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殷传承和发展“家天下文化”

 勤奋创新 2018-07-18

2)商殷传承和发展“家天下文化”

商汤,原来是以游牧为主的东方游牧族人。臣服夏朝后,融于夏朝文化,初为“属国”。所以,“夏朝的许多制度直接影响着商朝”(《中国文书史稿》14页)。商汤传承与沿袭的是夏朝的制度,除“井田制”有所不同,国家的运作,均沿袭夏朝,没有商汤自创。到被称为“中兴帝”的盘庚时期,才在国家管理方面有了新的发明和创造。

以汤为首领的契族人,臣服夏朝后,由畜牧业为主逐步转化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牧业为辅,伴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家天下文化”。即,既带有游牧人的老传统,又融入夏朝农耕区传承几千年难以改变的自然经济之运作。

带有游牧族人老传统,指的是,汤建立商朝,并没有完全放弃传承已久的游牧习俗。如:并没有建立固定的国都。融入和创新夏朝农耕经济,指的是,打破了夏朝农耕区沿袭了几千年的个体家庭自然经济基础,建立起承上启下的大小井田制,系新兴经济运作。大井田为统治者所有,视为“公田”;小井田系个体家庭所有,视为“私田”,是对个体家庭经济的部分传承。由此,汤在经济与政治上,把“家天下文化”推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所谓伴有夏朝“家天下文化”,是指,汤继承夏朝的“征”文化,利用强悍善战的优势,征伐反对夏桀暴虐的势力,取得了夏桀的信任,获“得专征伐”(《中国文书史稿》14页)的专权。每次出师都打着“征”的旗号,镇压反对势力。

汤,羽翼丰满后,便宣布夏桀有罪,作“汤誓”,讨伐夏桀。征战获得成功。灭夏,建立商朝。就是说,在“求生存谋发展”方面,商汤的“家天下文化”是在夏后氏始创的“家天下文化”基础上建立的。

商朝在对国家组织的管理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夏朝初行“九州牧管治”,商汤则实施“血统”一家的统治。《中国古代思想史》称这种王国统治,“是属殷种族,是为殷种族所有的。”(见此书2页)从中国史籍记载看,“种族”之说,不是华夏传统文化,是套用西方的文化。因为,在华夏大地上,从“蓝田中国直立猿人”到夏朝一统华夏,再到商朝,同为黄色华夏民族(到姬周产生中华民族),根本不存在“种族”的“地域地缘基因”和种族遗传。

这就是说,在华夏大地上,夏朝雏形国家组织历经四百余年的磨砺,得到一定的完型,由家族管制“家天下”跃入由“血统”族人实施统治的“家天下”,是一个宗族,不是有人种之别的“种族”。

华夏大地上的国家组织逐步完型与发展,伴生出与此相适应的文字文化载体,这就是:商朝历经18个王的运作,到盘庚迁都殷,改书契文字于木牍为书契文字于甲骨。到西周灭商,书契文字于竹简,计273年时间。这是华夏文字文化载体的一种为性的改变。

在这里,“甲骨”者,只是一种文字文化的载体,它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但本身不是文字。把“甲骨载体”冠以“文字”,是很荒唐的。

然而,“亦称‘契文’” 的作者,在他们的大脑里,只装着尚处在游牧时期的契族人,根本无视早好几千年和万余年的有巣氏“构木为巢避群害”的“身教言传优秀传统文化”;更无视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和炎帝群体发明创造文字以及黄帝的史官仓颉收集民间和创造文字的史实。把“殷人”沿袭夏朝“家天下文化”、承前启后的社会发展活动抛得无影无踪。所以说,“契文”之说,更是偏颇得离谱。

如果说“甲骨文”的冠名是正确的,那末,“甲骨文”之前的“木牍”(木简)文字载体,岂不是要冠以“木牍文”?再往下推,文字载体“竹简”取代了“甲骨”载体,是不是应当冠以“竹简文”?纸张作为文字载体,当冠以何名呢?!是“纸张文”吗?这,简直是荒唐至极!

所以,“甲骨文”的冠名,从史实状态看,把华夏大地上273年文字载体“甲骨”未出现前的几万年非文字文化活动和近万年的文字文化活动,全部给埋没了。

可见,“言必甲骨”的文字文化人用文字载体冠名文字,是受“唯历史文物佐证”标准的“形象思维”地支配,硬把文字载体跟文字混为一谈,告诉人们:没有“甲骨载体”出现,华夏大地上就没有文字,也没有文字文化活动。凡是坚持“辩证思维”新思想的人,认为:在新时代,绝对不能容许这种荒唐的误导,继续误导受众,应当正本清源,还原历史性社会活动的真面目。

所以,笔者认为将“甲骨文”改为甲骨载体上的文字,或甲骨文书。这样一来,文字文化跟文字载体就不会想混了。

从史籍记载看,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经炎黄二帝创新、发明与创造,经过切磋琢磨,“由黄帝始用的统一文字”的载体书契于木牍,运作了好几千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字的主要载体由“木牍”(木简)改为甲骨,此后,改为竹简,在后,改为纸张。这是华夏历史的真实,容不得半点的造假。

商朝“家天下文化”有一个特殊的内容,即:创造“上帝”之说,用以烘托出“下帝”的神圣不可侵犯。用汤的誓词说:“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中国文书史稿》14页)用盘庚的话讲:“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中国古代思想史》8页。都讲的是:如何创建、维护和巩固商殷的“家天下”统治。

从汤到盘庚,商朝历经18个王,“经多次迁徙,到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才定居下来。”《简明中外历史辞典》105页。

从史籍记载看,盘庚与他的祖宗有所不同。他汲取了兄弟之间争权夺利发生内讧的教训,认为这是失德。所以,他始创“德行文化”。《盘庚上》文字显示:“非予自荒兹德”;又说:“式敷民德,永肩一心。”(《盘庚下》转引自《中国古代思想史》10页)都是有感而发:要倡德。

大意是说,不是我不顾祖先的德行,我希望大家应当同心又同德。由此,提倡道德教化,成为商殷“家天下文化”的一个特色。可以说,这是对华夏大地上“竞于道德”民族灵魂的最早的文字记述。

在盘庚之前,商朝统治者的国都是不固定的。所以,伴随的“家天下文化”也不会象盘庚之后那样相对创新。而所谓的“甲骨文”,只不过是臆想的文字文化人对在盘庚时期用甲骨取代木牍载体活动的瞎说,绝对不是华夏文化的始创。

从史籍记载看,商殷传承和沿袭夏朝的“家天下文化”,其主要体式有:誓、征、命;舍弃的有:典、谟、教、歌。创新的有:训、诰、卜辞。参阅《中国文书史稿》7-16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