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卖掉上海的房在新疆种果园,换成2000亩的恐龙蛋,值得!

 Shatu0123 2018-07-18

“你给它打农药,它就给你有毒的果子;


你给它喂膨大剂等化学药物,它很快就会烂给你看;


你在秋季给它施氮肥和其它化肥,它很快就会在冬天被冻死,让你再也见不到果子。”


这句话出自十年前的景观设计师曾湘娥,也出自十年后的网红水果“恐龙蛋”的妈妈曾湘娥。




不管有多久多长多难,种果树是最幸福的事


十年,87600小时;上海到新疆,3919.5公里。让曾湘娥放弃舒适高薪的工作,毫无经验一头扎进农业的,是一场前往新疆的旅游。


2006年,当曾湘娥踏入新疆的土地,第一个感受就是比想象中还要大,走几十公里都可能看不到一个人。给她更大的撼动来自三样东西——人、树、果。



原本是来旅游顺便看望朋友的,但是当她看到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有许多汉族人,包括来自上海的一些知青,将生命扎根在这里,力所能及贡献着自己,她的内心很激动。


接着她在景点看到那些胡杨,生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眼前壮观的景象激发了她心底的热血,“我更爱这片热土了!”


而在她尝了一口当地的特色阿克苏苹果时,她完全被征服了。“怎么可以这么甜?”如果前两个震撼按照曾湘娥的说法是感性、带有情结的,那么这一口苹果,是撼动她最强有力的因素。



2007年,她认真去新疆考察了一番。“走,辞职,去新疆种果树。”作为唯一支持她的家人,她的丈夫陪伴她一起,花了100万买下260亩地。


一个果树种植小白,闯荡到人烟罕至的新疆,一买就是这么大一片地,心里慌吗?


“不慌。不懂就去问,一件事情我会问十个以上的农户,判断哪一种方法是适合我做的。我特别喜欢果树,它们每天都有变化,每天我都能接收到它们和我的互动,这是件很有情感的事。更够解决一个又一个果树的问题,我很开心。”


曾湘娥认为除了技术,生产管理也很重要,也就是执行力。也许对于一个问题不是很懂,但是别人讲了之后能不能执行到位?如果不能执行到位,整个果树的管理就会打折扣。



尽管曾湘娥在种植的事情上很投入,外界的一些遭遇还是让她很痛苦。


当时卖地的人看到曾湘娥的果园经营得不错,心里不太舒服。于是他不断地剥削,在卖掉的那块地上盖房子、种东西。为了反抗他越来越放肆的行为,曾湘娥打算建护栏。建护栏的时候发生了肢体冲突,受到了来自当地势力的不公平对待,“这应该是来新疆做种植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在前期的团队搭建中,曾湘娥有三个合伙人,主要负责上海的销售。但是到了后来,投资、运营方面的工作,媒体广告也好、做一些展销推广活动也好,他们是不参与的。曾湘娥想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布局,而合伙人表明了只是做一个生意,要以营利为目的。在价值观上发生分歧,曾湘娥无力说服,只能分道扬镳。



“到现在为止我们遗失了两车货。”第一车是早期物流还非常不完善的时候,拉了一车货走就再也不见了踪影;还有一车是中途出了一些交通状况,索赔不到。曾曾果园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了下来。


零碎说起前期的困难,曾湘娥并没有吐太多苦水,07年买地,09年才有产出,仅仅是苹果这么一个单品,她用了六年。



曾曾果园的“加减乘除”


“加”——走出普通苹果,走向网红水果。


2010年,曾湘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了产品升级,开始做品牌。虽然苹果很不错,但是她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吃到更美味的水果?


她有一套有趣的商业逻辑:有很创新的单品之后,能够让更多的人记住品牌背后的真正的意义,让消费者吃到安全健康美味的水果。


2012年她关注到了恐龙蛋,种植了100亩地,来试验这个品种适不适合在新疆生长,口感如何。除此之外还有优质水果西梅、红心苹果的加入。


恐龙蛋


恐龙蛋至少要5年时间才能看到收益,这5年时间里他们需要不断投入,过程中曾湘娥也会有很多问题:我到底要不要做一些推广呀?资金运筹行不行呀?


