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家养老社区建设——从“核心”开始做设计!

 快乐英平 2018-07-19



前言: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单纯家庭养老让家庭不堪重负,上水平的养老机构名额又有限。“居家养老”成为解决中国老龄难题的合理取向,以社区为依托,家庭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虽然暴露出社会养老福利先天不足的尴尬,但也算是尊重“养儿防老”的民族传统,考虑“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现实的决择。“居家养老”相对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而言,一字之差,但却有着全新的含义。

“居家养老”的提出,利用社会为老服务资源的同时,将对老人的照料分散在家庭内完成,符合我国当前的形式。然而,现在传统居住社区的功能,未必能发挥社区居家养老的最大效用。抛开“居家养老”的专业服务,仅从硬件配套上看,当前的居住社区设计标准已不能满足功能需要。在与老人的接触中,越来越多的感触到现实与老人需求的反差。上世纪福利分房制度的小区,多为无电梯的多层,仅一个楼梯问题,就将多少老人禁锢家中;商品房时代的住区,都配了电梯,然而老人下得楼,却找不到一个老人朋友可以说说话、聊聊天,找不到一片合适的空间可以做做操、唱唱戏。这仅是众多暴露问题的冰山一角,这背后反映的现实是:住区居家养老,在服务软件跟上的同时,未来的住区设计中,要更多的考虑适老化配置,至少留有余地,为将来的老龄化社会到来,提供改造的可能。


老人的特征(核心)


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方式中设计能解决的问题,对提升老人生活的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诸多的要素中,以下的三方面的因素是老人的普遍需求,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养老住区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销售及后期服务的房产开放全过程。

01
老人的财务特点


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处世界前列,然而人均生产总值世界排名还很靠后,多数老人家庭“未富先老”。而且当前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积蓄和退休金,但是多数老人积蓄较少,且退休金有限,如要覆盖90%的老人居家养老,未来的适老化住宅的售价或租金要考虑到老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在基础配套能跟上的前提下,养老住区离开市区,往郊外发展,往低总价发展是有利于养老事业的。如果政府能尽快落实、完善养老用地性质的土地供给,拿地成本得到控制;如果在城镇化大趋势下,基础配套设施健全完善;如果医疗福利制度实现异地报销;如果“反向抵押贷款”引入我国,90%的数字必然不会停留在数字上。


02
老人的身理特点


随着年龄增加,人体的生理机能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随之减退。进入老年阶段后,最先衰退的往往是视觉和听觉,65岁以上老人的矫正视力平均不到0.7,俗称老花眼。应对视觉衰退的障碍可通过设计改善:例如电器设备采用大按键,标识牌采用醒目大字大图、提示灯用闪烁光源并伴随声音提示等,从而帮助老年人在居住环境中能便捷的完成更多自理。


视力的减退只是一个方面,听力、嗅觉、力量、敏捷度等的下降是伴随整个老年阶段的。以上这些感觉的衰退已经给老人生活带了极大的不便,更麻烦的是神经系统的退化,突出的表现是健忘、经常忘记钥匙、眼睛放在哪,这就要求设计能多采用开敞化的台面,一旦忘了东西,找起来也容易。


03
老人的心理特点


伴随生理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老人的心理也会发生改变,例如适应能力下降、退休后的失落感、孤独感等,乐观老人会主动参加团体活动、户外活动。对于不够主动的老人,在设计中可多创造些老人发生“偶遇”的机会,这样的动线交汇可在候梯厅、单元大堂、散步步道、活动广场等。将散步动线与社区活动室、歌舞广场设计成串联形式,即使几次老人经过时不加入活动,时间长了,接触频繁了,自然会参与其中。另外,老人居住户型设计中要考虑到子女来探望的可能,为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提供便利和舒适,这样的设计创造了代际间的频繁沟通,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及对子女的思念。


虽然老人机能逐渐衰退,但对于尊重的渴求是不会变的。尤其是他人和自己以前轻易能做到的事情,现在没办法独立完成,会让老人产生差别感和屈辱感。应对这些,设计中应该注重平等性,例如零高差的出入口,自动感应门,就不会让很多老人在门口困难重重,需人帮助。又例如,只是简单的将标识字体放大,多几处设置提示标牌,以直接的图例或文字让老人清晰理解,减少询问,增加其安全感和自信。





居家养老的规划层面


01
规划层面


因为养老社区根据经营模式、选址、规模、使用人群、产品类型等的不同,细分起来有很多,这里仅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出发,概括总结一些满足“居家养老”社区的通用原则,探讨老人在社区中最迫切的需求。


首先要让老人有安全感,这肯定是基于普通社区防灾防盗之上的,最主要的还是医疗急救:距抢救医疗结构不超过5公里,理论上会在15分钟内送上救护车,但15分钟是超过医学上4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的。最让老人觉得安全的方式是其身上有个终端,在发生意外时会触动,社区内的急救护理人员在4分钟内能赶到,以此推算,去掉上楼和延误时间,半径500m的距离设置一个急救点较合适,整个社区至少有一班24小时候诊的医师。


