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之美 | 盘点中外艺术史上的“上阵父子兵”

 秋焱 2018-07-19

 一种生活 

有一种生活,叫美上美学







6月17日是父亲节,这是一个感恩父亲的节日。

 

艺术界的父子,有温暖的亲情,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敬重,有“某某的儿子”的捆绑名声,但更多的是传承、超越、羁绊的关系。


我们不防来看看中外艺术史上,那些“上阵父子兵”的故事,品品他们传世的名作。


连毕加索都模仿其画作的父子

大·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画家。他有大量的祭坛画和讽喻画,还有为历代主公和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菲利普·梅兰希通等人绘制的肖像。                                                           

       马丁·路德                菲利普·梅兰希顿 


老克拉纳赫从1520年开始创作裸体题材,他在表达幻想和带有欲望暗示的创作影响很深远,连毕加索也曾经模仿老克拉纳赫的习作。

《丘比特向维纳斯抱怨 》  大·卢卡斯·克拉纳赫


画中的爱神丘比特拿着蜂窝向维纳斯抱怨着,不同时代的人理解不同,抱怨的内容也可能不同,有说是抱怨着人们以前拿爱神的箭射向喜欢的人,而现在只是射向铜钱中的钱孔。


《维纳斯与爱神》  巴勃罗·毕加索  仿作


老克拉纳赫利用神话人物,表现反禁欲主义倾向,传递文人精神信息,并且有意采用中世纪哥特式艺术手法,掺杂了个人的极其怪诞的想法。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的作品局部


人们很难解释为什么站在老克拉纳赫画前时,会被他笔下的女人所深深吸引。其实,从他画作的每个局部图,我们都可以看见特别细腻的刻画,不论是维纳斯的眉眼笑貌,还是树上的果实茎叶。他笔下女子那魅惑的眼神,迷倒了无数人。


而小·卢卡斯·克拉纳赫,在很小的时候,就和哥哥一起在父亲的画室中开始绘画技巧的学习,父亲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对艺术的天赋,使得小·卢卡斯·克拉纳赫很快有了自己的特点。

大·卢卡斯·克拉纳赫作品

小·卢卡斯·克拉纳赫作品


人们为了区分父子两人,将其父亲称为大·卢卡斯·克拉纳赫,将其称为小·卢卡斯·克拉纳赫。


艺术基因强大到骨子里的父子

老彼得·勃鲁盖尔,文艺复兴时期,布拉班特公国的画家,以地景与农民景象的画作闻名。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

 

《雪中猎人》老彼得·勃鲁盖尔


画中纷繁复杂的冬日一瞥,在老彼得·勃鲁盖尔精确严谨的秩序中成为完美的一体。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布局和构图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流动的气氛。山坡和地平线的交叉组合,浓重的树木和白雪覆盖的大地,于林间奔跑的猎人和敏捷的猎狗,共同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动静结合。而冰河上的身影和空中飞旋的小鸟,让人们在肃穆宁静中感受到冬日里也有勃勃生机。


在西方社会,老彼得·勃鲁盖尔是第一批以个人需要而作画的风景画家,跳脱过去艺术沦为宗教寓言故事背景的窠臼。

 

《农民的婚礼》彼得·勃鲁盖尔


由于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及老扬·勃鲁盖尔都是画家,长子与他同名,故我们称他为老勃鲁盖尔。小彼得·勃鲁盖尔五岁时,父亲去世,但父亲对他艺术上的学习仍有较大影响。

 

《伯利恒的调查》小彼得.勃鲁盖尔

 

小彼得·勃鲁盖尔画过风景画,宗教画和灾难画,以描绘火灾和奇形怪状的人物知名,得到外号“地狱勃鲁盖尔”。


《尼德兰箴言》彼得·勃鲁盖尔

《尼德兰箴言》这幅画中描绘了112个可识别的成语或谚语。

《尼德兰箴言》局部  彼得·勃鲁盖尔


右下角图,一个男人张开双臂,想要同时抓到两边的食物,但是并不能从一个面包摸到到另一个,这里的寓意就是平民的生活拮据。


除去自己的创作外,小彼得·勃鲁盖尔也临摹或根据自己的观点重画父亲的作品。他重画的父亲关于农村生活的作品偏重于写实,缺少父亲画中的浓厚情感。



画作风格独特的世袭画家父子

“画家世袭”是南宋花坛的一个独特现象。


马麟,是马氏家族最后一位传人,他和父亲马远一样,技术全面,攻画山水、人物、花鸟。

《倚云仙杏图》马远


马远的作品,大都是小幅画,构图布景取一角半边,画面的主要景致都居于边角位置,占据画面的一半,另一段是作水天云雾的虚景,用水墨晕染或留白,形成对比,表现空灵的境界。被后人誉为“马一角”。他完美地总结了小开本的形式和表现潜力。

