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故宫馆藏钧窑一览

 海天一线_ 2018-07-19


钧窑鼓钉三足洗,宋,高9.2cm,口径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独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炉钧釉直口瓶,清乾隆,高18cm,口径3.7cm,足径6.6cm。

瓶小口微外撇,细长颈,颈、肩部凸起弦纹一道,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微外撇。器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炉钧釉,足边无釉。此瓶釉色为蓝、绿相互交织,釉面纹样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传世炉钧釉瓶、尊上青、蓝色釉居多,带红点者较少见。此瓶即属青、蓝色者。


钧窑天蓝釉碟,北宋,高2.1cm,口径10.3cm,足径4.7cm。

碟平口外翻,浅弧壁,圈足。通体釉色呈天蓝色,是钧窑最具代表性的标准釉色。圈足底部无釉。对此件器物之用途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日用类的浅碟,有的认为属于文房类的笔掭。而据传世钧窑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大小来看,这种浅碟有可能是墩式碗的盖子,与碗配套使用。


钧窑天蓝釉盏托,北宋,高5.6cm,口径5.9cm,底径4cm。  

盏与托连烧,圆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体施天蓝色釉。盏托又称茶托子,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盏烫手,最早见于唐代。据唐代《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以碟子乘之……人人为便。”其后开始不断出现各种材质与形状的盏托。


钧窑天蓝釉罐,元—明初,高19cm,口径14cm,足径12cm。

罐唇口,短颈,圆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近足处无釉。


钧窑天蓝釉碗,北宋—金,高8.2cm,口径1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处理等方面与典型的宋代钧窑有一定差异,或为金代钧窑制品。


仿钧玫瑰紫釉盘,明,高4.3cm,口径18.8cm,足径9.2cm。

盘口微撇,弧壁,圈足,足底切削整齐。通体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棕眼密集。口沿处因高温熔融状态下釉层垂流变薄而呈酱黄色。足内无釉,有糊米色斑。无款。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明代仿钧窑器。


钧窑天蓝釉碗,北宋,高7.9cm,口径18.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此碗圈足处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黄铜色。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题钧窑碗》,其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描述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


钧窑天蓝釉缸,北宋—金,高14.6cm,口径17.9cm,底径7.9cm。 

缸敛口,鼓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口沿、足边呈酱色。由于钧窑声名远播,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


钧窑天蓝釉盘,元—明初,高3.2cm,口径13.1cm,底径7.1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钧窑月白釉瓶,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月白釉梅瓶,北宋,高29cm,口径4.8cm,足径7.5cm。

瓶唇口,短颈,溜肩,弧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近足处无釉。梅瓶为盛酒用具。陶瓷梅瓶始见于唐代,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此件梅瓶形态饱满,釉厚而润泽,堪称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梅瓶的式样在《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描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仿钧玫瑰紫釉盘,明宣德,高4.1cm,口径15.5cm,足径9.2cm。清宫旧藏。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足底切削整齐。通体施玫瑰紫釉,釉面棕眼密集。口沿处因高温熔融状态下釉层垂流而呈酱黄色。足内无釉,有糊米色斑。无款。

明前期御窑瓷器的质量为有明一代之冠。其间,摹仿宋代名窑瓷器之风一度兴起。明代景德镇御窑仿钧釉瓷器始见于宣德朝,御窑厂烧造了一定数量的仿钧窑瓷器,传世品多为盘、碗类。


炉钧釉琮式瓶,清乾隆,高37.3cm,口径8.6cm,足径12.1cm。

瓶仿玉琮造型,小口,短颈,折肩,方腹,高圈足外撇。器腹折角处凸饰八卦纹。通体施炉钧釉,釉面蓝紫相间,色彩斑驳,外底署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乾隆朝的炉钧釉以蓝、绿、月白色釉面为主,釉面流淌小,以蓝色釉点多见,造型更加丰富。此器仿周代玉琮形状,古朴敦厚,釉色清新素雅,天蓝与淡紫色相互浸润衬托,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炉钧釉铺首耳壶,清雍正,高23.5cm,口径9.5cm,足径10cm。

