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经典作品流行起来

 云中公子 2018-07-19
不能不说,《经典咏流传》是一档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又令人精神振奋的文化综艺节目。
  准确点说,这档节目是在今年的春节时推出的,此前,中央电视台已陆续推出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谢谢了,我的家》《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加上更早些的《百家讲坛》,均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映和互动,并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而在这诸多节目中,《经典咏流传》虽推出较晚,却属个中翘楚。
  据有关媒体报道,《经典咏流传》节目从开播仅三天时间,便创下了1.33%的全国平均收视率,以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随后的两会上递交提案,提议“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并获得17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
  往通俗里说,《经典咏流传》就是用歌唱的形式来演绎我国从古至今已被公认为是“经典”的诗、词、曲、赋(或许此范围以后还会被扩大?),从《诗经》中的篇章,到屈原的《离骚》;从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到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到清代诗人袁枚的《苔》;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到现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到诗人黑大春的诗《不会说话的爱情》……“和诗以歌”就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主持人、经典传唱人和鉴赏人强强联合,讲解诗词背后的人生,坦言写歌过程中的感动与感慨,声情并茂地演唱,旁征博引地鉴赏……经典的典雅与通俗的流行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合,让作品焕发出了新鲜的魅力。
  把诗、词、曲用歌的方式唱出来,本身就是在恢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事实上,就古体诗、词、曲而言,在古代,其本身就是歌词——诗歌诗歌,诗与歌原本就是一体。再从专业的角度去说,古诗,无论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甚至部分古风,还是词、曲,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格律——也就是平、仄(韵)去填?说白了,那些所谓的格律,其实就是歌谱;尤其是词和曲,更是为唱而“生”的。苏东坡曾问人:我的词和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对方回答:你的词是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遑论高低,从这一问一答中,我们能够得出明确的答案:诗词本来就是用来唱的。还有一则关于词的逸事,能够更进一步证实这个答案:北宋词人柳永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后,柳永写了首词《鹤冲天》来调侃自己,同时也为了释放心中的郁闷,其中有几句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本来一句牢骚话,谁承想,柳永当时的名声实在太大了,很快,这首词就传到了宫里,被仁宗皇帝看到了。第二年再参加考试时,柳永虽然中榜,仁宗皇帝却不准录取,并赌气说:“此人好‘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从此,柳永便无奈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从此逸事也更可看出,诗词与歌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是还有一点小的遗憾。一个是,尽可能地把与经典作品所匹配的音乐写得再优美些,以便于大家的喜欢和经典作品的广为流传,就像早些年前港台歌手所演唱的一些经典歌曲,如邓丽君唱的《明月几时有》《独上西楼》《虞美人》、张明敏唱的《满江红》等;再就是,按照古诗词的唱法,其实应该是,无论歌曲的旋律怎样,最后歌手所唱出的每个字都是其本音,这也是“唱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像歌手曹轩宾所演唱的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严格按照古谱的要求所写的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能够打造一档让观众喜爱的节目,固然可喜可贺,若是能够再细加推敲,使之合理亦合情,岂不更臻完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