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生的“天下第一王府”

 国民一员 2018-07-19

重生的“天下第一王府”
                                           代王府萧墙遗存

重生的“天下第一王府”
                                              代王府广智门

              重生的“天下第一王府”
                                             广智门门额

重生的“天下第一王府”
                                        代王府复建工程工地

重生的“天下第一王府”
                                      初具规模的复建建筑群

重生的“天下第一王府”

     清顺治五年(1648)大同守将姜瓖起兵反清。次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9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野蛮的屠城,除了献姜瓖人头投降的杨震威等23人及其家属600人外,其余放下武器的降卒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约10余万人被尽行杀戮。清军纵火烧毁了繁盛的大同城,甚至将大同城墙拆去5尺以泄愤。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奢华壮丽达250多年的大同代王府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仅存的王府前的九龙壁默默地矗立在灰烬场,这惨痛记录在当年留下的一方石刻中:“戊子之变,谁非赤子,误陷汤火,哀此下民,肝脑涂地。是非莫辩,玉石俱焚,盖以楚猿祸林、城火殃鱼……睇此芜城,比于吴宫晋室,鞠为茂草,为狐鬼之场者,五阅春秋。哲人以黍离之悲,彷徨不忍释者。”大同古城的毁灭,成了后世大同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近400年的沧桑过去了,大同再度成为一方重镇,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了更好地接续历史的脉络,展现文化城市的风采,2008年6月,大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决定》。大同市委、市政府也确定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点”的工作思路和大同古城“整体保护,重点修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
     2009年6月大同市政府委托山西达志古建筑保护有限公司着手展开代王府修复工程前期调研、方案编制、工程设计工作。
    在2010年元月召开的大同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代王府复建工程”被列入了当年大同文化复兴“三名一强”重点修复项目之中。
    大同代王府复建工程的依据主要有现存的代王府遗存物、历史资料,明代对王府建制的详细规定,以及国内现存王府的比对参考。2011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工程引起一些争议,赞美者和批评者兼而有之,工程也在争议中艰难前行,到2015年9月,代王府中轴线的建筑群的复建工程已进入了收尾阶段,年底中轴线基础工作完成,明年进入彩绘阶段。就已建成的规模而言,已展现出昔日王城气象的不凡风貌和华风丽韵,一座华美绝伦的建筑群落时越数百载,已重现于古云中城。代王府建成之后,将通过市场化运作发挥实用功能,形成文化休闲业态集聚区,使古城大同愈发展露出文化魅力。
    大同的代王府是明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故有“天下第一王府”之称,因其格局壮美、气势恢宏,就规模而言仅略逊于北京故宫,又被誉称为“小故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代王朱桂就藩于大同府,在辽金两朝西京国子监和元朝府学的基础上兴建王府。朱桂在建造王府时,并不严格遵守王府的体制,在诸多方面明显僭越出格,但似乎并未没有受到什么责难,这大概既由于朱桂与朱棣是兄弟,也因为二人都娶了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成为连襟的缘故,所以对他格外开恩。据说朱桂的四哥明成祖朱棣在建造北京宫殿之前,还派人到大同考察了一番,将吸取的经验应用于北京宫殿的建设。这座规模浩大至无出其右的王府,东西宽260米,南北长690米,占地达17万平方米,大约为后世所建北京紫禁城的40%,建筑群分为三组,各有自己的中轴线:中路建筑的中轴线从南到北建有裕门、端礼门、承运门、长春宫、广智门等前后共计七进院落的主体建筑群;东轴线南北向依次建有广缮仓、望亲楼、宗庙等7组建筑;西轴线上依次建有戟门、社稷坛、谨德殿等建筑。建筑金碧辉煌,殿宇错落,回廊曲折,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正是这座代王府,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始封王的朱桂,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最后一代的代王朱传?,在252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11代14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代王家族最后也发展到了千余人的庞大规模。代王府历经了明王朝兴衰起落的全过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展现了大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卓尔不群的古都气韵。

