气是人身之阴气。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体温的恒定、脏腑机能的稳定发挥及精血津液的有序的运行输布代谢,虽都与阳气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但都离不开阴气的凉润作用,是阴阳二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对立统一的结果。3.防御作用。气的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同时也可以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4.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5.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等各自的新陈代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6.营养作用。即提供营养。7.中介作用,即互相联系的中介。

1、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2、宗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4、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
(一)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2、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3、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体现了气对于血的统帅作用,故称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
1、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2、血能载气,是指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二)气能行津(三)气能摄津(四)津能生气(五)津能载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事物关系
(一)精血同源: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二)津血同源: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夺血者无汗”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能生精摄精(二)精能化气(三)精气化身(四)神驭精气

血府是一个中医学名词,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其形成原因有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均可使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各种外伤损伤肌肤和内脏,使离经之血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当血不在经脉中循行就是离经之血。坏血的话,我们一般不这么叫。《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意思是人体的血脉通贯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营与血不可须臾相离。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道通畅才能使气血正常流通。“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汗与血存在的形式不同,其化生过程亦不相同,但都化源于津液,津液在体内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属阴精之范畴。若由皮肤排出则谓汗。所以称“血汗同源”。

什么是气随津脱证:
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1.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
2.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又称为气海。
 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血液的循环,津液的输布,都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方能维持正常。2.温煦作用:人的体温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和调节。3.防御作用:气能卫护肌表,防御外邪之入侵。4.固摄作用:固摄,就是控制,统摄的意思。5.气化作用:“气化”,是气的功能之一,即体内各种物质的化生和相互转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化生。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6.营养作用: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内注五脏六腑”,营养人体内外上下。7.中介作用。
3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时间,季节,温度,五脏六腑等都可分阴阳)
关联性(相互关联)
相对性(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不变的)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消长平衡
(5)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相反性
阴阳制约:阴胜则阳病
                 阳虚则阴胜
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即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接下来将阴阳学说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部位阴阳(内外,上下)
2脏腑阴阳(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五脏之中再分阴阳: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
阳中之阳:心
阳中之阴:肺
阴中之阴:肾
阴中之阳:肝
阴中之至阴:脾
3气血津液的阴阳
4经络的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健康人)
阴气和阳气
阴阳离决(将死之人)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太过(实寒,虚寒)
阳太过(实热,虚热)
阴阳两虚
(4)指导疾病的诊断
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阴阳作为总纲
(5)指导疾病防治
1确定治则
阴阳偏胜:实则泻之,损其有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虚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如肾气丸是阴中求阳)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五味药性:寒热温凉(四气)
寒凉属阴
温热属阳
五味:酸苦甘辛咸
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3疾病诊断
4疾病治疗
前三条自己看书吧
重点讲一下疾病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五色入五脏
五味入五脏
2控制疾病传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相生规律确立治则
滋水涵木
金水相生
培土生金
益火补土
4相克选择
抑木扶土
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
泻南补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