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教师如何成长为名师——思想力

 yiyidaodao 2018-07-19


名师,既是教师自我人生追求的高远境界,也是学校发展所渴求的人才资源,更是国家教育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 国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呼唤大批的名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构画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好的方案需要高素质的人去实施,尤其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另一方面,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目的是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

每一位教师都曾有过成为名师的梦想!

当一名教师,一辈子要教成百上千的学生。那么多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成长成人成才,想想都是非常浪漫的事!可现实的情形是,我们相当数量的教师怀抱美好的理想走上讲台,却在漫长的从教岁月中慢慢陷入平庸的沼泽,曾经的虹梦褪色,往日的激情不再,精神的家园荒芜,有的甚至跌进失望的深渊。教师的人生如果黯淡,学生的生命就缺乏引路的心灵之光。 同样站在三尺讲台之上,魏书生、钱梦龙、于漪、霍懋征、李吉林、龚春燕、吴正宪、任勇、孙双金、张思明、邱学华、窦桂梅、王君、卞小娟 ……,还有很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教师,他们的教育人生竟有着别样的精彩!

围绕名师的成长,通过对数十个名师个案的研究,认为名师成长需要“九力”,即 理想力、精进力、艺术力、表达力、学习力、发展力、创新力、思想力、影响力。

本课程讲的是思想力。每个人都有思想,思想是经过思考和探索而产生的思维结果,是人类行为的基石。所谓思想力是指 “思想力是思想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力 , 是经过历练、顿悟和升华后获得的一种思维活动能力。思想力不是执行力、学习力、生产力等诸种力的一种,而是所有力的源泉,是人类行为的碑石,是一个人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洗礼之后,形成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体。同样,名师的思想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无数的失败与挫折,逐渐提炼出来的。名师的思想力一经形成,就会对施教对象产生巨大影响。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思想力”的内涵。

2. 结合自身实践,对“思想力”提出计划,并在实践中探索。

3. 学习名师个案的经验,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制定目标,做好规划,不断学习,成就自己的事业。

中小学教师如何成长为名师——思想力

龚春燕(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名师的思想力

每个人都有思想,思想是经过思考和探索而产生的思维结果,是人类行为的基石。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历史人物 —— 拿破仑就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所谓思想力是指“思想力是思想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力,是经过历练、顿悟和升华后获得的一种思维活动能力。“思想力不是执行力、学习力、生产力等诸种力的一种,而是所有力的源泉,是人类行为的碑石,是一个人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洗礼之后,形成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体。就像佛家讲的,一个人要升华,必须经过几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叫历练,就是千锤百炼,要受磨练、受熏陶,什么样的酸甜苦辣都要经受过;第二个过程叫顿悟,就是在历练之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能看清是非了;第三个过程叫蛹化蝶,也就是说像凤凰涅槃一样。思想是有功能的,思想力就是经过这样三个阶段之后,形成一种有功能的思想。”同样,名师的思想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无数的失败与挫折,逐渐提炼出来的。名师的思想力一经形成,就会对施教对象产生巨大影响。

思想力具有什么特征呢 ?

1. 内省性

思想力具有内省性。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力首先要进行内省的过程。正如《论语》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思想力若要对客观物质世界施加作用,首先要对自己内部施加一定的影响。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要腾出一定的时间用静观的态度进行自我反思,对个人的行为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名师的思想力就是在不断的内省过程中逐渐生产的。

2. 生成性

思想力具有生成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得到一些思维的“碎片”,萌生一些新的教学观点或观念。如果将这些观点概况为新的指导教学进行的准则,就需要教师进行思路的整理。思想力是一种提取力,也是一种展开力。从鲜活的实际工作得到的思想的灵光,需要运用理性的容器进行加工整理。

3. 创新性

思想力具有创新性。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大至整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小至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都离不开思想的沉淀。思想力的创新性就是通过创新思想并将其作用施加到周围事物之上。

思想力对名师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思想力能使教师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教师而言,只注重教学的过程,不注重教学后的反思,是不可能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的。思想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思考,用心思考是力量的源泉。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正确评价个人的教学行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将自己的优势扩大到最大化。其次是思想力能是教师完成各项工作的内驱力。“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正确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够催生工作的激情,更能开启无穷的智慧。将教育思想纳入体系建设的范畴中来,能够提升教育思想的附加值,将思想熔铸为“思想力”, 使之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内驱力。 “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师应该使思想力成为完成各项工作的内驱力。最后是思想力能使教师勤于思考进行创新。勤于思考是智者的思想力。巴尔扎克说过:“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真正的智者,就是在不断思考、善于思考、刻苦思考的勤奋中,体现其思想的力量。达尔文也说过“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好的创新和见解。”由此可见,深入思考是创新的基石。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用心思考、深入思考是关键。深入思考,方能启迪灵感, 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创造出体现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一、总结经验