壶仿青铜器造型。撇口,束颈,丰肩,腹下渐收敛,高圈足外撇。肩部置对称象耳衔环,俗称“铺首”。口、肩、腹、胫部凸起弦纹。通体施炉钧釉,釉质凝厚,釉色以深蓝与浅蓝为主色融熔于一体,流动自然,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色彩斑驳。外底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此壶造型古朴,釉色素雅,其肩部以象耳装饰,寓意太平吉祥。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种瓷器颜色釉,盛行于乾隆时期。因史籍中有“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的记载,故称“炉钧釉”。其工艺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于低温彩炉中二次焙烧成器,釉面呈现紫红、月白、葱绿等色,因釉面流动,多种釉色融熔于一体,有的蓝中带红色斑点,有的青蓝色中闪现点点蓝斑,颇显华美。


钧窑天蓝釉盘,北宋,高4.3cm,口径18.4cm,足径6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无釉。


钧窑天蓝釉葫芦瓶,金—元,高25.5cm,口径5.2cm,足径10.9cm。

瓶呈葫芦形,上小下大,束腰,圈足。造型敦厚丰满,制作精致。从传世钧窑瓷器来看,葫芦瓶较为少见。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肥厚,釉面匀净,釉色光亮莹润。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北宋,高2.5cm,口径17.7cm,足径10.4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盖罐,元,通高30.5cm,口径17.5cm,足径14.7cm。

罐上下子母口套合。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盖为后配,拱顶出沿大于器口,盖顶置菠萝形抓钮及三个环状系。通体施天蓝色釉,釉色蓝中泛青,盖面饰不规则的红斑纹。足底无釉,胎呈铁褐色,足底粘有釉斑。此器造型浑厚,釉色纯净明丽,堪称元代钧窑瓷器中难得的造型完整之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4.1cm,口径8.3cm,足径2.9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口沿呈浅黄色,圈足涂褐色釉。北方中原地区的民间钧窑系产品中,时常会在蓝色底釉上涂抹红(紫)色斑块。红斑系氧化亚铜胶体粒子的呈色,这些釉斑的形状不定,没有规律,具有随性率意的特征,融合在底釉中,如同窑变自然形成的效果一般。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北宋—金,高4.9cm,口径6.1cm,足距3.5cm。

炉唇口出沿,短颈,鼓腹,腹下渐收,底下承以三足。附后配铜盖。通体施天蓝色釉,足上施酱釉。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北宋,高13.1cm,口横22.5cm, 口纵15.2cm;底横13.4cm,底纵8.4cm。

花盆呈六方形,折沿,深腹,底下承以六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边棱釉薄处呈酱黄色。外底涂刷酱釉,有七个渗水圆孔,并刻釉数目字“八”,标明其为同类花盆中较小者。此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钧窑曾烧造大量花盆以供御用,形式多样,见有葵花式、海棠式、菱花口式,六方形、长方形等。花口花盆的制作,从制坯、成形到烧造成功,实属不易,成品率较低。可见官窑产品的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此件六方花盆作为宫廷陈设用瓷,做工考究,造型端庄,可谓既美观又实用。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北宋—金,高16.7cm,口径4.8cm,足径4.7cm。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内凹。通体施天蓝色釉,近底处垂釉明显。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北宋—金,高7.2cm,口径7.9cm,足距5cm。

炉圆口,折沿,直颈,鼓腹,底下承以三足。施天蓝色釉,里施半釉,外壁满釉。口部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


钧窑天蓝釉鸡心盖罐,金,通高9cm,口径6.2cm,足径4.8cm。

罐敛口、鼓腹,圈足。状如鸡心,故名“鸡心罐”。 附平顶圆盖,盖顶置圆钮。外施天蓝色釉,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洗,元,高9.8cm,口径28.3cm,足径15cm。