对于护理的组团规模,应该小于普通居住组团。健康老人社区组团大概是500-1000人/护理站,普通居住组团是1000-3000人;需护理老人组团应该是150-300人/护理站,如果是太大的话,护工很难对每个老人健康状况都了解,服务起来舒适细腻程度都不高。除却医疗的需要,让老人时时都能安心的还包括全社区精细的无障碍设施,将意外的发生降到最低。


以上是安全层面的需求,还包括生理层面的。例如在在规划中,老年居室要满足3小时日照、规避噪声污染、光污染等。老年人的舒适行走距离是150m,为鼓励老人多在室外散步活动,可在绿地步道中每隔150m结合树荫、花池设置坐凳,同时考虑公厕设置,照顾老年人内急的需要。


室外活动场地也是养老社区必不可少的组成,除要设置在老人经常能到达的地方还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是服务半径:健康老人步行的步行最大距离约在800m左右,即使社区外的活动广场也应临近居民区,以700~1000m为服务半径规划。


二是务实使用:场地设计中固然要有漂亮的景观,但切忌为追求形象需要,挖掉铺装地面换上草坪,再插上“游人禁止入内,违者重罚”的警示牌。老人需要的是主要供跳舞、唱歌、练太极、下棋等的铺装广场,绿化不一定是大片的草地。


三是功能分区:一大片活动场地满足所有老人的需求不太现实,需要将大面积化整为零,分散到社区内,大场地当然就是供集体活动,空间要开敞,有足够的面积,开放式的,且平坦防滑;还要有供趣味相投的三五个人一起活动,一般在10㎡左右,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封闭;坐息空间以停坐休息为主,如晒太阳、聊天、读书、听广播等,设计中应创造“人看人,人看物”的视野范围,成为观察社会生活的观望点,使老人感觉到在参与社会。


四是容易辨别:设计师热衷于制造步移景异的效果,蜿蜒曲折富于变化,但由于老年人的视力及记忆力减弱,方向判断力差,所以活动场地方向及位置应容易辩别,在道路转角处、出入口处安排标志物,如建筑小品、雕塑等地面标志。




02
户型层面


对于“居家养老”,规划层面解决的是社区的公共为老服务—急救、介护、娱乐活动等,能否覆盖社区老年人生活。然而老人在户外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天超过2/3,甚至全天时间是在家庭内度过的,套型内部空间、功能能否方便老人独自生活,方便子女的照料,或满足护工对失能老人的介护服务,这些户型层面的问题,才是居家养老的核心,是养老社区有别于传统居住社区的最显著特点。


养老套型在设计上不但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还要考虑老人的持续照料能否实现。老人在入住社区时可能是健康老人,可以自理,此时对于住宅的要求不高,规避些高差、做些防滑处理等简单适老化设施即可;多年后老人健康状况下降,有可能行动不便,走路要扶靠,如厕后需要借助扶手才能站起来,更多的适老化设计加入,老人依然可以自理;再几年,老人可能需要坐轮椅生活,虽然需要介助照料,但是如果居室设计中考虑了轮椅的使用,老人在家里还是可以生活的便利;最后几年,老人完全失能,卧床需要子女或护工全天介护时,护工在适老住宅中,可以方便的护理老人生活,老人晚年得到最大的舒适度。户型的适老化设计,尽力延长老人自理生活的时间,一方面延缓衰老,另一方面也解放子女,便利的照顾老人,使家庭和谐幸福。


户型的适老化设计在业内已有较多的研究,在此无需累述了,依然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已几个细部设计为例,探讨下户型设计中适老化的重要性。


1、开启门

门这个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物件,一开一阖看似没什么,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有时甚至难以逾越。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力量、灵活性都发生退化,推门没大问题,拉门的时候需要倒退,对于需要驻拐杖或坐轮椅的老人就比较困难,如果换成推拉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门的设计还要考虑到把手、玻璃观察窗、防撞板、推拉门轨道等细节。


2、阳台

由于身心特征的变化,老人外出的几率相对较低,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足不出户。但从保持健康的角度,是需要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活动身体、看看外面的世界以及种花种草的。良好的阳台空间就可以满足老人这些需求,对于延缓衰老、保持老人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阳台在兼具传统洗晒功能的同时,也要满足老人活动、及种植的需要。


3、视线沟通

居室内造成老人安全感低的原因之一是担心突然发病时无法自救,家人或护理人员看不到无法及时施救。因此,在老年住宅设计中除在老人身上安装呼叫终端外,还需通过套型内空间的设计增强视线的沟通,让家人或护工及时发现老人的需要及反常举动。老人常活动的区域,如餐厅、起居室宜开敞式设计,其他空间尽量设置窗洞、半透明玻璃等。




      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我们还会抚养自己的子女,甚至再去带自己的孙辈。对于儿童的需求有了第二次的体验和印象,甚至第三次。对于儿童的关爱,因为我们亲身经历过,能很好的设计。但是对于老年的体验来讲,大部分关注养老产业,正在从事设计的同仁其实都没有经历,都没有切身的感受。


      老人需求什么?如果有这种体会,可能也是来自于抚养自己父母的间接感受。因为还没有经历过老年,我们没能从切身的角度深入的了解老人。不从老人的角度考虑,又怎能设计出便利、舒适的“居家养老”产品呢?唯有细心的分析老人身心特点,想象几十年后我们自己步入老年后的样子,才能将人性的设计贯彻进设计中。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