成为一代名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对日常教学中的各种经验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所谓教育经验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教育活动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体验 。这些教育经验因其来源于实践,经过了教育工作者的亲身经历,因而具有生动、具体、鲜活、情境化等感性认识的色彩。教师进行教育经验总结对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进行教育经验总结,一方面可以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能够获得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认识,为已有的教育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的方法;另一方面,教育经验总结的对象往往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一般较为生动、具体,所以,它又是推广先进教育经验的重要手段。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经验总结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每个教师都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有独特的认识和体会,每个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研究者。此外,教育经验总结简便易行,一般教育工作者比较容易掌握。通过对自身教育经验的分析思考、总结概括,能够促进教师业务水平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自我提高过程,从而不断地从更丰富、更广阔的层面上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总之,及时进行教育经验总结是成为名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年纪轻轻就成为全国数学名师的卞小娟老师就十分注重总结教学经验,她通过解读学生生活经验,建构起了 4Q 数学课堂。

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观的形成也是在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找到突破口初步发展起来的。语文教改过程中的停滞和困惑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导也好,创也好,其实,这些都并不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本质的东西。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通过自己脚踏实地而富有诗意的努力改变自身的语文教学的小环境进而影响社会语文学习的大气候,同时让自我和学生都拥有健康优雅的语文审美。总之,我们要追求的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改革,而首先更应该表达出一种高昂进取的生活态度,展现出一种诗意蓬勃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一种单纯却丰富的生命抉择。

只有当语文教与学的状态呈现为了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走出教改过程中各种困境并且不断开拓新的境界。

于是,对导读和导创,王君老师都有了更加深入的反思。比如:

如何把导与创真正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层面?

导和创的关系是必然关系还是可能关系?

不导之创的理论意义何在?

没有创造就一定是失败的吗?

创造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和根本目标吗?

……

正是在这样的思索中,更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语文实践的磨砺和激发下,“青春之语文”在我的心中萌芽了。

二、形成流派

流派一词,本意指水流。许慎《说文解字》说:“流,水行也”;“派,别水也”。《史记》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帝尧“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乃鲧于羽山以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继鲧之业”。禹“开九州,通九道”“东流为汉”。 这里的流派本指河流,后引申为学派。后人认为“流,学派也”“派,系统也”。

所谓教学流派,是指一些教学主张相近、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教学派别。教学流派的形成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不自觉的;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所谓自觉的结合,是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加以固定,发表共同的教学宣言,开辟共同的活动阵地,出版共同的教学刊物等等。而不自觉的结合,是指有的教学流派并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发表过共同宣言,只是因为这些教师有共同的教学见解或艺术风格,别人对他们进行总结,或他们自己进行总结,给以一定的称号。前者往往是正式的,后者往往是非正式的。

魏书生老师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民主教育的流派;顾泠沅老师通过调查研究并分析原因,形成了青浦流派;李吉林老师通过几十年改革,形成了情境教育的流派;邱学华老师 60 年如一日,探讨尝试教学,形成尝试教育的流派;龚春燕老师在 10 多年学习科学研究基础上,锐意研究创新学习,形成创新学习流派。王君老师、卞小娟老师通过长期的总结、探索与创新,初步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 4Q 教学”与“青春语文”。可以说,这些提法又为我国教学流派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

青春之语文,是王君老师坚定地将师生的语文学习生涯规划为生命状态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对语文化生活的情趣关注,使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得到同步开拓升华。这种对生命青春本质化的体验生成与建构将不断铸造与时俱进的灵魂,让语文教育焕发青春活力,并无限延伸学生与教师的青春期。

这种教学观,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课程社会学为基础,是以建设生成师生成长的最佳人文环境、提升师生生命素质为目的的。

三、淬炼思想

要称为学术流派,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其一是要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其二是既要有理论支持又要有实践检验;其三是要形成一个学术群体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性。要形成一个新的理论流派,更需要长时间的理论积累,大范围的实践验证,除了对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总结,形成雏形之外,还要进一步对自己的经验和思想进行提炼,去伪存真,最终形成独具匠心的特色理论流派。

当前中国教育界的名师,淬炼思想,具有自己的学术流派者是不乏其人的。下边以李吉林、邱学华、吴正宪、魏书生、龚春燕几位名师为例,对他们的部分教学理论作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一)李吉林—— 情境教学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

情境教学的原则为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并具有五项操作要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情境教学包含的四大特点、六个途径、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连同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等构建了属于情景教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略)。

由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经历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并由此而形成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

1. 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丰富了促进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2. 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与教学内容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3. 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向往角色,还是扮演童话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4. 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用角色效应,为儿童的创新、实践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促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二)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

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学程序分七步:

第一步是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引导出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是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解决方案。