洗敞口出沿,弧壁,圈足。内、外施月白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内底点缀紫红色斑块。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天蓝釉卧足盘,北宋,高2.3cm,口径12.6cm ,底径3.8cm。

盘敞口,浅弧腹,平底,卧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露出黄灰色胎体。卧足内无釉。


钧窑月白釉渣斗式花盆,北宋,高22cm,口径23cm,足径14.5cm。

花盆呈渣斗形。侈口,宽唇,长颈,圆腹,圈足较高。底开有五个渗水圆孔。胎体厚重。里、外施天蓝色釉。器底露灰胎,底外和圈足内壁均刻有数目字“二” 。圈足所刻数目字笔画宽且深,同其他“官钧”器物上所刻数字风格相同,应是钧窑工匠所刻。外底刻划的数目字笔画细而浅,当为后人补刻。钧窑瓷器的釉是一种乳浊釉,它不同于玻璃状的透明青釉,而是典型的乳光青釉。其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淡者称为月白,红色是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紫色则是红釉与蓝釉相互融合的结果。钧窑首创性地烧制成功铜红釉,这种釉色青中带紫,宛如蓝天中绚丽的彩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备受宫廷的青睐。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盘,北宋,高2.6cm,口横23.7cm,口纵12.2cm,底横18cm,底纵7.5cm。

盘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浅弧腹,平底。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元,高16.5cm,口径16.8cm,足径8.8cm。

钵敞口微敛,深弧腹,近底处内折,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内底无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温润,釉面有开片。里、外壁分饰几处不规则的淡紫红色斑块。此器胎体厚重,足底无釉,胎呈土黄色,胎质较粗,底心有脐。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北宋—金,高20cm,口颈26cm,底径14.5cm。

炉直口,深腹折底,宽圈足。折底处有三处露胎痕,呈长条状,原为三足,后磨去。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现象。口沿、足边处呈酱色。“蚯蚓走泥纹”系指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迹,它是钧瓷的一个重要特征。“蚯蚓走泥纹”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施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烧制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明,高14.5cm,口径11.9cm,足距9cm。

炉直口,平出沿,短颈,鼓腹,圈足,圈足下承以三足。炉外施窑变釉,釉色以月白色为主,炉内施白釉,圈足内施酱色釉。胎体厚重,做工精细。广东石湾窑的陶瓷产品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色灰暗,釉层厚而光润,以制作陈设用品见长。此器为石湾窑的典型器物。


钧窑月白釉长方花盆托,北宋,高5.7cm,口横18.8cm,口纵15.2cm。

花盆托呈长方形。口微外侈,折沿,委角,腹壁较浅,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内、外均施月白色釉,边、棱釉薄处呈酱色,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有数目字“九”,并有一周支烧钉痕。左上和右下角各开有一个渗水圆孔,已被填平。从造型看这是一件花盆托,不是花盆,因此底部原不应有渗水孔,而且即使有的话,也应是五个,而不是两个。因此,这件花盆托上的两个渗水圆孔,应为后人所刻。钧窑烧造的花盆式样种较多,见有葵瓣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钟式、六方形、长方形等,工艺考究、造型独特,均为宫廷陈设用器。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宋,高15cm,口纵20cm,口横16.5cm,足纵13.4cm,足横10cm。

花盆长方体。广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头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底有5孔,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数目字“十”。此花盆虽小,但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边角利用微曲的弧线作过渡,有柔和舒适的美感。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北宋,高4.5cm,口径13.1cm,足径4cm。

碗敛口,外口沿下有一周突棱,弧壁,痩底,圈足。足部露胎无釉,通体月白釉紫红斑装饰。造型古朴端庄。 宋代钧釉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釉。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元,高3.5cm,口径4.5cm,足径2.5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紫红斑装饰,红斑呈色较宋代钧瓷上的红斑略显浅淡。


