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朱自清先生的《扬州的夏日》,被这样一行文字所吸引,“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瘦西湖畔的白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当时就很疑惑,和尚应该是守戒律的啊,怎么做起荤菜来了?而能够让朱先生念念不忘的红烧猪头该是何等的美味呢? 看了若干介绍扬州的书,心中的疑惑终于解除了。原来这法海寺位于瘦西湖风景绝佳的地段,在清乾隆年间就是游人小酌豪饮的处所。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法海寺毁于战火。战事平息后,和尚们重整法海寺,寺中的名胜云山阁也得到重建。这云山阁临湖而筑,面湖的一面以五彩玻璃为窗,凭栏而望,瘦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真是个好所在。握有这样的好场所,自然不能让它闲着啊,于是寺中的和尚便开动脑筋,在云山阁开饭馆,赚些钱来重建扩大寺院。和尚中有精于烹饪之道的,为了生财,戒律自可先放在一边。于是光绪年间,寺中的红烧猪头便美名远扬了。湖上的游人每每宴饮于云山阁,点名要吃和尚做的红烧猪头。它的味道如何呢?徐珂在《清稗类钞·饮食》中写道:“扬州南门外法海寺,大丛林也,以精治肴馔名。……其所制'焖猪头’,尤有特色,味绝浓厚,清洁无比,惟必须豫定。焖熟,以整者上,攫以箸,肉已融化,随箸而上。”文中说品尝过的人在过了一年后与人谈及时,“犹津津有余味也!”,真叫人馋涎欲滴啊! 这样的美食是如何烹制的呢?民间相传是用夜壶烧制,这当然是故神其说的不经俗语,万不可相信,不然还没入口就先倒了胃口。我着实费了一番力气,终于在一本清代食谱《调鼎集》中找到了制作方法,拿出来奉献给大家。 选用五斤重的猪头,清洗干净后用甜米酒三斤同煮,若选用七八斤重的,则用甜米酒五斤。先将猪头下锅同酒煮,下葱三十根、八角三钱,煮二百多滚,然后再下酱油一杯、酒一杯、糖一两,等熟后试尝咸淡,再将酱油加减。烧熟后添开水漫过猪头一寸,上压重物,用大火烧一柱香的工夫,然后再用文火细煨收干,以粘为度,然后即食,迟则走油,味道大减。另外还可以专制木桶一个,中间用铜帘隔着,将猪头洗净后,加上述作料焖入桶中,用文火隔汤蒸,等猪头烂熟,油腻之物悉数流出,便可食用。 好了,就这么简单,哪位朋友不妨做做试试,做好了千万要叫上我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