第三步是自学课本。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自学课本之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课本,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是尝试练习。尝试练习根据学科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学之间也可互相帮助。

第五步是学生讨论。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开始尝试讲道理,之后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尝试结果是否正确,教师讲解也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

第六步是教师讲解。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但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

第七步是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

在第一次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后,得到了反馈矫正,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应与第一次不同,或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讲解。

(三)吴正宪——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1. 教好数学基础。

与时俱进地看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并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形成立体的“知识链接”,避免对数学知识认识的肤浅化,形式化。

2. 教出数学味道。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3. 教出数学品味。

将“漫长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数学文化,著名数学家的名人趣事,古代数学名题”作为滋养学生数学学科涵养的丰富素材适时地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4. 教出数学境界。

数学是科学的,科学讲求真与实。教中要将“求真,求实,诚实,守信”的教育浸润其中。教学具有严密性,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严谨的行事,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5. 教出人文精神。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懂得因材施教。

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懂得爱,真诚,友善,宽容,公平,懂得尊重学生和怎样获得学生的尊重,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

(四)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魏书生认为,在教育史上,曾有过两种影响深远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一个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论” ( 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另一个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 ( 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家庭作业 ) 。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把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凯洛夫的“五环节”则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取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片面性。

为了探索出一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他创立了课堂教学六步法。这六步是:

1. 定向。明确教学要求,确定学习的范围和重点、难点,排除干扰性的非重点学习内容,以便集中精力学好重点知识;

2. 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学习差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完成部分自学内容,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以保证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

3. 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留待答题时解决;

4. 答疑。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最后由教师予以启发、指导、点拨或答疑;

5. 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让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6. 自结。下课前几分钟,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从各类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各类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同时,魏书生强调,“课堂教学六步法”的基本课堂教学结构是不变的,即都有建立信息量 ( 第一步 ) ——处理信息 ( 第二、三、四步 ) ——反馈信息(第五、六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六步在每一堂课上都是不可缺的,它也有变式。形成变式的条件是文章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难易程度。如处理信息这三步。浅显的文章以学生“自学”为主,其他两步可以尽量不用或少用;再如“自测”和“自结”也不是机械的,若“自测”的效果很好,“自结”则可以从略。

( 五 ) 龚春燕——创新学习

龚春燕创立创新学习新理论,他这样定义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 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人们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特别是中小学生,显然不能要求他们像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那样创新。学习者更多的是相对自己的创新。更简明的说 “创新学习就是以创新为目的的学习”。其基本特征有:学习个体呈现主体性、学习内容突出方法性、学习过程强调活动性、学习感悟着力问题性、学习思维凸显求异性。要理解创新学习,首先是宏观角度,创新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和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对“教育中的人”的整体关照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一种武装人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 --- 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在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倡导着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高举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其次是中观角度,创新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随着心理的发展,人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识到学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映的简单联结,认为严格、精密地控制了环境就能得到满意的学习结果,这对学习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了。认知心理学吸收了信息加工理论,看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内部认知结构的关系,在教学中使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论,但仍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而在实践中也难以提高学习实效。当今心理学中兴起的建构主义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超越,它是在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的。其基本主张是: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由个体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说解释现实,由于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理解不同,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各异。对待学习活动这一问题上,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括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选和重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意义是个人赋予的,经过了学生的理解与消化,因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创新学习可以理解为是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论。最后是微观角度,创新学习是一类学习方式和方法。创新学习本身没有 ( 也不应有 ) 固定的模式。但是为了实施创新学习,我们必须把作为教育思想、方法论的创新学习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否则创新学习就成了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收不到实效。因此:学生校内校外的学习活动,要凸显创新特征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都可称为创新学习方式和方法,以此区别相对应的“被动学习”、“维持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等。

名师的影响力

一般情况下,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从性质来看,可以分为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是由教师本身的职责所赋予的,它具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自然影响力也称之为非权力影响力,它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影响力人人都有,但是影响的范围与强度各不相同,而且随着交往对象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影响力所起的作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的影响力对于学生的成长表现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名师一经铸就,就会产生广大的效应。有人曾经说过“名师是一面旗,名师这面大旗一竖起来,四面八方的学子就会慕名而来,聚集其麾下;名师是一盏灯,这盏灯会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走向成功的彼岸;名师是一座桥,这座桥是连接奋斗与成功的必经之途,是由名师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胸怀凝聚而成的。”换句话说,名师效应就是名师的影响力。名师的影响力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的承认,是社会情境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精神力量。名师影响力的形成是教师的声望在一定区域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认同的结果。名师影响力的大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主要包括人格影响、学术影响、文化影响等要素。