仿钧釉菱花式花盆托,高6.6cm,口径24.3cm,足距10.2cm。

盆托折沿,通体六瓣菱花式,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里外满施仿钧釉,底刻阳文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器造型、釉色皆仿宋代钧窑式样,形体端庄古朴,釉层晶莹肥厚,釉面色泽雅致。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北宋,高5.9cm,口径10.7cm,足径5.1cm。

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收,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圈足底部无釉,以备使用垫饼垫烧。釉层乳浊,恰似蔚蓝天空之色,故曰“天蓝”釉。口沿处一周略呈淡黄色,为还原气氛烧成所致。此碗器形古朴稳重,给人敦厚淡雅之美感。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8.5cm,口径14cm,足径4.4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钧窑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延续烧造。其技术特征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彩的窑变釉。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蓝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层肥厚润泽。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传世钧窑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钧窑天蓝釉葵口盘,北宋,高2.9cm,口径13.3cm,足径8cm。

盘呈八瓣葵花式,敞口,弧腹,浅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及盘壁出筋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元,通高39.3cm,口径3.8cm,足径7.2cm。 

瓶小口,圆唇,短颈,肩以下渐敛,圈足。盖为覆杯形,盖沿及盖内壁下半部无釉。灰白色胎。通体施天蓝釉,釉层棕眼较多,釉垂流现象明显。盖及瓶腹均涂抹紫红色斑。足根及底部无釉,盖、瓶无釉处均为酱褐色。此件梅瓶在天蓝色地釉上施紫红色斑块,犹如片片彩霞,爽心悦目。这种装饰完全出自工匠施釉时的随意涂洒,烧成后却呈现出诗意的画面。作为酒具的梅瓶在流传过程中多数瓶盖已失,且钧窑瓷器中梅瓶也较为少见,因此这件带盖的钧窑梅瓶流传至今殊为难得。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金—元,高10.2cm,口径13cm,足径6cm。

罐敞口,短颈,鼓腹,宽圈足。肩部对称置圆系。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开片。口沿、足边及系的侧面釉薄处呈酱色。外壁饰月牙形的紫红色斑块,似一弯新月挂在天边,别致新颖。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花盆托,北宋,高5.4cm,口径18cm,底径13.8cm。

花盆托呈四瓣海棠花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浅腹,上丰下敛,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式足。盆托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釉面气泡、棕眼明显。口沿及内壁出筋处呈酱色,折沿下一周及外壁出筋处呈紫白色。底部涂酱色护胎釉,一处磨釉明显,有清宫刻字“养心殿”(横向)、“明窗用”(纵向),线条纤细、工整。四足底露灰色胎。乾隆时期除了在陈设类钧窑瓷器上加刻宫殿和地名外,还摹仿旧有刻字在器物底部加刻或改刻数目字。如《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首领胡进忠来说,太监如意交均窑花盆一件、均窑盆涟一件、楠木罩油牌子三十根随等次号数单一件。传旨:着将花盆上二字改三字、盆涟上旧字磨去亦改添三字……钦此。于九月初八日,首领胡进忠将改做得钧窑盆涟二件、楠木牌子三十根持去。讫。”此花盆托底部不见旧刻数目字,但一处磨釉明显,很可能是为改添新字而将旧字磨去。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方渣斗,明,高8cm,口边长8.6cm,足边长4.3cm。

渣斗呈方形。撇口,阔颈,鼓腹,圈足。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仿钧天蓝色釉,四面正中对称位置有凸起弦纹,四角呈委角状。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北宋,高8.7cm,口径22.5cm,足距16cm。

花盆托敛口、浅弧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外壁口沿下和近底处各环列一周鼓钉纹,上面一周十九枚鼓钉,下面一周十六枚鼓钉。外底刻有数目字“二” ,表明它是同套器物中尺寸属于第二大者。内施天蓝色釉,并分布着几道明显的“蚯蚓走泥纹”,外壁玫瑰紫釉与天蓝釉相交融。器表鼓钉处釉垂流明显,给人以自然生动之美感,增添了艺术魅力。