而今天的曾湘娥可以很坚定地告诉曾经的自己,这是正确的一步。在第三个年头,恐龙蛋的反响非常好,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这对团队是个交代,我们觉得很有信心,未来触手可及。”


西梅


“减”——不要化肥农药,只要自然天成。


2010年的时候爆发了三鹿三聚氰胺、地沟油等事件,让消费者开始害怕食物,食品安全成了社会问题,大家对社会大环境有一种恐慌的心理。这使曾湘娥走上了有机种植的道路。


曾曾果园的所有水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打蜡,不催熟,用天山雪水灌溉,施农家肥。为了保证土壤和果树的健康,曾湘娥还创新性地在每亩地养三只鹅,来达到除草、施肥的效果,保障生态链平衡。



“乘”——让更多的农户赚钱,才能输出更多好产品给消费者。


如今曾曾果园的合作农户有100户,总面积达8000亩地,其中恐龙蛋的联合地基有2000亩。


曾湘娥的想法是在未来十年里,以自己对市场的了解去影响更多的农户。一定是让更多的农户赚钱,带动他们致富,他们才有可能输出更多安全美味的水果给消费者。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恐龙蛋现在的联合基地只有两千亩地,我想的是三万亩地,然后我们把整个标准化做起来,那就是各方都受益。”


很多农户就很难做到农产品的标准化,而曾曾果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标准化、产品分选标准化,他们的要求是不打除草剂,按照同样的种植管理方式要求农户。将自己的优势赋能到农户身上,是一步巨大的跨越。



“除”——不做C端专注B端,用风向标来指引道路。


曾湘娥步入农业是从源头种果树开始的,对于曾曾果园的定位是只做到B端。在早期的销售中走的是批发市场,而后转型给易果、天天果园供货,前三年这些渠道占据了总销量的30%左右。再到后来许多商超、微商来进货,她始终没有自己直接销售的念头。


“通常买方和卖方市场是对立的,我们不一样。我们在建立产业链的过程当中所有点都是针对消费者去做的,和买方市场是一致的愿望,哪怕是做B端业务,目的也是让消费者满意。”


这样的服务意识让曾湘娥在天猫开了旗舰店,但是这家店却有不同的意义。


“仅仅是因为想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内心发生的变化,同时想了解我们的零售价格,在什么情况下销量比较好,是一个风向标。”通过天猫店的反馈情况,她能够直接接触到消费者。




如果不能像我一样来新疆


新疆缺什么?


它不缺土壤和气候,不缺光照和环境,它缺人才。


曾湘娥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成功是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时”就是我们的大环境,农业还在发展阶段,只要沉下心来、信念坚定,一定能孵化出一个优秀的品牌。“地利”,新疆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特色区域,土壤环境没有遭受过破坏,日照时间长,还有雪水灌溉,地理条件非常好。




条件艰苦的地方,曾曾果园目前也只有五个外来年轻人投身至此。而其实当年曾湘娥义无反顾投身新疆时,也不过30岁而已。这10年如白驹过隙,回报给她的是挂满枝头的果子。


今年她发起了众筹。


“现在的时间结点,大量收益是触手可及的,我想让更多对农业板块充满好奇、或者有一定情怀的朋友能参与进来,了解农业的发展环节和节奏。发起众筹是希望能将基地形象做得更好,影响更多的农户。做农业本身要熬5、6年才有产出,我们已经熬了5年了,现在参与就能分享我们的成果和喜悦,也希望通过分享让曾曾果园的品牌有更好的知名度。”



如果不能和她一样去新疆,这是一个不错的参与方式。当提起新疆时,能说上一句“我有一片果园在新疆”,也许是一件不赖的事情。


7月22日,新农堂携手曾曾果园在杭州市君尚国际大酒店召开【新疆网红水果发布会】,他们将带来优质的网红水果进行试吃,现场还邀请了全国重点和实力渠道客户、全国性的行业媒体、行业大咖等嘉宾参加,采用线下现场主题分享、论坛研讨+线上实时直播。



现场参与人数有限,如果感兴趣,就快来报名参加吧!


新疆网红水果发布会

时间:2018.7.22 

地点:杭州君尚国际大酒店

欢迎扫码或点击原文报名本次活动

探究新疆网红水果的未来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