影响力具有的双向、叠加、频谱、实效的特征。

1. 双向性。名师的影响力是双向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名师既是施力者,向其他教师、学生、家长施加着积极的影响力;名师又是受力者,主动地接受着受其影响的其他人的影响力。名师的影响力是双向的,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名师只有积极追随受自己影响的其他人的轨迹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师;受名师影响的人只有积极追随名师的足迹才能使自己不断接受名师的熏陶使自己不断成长。名师与受名师影响的人是相互影响的。

2. 叠加性。名师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名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一个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突出的优势,就能够产生个性的影响力。名师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达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境界,于是就产生了人格的影响力。名师教学能力强,学术素养高,具有一定的教学技术专长,于是就产生了学术的影响力。名师独创教学特色,容纳百家专长,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文化,于是就产生了文化的影响力。这些方面的影响力可以单独发挥作用也可以叠加起来发挥作用。影响力一旦叠加起来就会产生“1+ 1>2”的放大效果。

3. 频谱性。名师在施加影响的时候,其效果往往会因人而异。拿教学来说,同样的教学方式,对这个学生有效,对其他学生可能完全没有效果。因为每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换言之,名师的影响力有频谱性的,所以名师要想实施有效的影响,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研究他的频谱性。

4. 实效性。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影响力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些玄妙,仿佛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它是时时在在地存在的。我们可以听到,可以看到,可以感到,最后经过努力也完全有可能达到。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起初对一门学科不感兴趣,由于受到所教学科教师的影响,而逐渐喜欢上这门学科,常常还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影响力对名师成长的作用主要有:其一,影响力使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教师对学生的非权力影响力主要来源于自身素质,那么教师本体素质的高低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直接作用使教师越来越注重个人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技巧高超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教师的人格完美,就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其二,影响力使教师致力于学术研究。知识因素,是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源泉,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力求精通专业知识,把所授学科的知识教活,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代社会,教师仍然担任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不同的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要求更为严格,教师要想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就必须加强自身知识能力的提高,这种影响力使教师不得不重视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一、人格影响

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物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名师之所以为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从客观上已成了“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青少年学生对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崇拜心理,即“向师性”,这种心理促使他们最先或最直接地把教师作为理想人格的拥有者而加以仿效。另外,这种影响还可以对其他教师产生有效地作用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向名师一步步靠近。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大量实验表明,教育者人格影响力的强弱在教育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教育对象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学术影响

教师的本职是研究学问,使自己在学术上不断提高。名师之所以为名在于他们不仅严于律己,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还在于他们宽广的胸襟,不吝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使更多的人受益。

学术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术思想理念的一种传播过程,是学术成果的辐射力、穿透力。当今社会名师的学术成果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有效地传播。学术成果作为一种“超文本”在网上实现动态连接,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学术影响力的另一个体现方式就是学术效应影响。学术效应影响就是此种学术成果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接纳及认可等。

案例 1 : 向世界宣布了创新学习

HAKKILA 博士(美国 NASA 科学家,查尔斯顿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在过去的十六年里,我曾在美国多年大学担任物理学、天文学教授,而且是 NASA (国家航空和太空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学习的过程已了解甚多。成长阶段的教育过程将产生强烈的影响,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这一点尤其明显。在空间科学的研究中,我指导过、教过的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来自于中国。在一些以规则为基础的学科(如数学、语言、逻辑和电学)上,他们基础很好。但与他们的美国或欧洲同学相比,却普遍缺乏对问题解决的创造性。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引导学生很善于学习并运用规则,却很少教他们如何创造性的描述那些与规则相悖的事物。中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龚春燕教授写《创新学习论》、《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的过程中,我很荣幸地和他讨论了这些问题。在他的书中,龚教授提出要将中国的教育由一种“满足现状”的体系转变为以“创新学习”为基础的体系。龚春燕教授已经对西方教育中影响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有利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思考了如何将之创造性地融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去。他提出了许多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比如头脑风暴法、动手实践和动机训练等,并建议大量运用班级讨论、班级会议的方法促使新观点的产生。

寻求新的、有利于中国教育体系和下一代教育的教育方法,龚春燕教授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创造性的视角。这种勇气甚至在书名中就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因为他选择了《创新学习论》和《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而不是《创新学习初探》,如果他靠近后者那么来自反对派的批评会少得多。他选择了前者,就意味着他向世界宣布了创新学习,也表明了对于这一方法的大胆接受将是它在中国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文化影响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的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名师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个人人格魅力上与学术成就上,名师的影响正在慢慢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席卷整个社会领域。例如:魏书生老师的思想不但在教育界反响强烈,他甚至被请到包括监狱这样的单位去给人做思想工作。全国名师龚春燕的创新学习自从提出以来就引起强烈的反响,随着创新学习体系逐渐形成,创新学习已经在全国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课程设置了如下栏目,均列在窗口上侧的“课程学习导航”目录中,请按照顺序渐进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