雍正款仿钧新紫釉太白坛,清雍正,高32cm,口径11cm,足径12cm。

太白坛圆口,短颈,圆肩,垂腹内收,圈足。通体施仿钧新紫釉,紫斑呈条带状装饰在太白坛的腹部。外底涂抹酱色釉,中心暗刻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元,高4.7cm,口径21cm,足径9.9cm。

盘呈菊瓣形,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盘内点缀有四块玫瑰紫色斑块。元代钧窑瓷器釉色主要为天蓝色和月白色,带玫瑰紫色红斑的较少。此盘造型优美,釉色鲜艳,天蓝色与玫瑰紫色交相辉映,绚丽典雅,不愧是元代钧瓷中的工细之作。


宜兴窑仿钧釉鼓钉三足花盆托,清,高8cm,口径21.5cm,足距11cm。

花盆托紫砂胎,口微内敛,平沿,鼓腹,圈足。内、外均施天蓝色釉,釉面匀净深沉。圈足内施酱色釉,外底刻有数目字“五”。圈足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口沿及近足底处各饰凸起鼓钉一周。宜兴窑位于江苏省宜兴,是苏南重要的古瓷窑。最迟始烧于汉代,入明以来以烧造紫砂陶器闻名。其仿宋钧的带釉陶器,被称作“宜钧”。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北宋,高3.6cm,口径17.6cm,足径6.4cm。

盘撇口,浅弧腹,折腰,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口沿及器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此盘釉层肥厚,釉色光亮绚丽,造型别致,做工考究,属于民间钧窑烧造的器皿。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碗,元,高9.5cm,口径23.7cm,足径7cm。

碗呈菊瓣形。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碗内有红斑装饰。用花瓣作为碗的造型,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宋、金时期兴盛,延续到以后各朝。这一成型技法的使用,对实用器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高7.8cm,口径24cm,足距13.5cm。

花盆托以凹、凸线构成六瓣菱花形。敞口,折沿,弧形腹壁,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数目字“二”。盆托内部釉面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为钧窑独有的特点。三个云头形足与器形搭配谐调,加之所施绚丽的玫瑰紫色釉,愈显器物的精美。钧窑始烧于北宋,最初为民间所建,因烧制的瓷器釉色青中带红,犹如绚丽的晚霞,异常美观,北宋晚期被宫廷看中。由于当时宫廷用于种植花木的盆、奁及室内陈设器皿的需用量大增,朝廷遂抽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在河南禹县八卦洞附近建立官窑,专门烧造宫廷陈设用瓷。此件器物釉质肥润,色彩绚丽,是官钧中的珍品。底部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二”,表明其为整套器物中较大者。


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元—明初,高17cm,口径23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深腹,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外底涂刷酱色釉,有五个渗水圆孔。圈足及底部均刻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六”,但足内刻字线条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线条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花盆的外形如同一座倒置的钟,深沉而古朴。此件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钧窑烧造的花盆式样较多,见有葵花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钟式、长方形等,均为宫廷陈设用器,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此件花盆造型沉稳、朴实,天蓝和玫瑰紫色釉交相辉映,典雅绚丽。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径26cm,足径13cm。

花盆通体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侧凸起十二条直线纹,矮圈足。盆里满施天蓝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个圆形渗水孔,刻数目字“三”。