《独江寒钓图》东京国立博物馆  马远


到马远这一辈,南宋院体风格正式建立起来,在概念上与北宋艺术的宇宙观和大画幅南辕北辙。画坛开始向一角半边的诗意景致靠拢,遂又形成了“马夏画派”,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马远的儿子马麟。

《秋江渔隐图》马远


《高士观瀑图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马远


马麟秉承家学渊源,在画面的构图,笔墨等方面都沿袭父亲,比如小斧劈皴,石头所用的水墨晕染,简练的构图。

《绿橘图》马麟


在当时,马远爱子心切,在自己的画作上署上儿子的名字,“捉刀代笔”几乎成为后世对于马麟的主要印象。《画史会要》谓:“麟不逮父。远爱其子,多于己画上题麟,盖欲其章也。”

 台北故宫博物院 《静听风雨图》马麟


马麟的画艺一直处在父亲的阴影下。不过,当代学者李霖灿先生通过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几件作品分析,认为马麟的画不见得比其父亲的造诣低,马麟擅长以丰富的水墨层次营造诗意的空间效果至少在画面诗意的变现上,很多美术史家都认为他比父亲更胜一筹。

 

《勾勒兰图 》马麟


马麟晚期的小景山水,画面精简,画中的留白远远超过了实体,将父亲所开创的南宋院体推向了更为高远的境地。也对于元代文人以诗书画的自我表现审美意念起了一定的影响。

 

不断的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勇敢的选择和尝试,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书法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父子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广泛学习张芝,钟繇等名家书写的优秀作品,有人说他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最好诠释。

 

王羲之把古朴的书体变成流畅的今体,于楷书,行书,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被奉为书家典范。


在此之前书法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实用功能,自王羲之的时代开始注重笔法,讲究个性情趣。

 

《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 


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谢安评价过王献之的七个儿子,称“小者最胜”。人们把王献之和王羲之并提为“二王”,或“羲献”。


王献之小时候跟着父亲学习,为了练好基本功,写完了院子里的十八缸水。后来又学习张芝的字,他不受古法制约,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书写方法。

王羲之 字体放大


书法爱好者模仿王羲之的 “内擫”,即用笔向内按压,笔锋收敛,气势夺人、章法严谨;又效仿王献之的“外拓”, 用笔向外拓展,笔法多变、姿态万千。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孙过庭等等大书法家都以学过“二王”的字为荣。

《鸭头丸贴》   王献之


王献之写给友人的《鸭头丸贴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翻译:你那鸭头丸不好使啊,明天约呗,想想有点小激动。

《地黄汤贴》 王献之


《地黄汤贴》,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翻译:媳妇儿喝那地黄汤,大姨妈来的少,吃的少睡得不好,愁死本宝宝了。


历史上,有人认为王献之书法成就高于王羲之,米芾就在《书史》中写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不如王羲之,比如李世民认为王献之字体枯瘦拘谨。



古今中外,尽管艺术模式千变万化,但却有着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艺术财富,经得起人们一代代地回味。 这样的艺术沉思,是唯美的,是雅致的,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又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晚辈来说,有家庭的耳濡目染,更易入门,父子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相辅相生关系。


在父亲节这个感恩的日子里,当我们努力地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节时,不妨来亲自感受书法折扇的魅力,将感恩的话语跃然于扇面,为父亲送上习习凉意(点击划线部分,即可了解父亲节扇面书法活动)




连毕加索都模仿的父子

艺术基因强大到骨子里的父子

画作风格独特的世袭画家父子

书法界一直从未被超越的父子

中外艺术史上的那些上阵父子兵

沿袭艺术,把美学传递





每天一幅世界名画,你离艺术更近一步

美上美学,你的生活艺术学院




Daily Art

梅石溪凫图


马远


宋代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他的艺术才能很全面,不仅山水画独辟蹊径,自树一帜,人物画、花鸟画也各臻其妙,从这幅传世精品《梅石溪凫图》中,亦可见其花鸟画的风姿神采。画面采用对角线式构图,正是山不见巅、树不见顶的边角截景。画法不同于南宗山水的层层积染。画面左上方是立于水中的峭壁一角,近处山石运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刚猛烈,简练概括,尖梢处如铁钉一般尖利峭拔。远处坡石则先用重墨勾出轮廓,再用水笔迅速渲染、晕淡,一遍成形,产生微妙的明暗过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