    代王府的复建在大同名城复兴工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在建筑施工中对建筑的工艺与建筑规格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均严格采用传统的工艺形制,精心琢治、巧手雕镂而成。鳞次栉比的殿堂阁馆,坐落在莹洁的汉白玉月台之上,廊庑连接着前堂后寝,两厢侧殿侍立,王府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的屋顶,有别于紫禁城的黄色琉璃瓦,按明代王府的制式,覆以孔雀蓝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产生出一种别样的美丽悦目的神奇光晕,远望上去甚为养眼。

    相比于清代的王府,明代王府的规模要显得远为弘敞壮丽。清代的王府均建于京城之中,天子脚下,受到严格的礼制约束,拘谨局促,只能满足王爷们的燕居之用,顶多算是个附带花园的宅邸而已。而明代的王府,建在自己的封国上,天高皇帝远,自然能大加发挥与精心缔构,因此更像是一个个小紫禁城,其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价值自然更胜一筹。但明代距今已久,各地王府早在改朝换代的兵燹中和岁月的消磨中凋零殆尽,且存者往往已非原貌,大同代王府的复建,可以使明代王府等级的建筑树立起一个较为全面精彩的样本,丰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品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人们仅仅知道代王府遗留下的只是雄居天下第一的五彩琉璃九龙壁,而在复建前的调查中,在一片破旧的民居里找出了被掩藏了数百年的代王府北门广智门,原来在清初,广智门被改建成一个名叫玄真观的小型道观,经过拆迁清理,被人们遗忘了广智门显露出了来面目,在城台门券上尚留有清晰地镌刻着“广智门”的门额。再加上代王府北面遗存的两段萧墙,以及几口新发现的古井,使代王府旧构与新建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价值有了更多的内涵。

    由此又谈及古代建筑的保护与复建,如今许多国人往往机械地拘泥于西方的“遗址保护”,这就容易不顾及中国古代建筑砖木结构的特性而硬性地与西方石构建筑相联系。西方的石构建筑,容易形成矗立在地表较大的建筑遗存,给人以直接的观感,并很有一种沧桑感。但中国的砖木结构古建筑,因其结构的原因,极易遭外界破坏,地表往往毫无遗存,而覆盖于黄土之下的建筑基址很难给人直接的观感,无法感受古建筑的曾有的风貌,所以中国保存下来的古建,实际上都是经过历代多次的翻修与重建,这是基于中国古建条件的而采取的必然措施,也正因如此,我们仍能通过复建的黄鹤楼、鹳雀楼、杜甫草堂等去感受和体味古人的精神境界,并不受什么影响。试想我们对着一片黄壤焦土,怎么能感受“故人西辞黄鹤楼”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华丽篇章呢?再举个例子,如今的国家5A级景点,淮安的吴承恩故居,其原有建筑早就在抗战中毁得净尽,在1978年苏兴先生去考察时只是一片玉米地,如今的建筑是1982年根据老人的回忆,按照江淮明代民居的特色复建的,但其古色古香、充满地域和时代特色,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悠悠思古的文化氛围,而对着以遗址面貌保存的玉米地,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再拿以遗址面貌保护的明故宫遗址来说,它的价值无人能否定,但因为遗址面貌一览无余,并不能使一般的游客对明故宫的雄伟壮丽产生什么感觉,反倒是这片白地屡遭周边单位和某些不良开发商的觊觎,遗址遭破坏的报道屡见报端,真正的遗址面积也越来越少,濒临消亡,而假如在遗址上有部分建筑能够做可逆转的复建,既可以对遗址范围有明确的保护界定,杜绝某些人的觊觎之心和破坏之举,又可以使游客有了对明故宫建筑的直接观感。我想,大同代王府的复建成功与广泛被接受,是否能做个切合实际的保护与复建的例子,在中国的古建保护中谨慎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