此种花盆一般与盆托配套使用,是宫中最常用的陈设瓷。此盆为菱花式,以近于直的微曲廓线构成丰润端正的形体,以凹凸变化的曲线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边,腹部的棱线与菱花式口沿、足边相呼应,和谐美观,是造型设计中实用与美观融合一体的典例。钧窑釉色之美,恰似蔚蓝天空中涌现出一片绚丽的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美感。这美感在于釉色凝炼含蓄,浓厚质朴。钧釉以蛋白石光泽的青釉为基调,兼具宝光内蕴不透明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现象。美丽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状态结合在一起,赋予钧瓷一种莹润幽雅、美丽含蓄的光泽。钧窑花盆有长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钟式等。尽管形式多样,但都实用美观。菱花式花盆通体披挂的玫瑰紫色釉与盆体边棱部位呈现的茶黄色相互映衬,犹如夕阳与晚霞辉映,给人以美的遐想。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折沿盘,北宋,高2.8cm,口径18.1cm,足径10.5cm。

盘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足内满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不规则的紫红斑块,犹如蔚蓝天空上的几朵红霞,绚丽多彩。此盘胎体厚重、坚硬,釉层肥厚莹润,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宋代钧瓷的主要特征之一。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高9cm,口径19cm,足距8.3cm。

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弧壁,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通体满釉,内施月白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边及外底呈酱色。外底刻有数目字“十”,并留有支烧钉痕。此花盆托为河南禹县八卦洞窑烧制的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钧窑天蓝釉菱花口折沿盘,北宋,高3cm,口径19cm,足径6.5cm。  

盘折沿,六瓣菱花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底部无釉。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托,宋,高6cm,口径19cm,足距8cm。清宫旧藏。

花盆托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内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涂酱色釉汁,并有刻划的数目字“十”。此种刻划数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托,应与同式样的刻划相同数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数目字“十”表明这是同类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仿钧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清雍正,高8cm,口径23cm,足距11cm。

花盆托直口唇边,弧壁,内底平坦,底下承以三足。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涂抹酱色釉。通体施玫瑰紫釉,器内釉面泛青有少量开片,外壁凸起一周弦纹,上下各饰一周鼓钉纹。鼓钉处釉层因垂流变薄而呈天蓝色,与外壁玫瑰紫色釉交相辉映,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在仿古方面以仿钧窑瓷器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当时的督陶官唐英曾派助手老格赴河南钧州实地调查宋代钧釉的配制方法。经多次试制,最终成功烧造出仿宋钧窑制品。此件花盆托从造型到釉色,与宋代钧窑瓷器极为接近,足以乱真。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高6.2cm,口径19cm,足距11cm。

花盆托以凹、凸线构成六瓣菱花形。敞口,折沿,浅腹,弧形腹壁,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器身的玫瑰紫釉与边、棱自然形成的酱黄色釉相映成辉,这种釉色的烧成是北宋河南禹县钧窑工匠的创举,灿烂的玫瑰紫色釉是铜金属元素在强还原焰的气氛下烧成后的呈色。器里釉呈天蓝色,釉面上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数目字“十”。此花盆托造型规整,制作工艺考究,釉色明亮鲜丽,确为一件上乘之作。


仿钧窑变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清雍正,高9.6cm,口径25.5cm,足距10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折沿,弧腹,内底坦平,底下承以三足,足内涩胎无釉。通体施窑变釉,外壁近足处积釉明显。釉面红蓝相间,流淌交融。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仿钧窑瓷器时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所施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呈色后相互交融,使釉面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其中釉色偏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莲花式洗,明,高7.1cm,口径19.3cm,足距10cm。

洗呈盛开的莲花状,底下承以三个乳凸小足。通体施天蓝色釉,釉层乳浊不透明。明代宜钧陶器的釉色较丰富。此莲花洗为纯正的天蓝色。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北宋,高8cm,口径21.2cm,底径13.4cm。

