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审美决定上限,技术决定下限——谈摄影师的眼力

 zzm1008图书馆 2018-07-18

摘要:有意愿学摄影,最为普世的理由,是要脱离“典型的业余水平”;高一层次,是洞察世间万象,得到心灵甘露;最朴素原因,是餐桌上的面包。而一切摄影的总原则,是练就摄影家的眼力。

两岁半相片坊

本文只说摄影的基本原则,不包含具体的技术,务虚,没干的,都是水。如果看完觉得就应该如此,八成您应该已经不用看了,因为您已经脱离“典型的业余水平”了。

照片的主题

主题可以用文字表述,是观看者的感观。拍一张照片总有一个目的,一种要传达的感受,一种感情,一种信息,或其他,这就是主题。

作为好照片,要有鲜明的主题。图像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感观,直达大脑底层,是否鲜明,一看便知。

照片与观者,也需要眼缘,每张照片对每个人的意义不一样。

比如,张三过世祖母的照片,对张三来讲,会卷起记忆的风尘。那么主题是回忆,思念,童年的想象,是生活的琐碎,及岁月的无情。对李四,就是一个不知名的老太太,也许有岁月沧桑,但绝没有一连串深刻的唤醒。

主题是抽象的名词,最终要表达出感受。

照片的主体

用来表现主题,比如一个人,一棵树,一只狗,一座山,一片湖,一颗石头,都可以。

这个主体应该是能够吸引人注意力的,否则也不能称之为主体。

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具体的,都是牵连着各种事物的。我们能捕捉到这种能牵连感受的事物,其实就是主体。

画面的简洁

虚实结合,有所取舍。摄影,最重要的无非是选择。摄影师截取大千世界中,最为有限的一小片景观,抽离出来,于是就有了偏见。

偏见就是摄影师要表达的东西。没有被放进镜头的世界是无穷大的,放进镜头的东西是极其稀少的。这稀少的部分中,真正的主体又是其中一部分,其余的,要做简化处理。

国画的留白,如果都填满,反而不能表现出任何东西。

原则运用

三个基本原则,初期应在摄影者脑袋里,经漫长的练习,最终刻在摄影师的骨头上,变成种肌肉反应。像走路,并非时刻想先迈哪条腿,你就是能走路一样。

摄影是选择的艺术

同一个主题,会有无数张照片,从这些照片里选出你认为最好的那个,这呈现的就是你的审美。大部分会与别人重合,但一定有一小部分,是你独有,只有你能理解。

观察周围世界,手中有相机和没相机,不一样。打开所有感观,不仅是眼的视觉,还有温度,触觉,直觉,嗅觉,要充分的感知世界上的一切万物,以及它们的变化。

打开天眼,需要把“脑袋里的水”全部倒去,变成一个空杯。

一个从未去过东京的人,到了东京就有无数的感触,花也漂亮,人也美,实在是拍不过来。一个东京本地人,从没到过北京,到北京时同样会有无数的感触,无数的影像,因为距离把脑袋里的水倒干净了。但当各自回家后,就变成视力正常的盲人。当然,这种盲是可以治疗的,用的药叫时间。时间可以蒸发掉脑袋里的水,如同我们现在回忆童年,老了之后回忆青春,绝对万般惆怅,而非无聊。

熟悉是摄影的大敌,在你熟悉的地方找到不熟悉的影像,就是修炼的最终成果。

没有办法,只有练习,我大约拍了1万多张照片后,慢慢才对这些原则有所感触。

我相信,有手机之后,每个人拍1万张照片是非常容易的。不同在于,大多数人不回顾照片,也没有反思。

作为一个严肃的摄影师,需要常常回顾自己以前拍摄的照片,筛选出那些好的照片,去理解照片,理解当时的自己,找出每张照片的缺憾,试想如果回到当时的情境,要怎么处理?

一张好的照片,通常符合鲜明的主题,突出的主体,简洁的画面。但是如果你拿着这个原则去创作照片,很遗憾,可能不行。所有原则只是结果,不是方法,也不是过程,如果到达这个境界,你便会心一笑,如果还没达到,会很懵圈。

你需要漫长的过程,如同感受喜马拉雅山的风景,我就相当于描述风景的人,但问题是,如果你不亲自到那个地方,你不能真正理解我所说的话。

做个练习

从你自己的照片中选一张喜欢的,从确定主题,辨别主体,简洁背景三方面考量,感受下拍摄时的心境。

举个例子:先打开音乐

心のそばの胃のあたり

 さぁ、行かなきゃ

山本耀司 

00:00/04:34

傍晚,公园小路,大风,雨滴打在发丝。

“你又沉了一点,爸爸快抱不动了,能下来走走么?”

“不行!”

“爸爸想让你快点长大,这样你就可以自己走了,爸爸会轻松一些。”

“爸爸又想让你慢点长大,这样就可以多一点抱你的时间,爸爸会很幸福。”

“但是爸爸控制不了时间。”

“抓紧了,要跑了,快被大雨淋湿了。”

以下为了面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