花盆托敛口,浅腹呈鼓形,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云头式足。口沿处饰弦纹两道,口沿及下腹部各饰鼓钉纹一道,上部二十枚,下部十八枚。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口沿、边棱处釉层较薄,呈米黄色。器底局部涂抹酱色护胎釉,有支烧钉痕二十八个环列一周,支点大、排列密集,三足底部露灰色胎。一足内壁刻数目字“七”,底部有清宫刻字“重华宫”(横向)、“静憩轩用”(纵向),字体工整,笔画纤细。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宋,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沿边起棱,深腹,圈足。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壁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黄色。外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款识。此花盆造型优美端庄,曲线起伏婉转,器里的灰蓝色釉与外表的玫瑰紫釉相映成辉,宛如一朵盛开的葵花,令人回味。器底清代造办处的刻字,表明了此件花盆在清宫中的具体用途,十分可贵。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

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钧窑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成为北宋宫廷用瓷,一方面是因为钧瓷独特的釉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那典雅端庄的造型。此件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在造型、釉色上堪称宋钧瓷中的上乘。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北宋,高9.6cm,口径26.5cm,足距13cm。

花盆托敛口,浅腹呈鼓形,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云头式足。口沿处饰弦纹两道,口沿及下腹部各饰鼓钉纹一道,上部二十三枚,下部二十枚。通体施月白色釉,口沿、边棱处釉层较薄,呈米黄色。器底局部涂酱色护胎釉,有支烧钉痕三十六个环列一周,支点大、排列密集,三足底部露灰色胎。一足内壁及底部均刻数目字“一”,但足内壁刻字笔画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笔画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底部还有清宫刻字“瀛台”(横向)、“涵元殿用”(纵向),线条纤细、工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关于为瀛台收藏的陈设类钧瓷刻字的记载见于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首领李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瀛台静憩轩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涵元殿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戛玉摐金、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澄怀堂均釉古丁盆连二件,香扆殿均釉古丁盆连二件,兰室均釉古丁盆连二件,虚舟均釉六方入角盆连二件。传旨:着俱刻地名,得时呈览过交瀛台,钦此。于本年六月初三日,副领催杨四将均釉盆连十四件持赴瀛台,交首领李玉。讫。”其中,涵元殿刻字的正是“均釉古丁盆连二件”,与此件实物吻合。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北宋,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内外满釉,釉色为窑变的玫瑰紫色,边、线呈酱色。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刻划数字“七” 。此花盆为河南禹州官钧产品,为宫廷陈设用瓷。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花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而当时的钧窑自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其中之一。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北宋,高5cm,口横17.4cm,口纵13.8cm。

花盆托整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浅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月白色釉,口沿及足边均釉呈酱色。此件花盆托的釉层比其它的官钧窑产品稍薄。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刻有数目字“八”,表明这件器物为同套器物中较小者。此器利用器形和釉色的变化,使得原本单一的造型显得多姿多彩,体现了钧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此件海棠式花盆托应与刻有相同数目字的海棠式花盆配套使用。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北宋,高12.7cm,口横21.7cm,口纵16.8cm;足横12cm,足纵8.4cm。

花盆整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深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一足磕缺。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外底涂抹酱色釉。此花盆的釉层比其它官钧窑产品稍薄。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有刻划的数目字“七”。南宋哥窑也烧造同样造型的花盆,或许是受到北宋钧窑器形的影响。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径9.5cm,足径3.5cm。

碗呈花瓣状。口内敛,器里凸起、器外凹进10条棱线,将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体釉色为天蓝色,其上显现几块紫红斑块,上有铁质斑点结晶。

此碗造型别致,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妩媚多姿。蓝、紫相间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飘浮的彩云。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高8.1cm,口径21.6cm,足距13.7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敛口,折沿,鼓腹,底出边,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里、外凸起、凹进六条线纹。通体满釉,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底边釉薄处呈酱色。造型敦厚古朴,胎体厚重,釉层较厚,为避免烧成时塌底,外底留下用一圈支钉支烧留下的钉痕。一足内壁刻数目字“九”,刻字笔画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数目字“七”,刻字笔画较细、较浅,应为清宫后刻。新刻数目字与旧刻不同,可能是清宫为了与造型、釉色相近的花盆配套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