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都是自私的吗

 泰阳汉子 2018-07-19

Genius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系列传记片,主角是人类历史上不同领域的天才。第一季的主角当之无愧地落在了爱因斯坦头上。

爱因斯坦以其伟大的相对论大胆突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物理学的束缚,让人们对时间、空间、物质及其运动有了新的认识,成为原子弹、氢弹以及各种原子能应用的理论基础,由此而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说他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聪明的人恐怕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他是天才,他是犹太人,他风流成性,他向人类同时展示了原子弹空前绝后的灭绝威力及其作为有史以来最有力的杀人武器的残忍,他在他生活的德国纳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陷入僵持冷战时代表明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立场和态度……所有这些亮点,使该剧超越时代和国家、民族的界限成功吸引亿万观众。

看完第一季,笔者有两问:

一问:天才都是自私的?

剧中爱因斯坦第一次亮相,就是和他的女助理在办公室偷欢。如此大胆直接的处理既能成功地吸引观众眼球,也说明这不是一部把这位上世纪以来最伟大科学家当作伟人圣人来歌颂的剧。

爱因斯坦要求女助理搬来和他同住,助理提醒他别忘了自己的夫人。爱因斯坦不以为然地说:“一夫一妻制是不正常的,那是神权的产物。对神权愚蠢的忠诚,是真理最大的敌人。”爱因斯坦不把一夫一妻制当回事儿,连带着也不把他生活中的女人们在一夫一妻制的时代为他所受的屈辱和牺牲当回事。以他科学家的尖锐和勇气,他敢于渺视一切既定的束缚和权威,但在婚姻制度方面,他的反抗仅限于口头批判——还是私下的,用于以真理的名誉劝诱女人。至于现实中他妻子的痛苦、他情人的痛苦他是无暇顾及的。这种态度在他两次婚姻中一以贯之地保持着。他是他所批判的一夫一妻制的获利者。

他爱上第一任妻子、也是位了不起的物理学家米列娃后,就坚决抛弃了美好而纯洁的初恋;米列娃不仅为他生孩子、持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为他的相对论的发明提供灵感、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他做了大量的计算。可以说没有米列娃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这也无法阻挡他爱上他的表姐、第二任妻子艾尔莎。这位优雅的女士带着爱因斯坦出入柏林的权贵圈子,为他拉研究经费、帮他得到他渴望的职位,既是他的爱人、也是他的经纪人。在米列娃出于强烈的自尊和极大的痛苦中硬撑着不与爱因斯坦离婚的十多年中,艾尔莎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坚守在爱因斯坦身后,这在那个讲究门风的年代、对于一个有身份的女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酷刑。没有这两位女人,很难说爱因斯坦还是今天我们眼中那个辉煌灿烂的爱因斯坦。但无论是米列娃还是艾尔莎,都尝到同样的丈夫用情不专的苦果。至于他染指的那些情人们,连正经的爱因斯坦夫人的头衔都没能挣到,更遑论其它 了。

剧中插入一个情节:著名物理学家居里拒绝接受诺贝尔奖,除非该奖将他的他的夫人一同列为获奖人。世人由此才认识到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女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与此相对应的是,爱因斯坦甚至没有将为他的论文做出突出贡献的米列娃列为论文的作者之一。他当初放弃初恋选择米列娃,是被米列娃聪慧的大脑和深刻的科学见解所折服,他说:“我不能和一个无法对事物本质进行对话的女人共同生活。”而当要伸手摘取物理学研究的金苹果时,他却毫不留情将她划入家庭妇女之列。他剥削了她同样作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时间、精力和才华,却只是给了她爱因斯坦夫人的头衔,甚至最后连这个也剥夺了。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唏嘘:男尊女卑果然是男人自私合法化的产物,并且为男人的自私张伞。

爱因斯坦的自私不仅体现在和女人们的关系上。现实中,爱因斯坦的儿孙辈基本都很优秀,有物理学家、水利工程教授、麻醉整形师,甚至还出了一位小提琴手。但他的两个儿子对父爱的缺失耿耿于怀。爱因斯坦一生资助、奖掖了很多年轻人,给他们父亲一样的指导和关爱,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却疏于陪伴,尤其在与米列娃分居后。这使得成年后的儿子不得不做出极大的努力来接纳这个让全世界引以为豪、却给自己的童年带来巨大创伤的父亲。

还有一种自私,这在我们的社会中往往被作为正能量予以宣扬。爱因斯坦一生始终把科学研究放在第一位,神圣庄严,不可侵犯。为了科学研究的灵感和乐趣他选择了米列娃,为了科学研究生涯的持续和升华他选择了艾尔莎,为了科学研究他可以废寝忘食、不顾病痛,为了科学研究他无暇陪伴家人和孩子——谁有利于他的科学研究他就会爱上谁,什么有利于他的科学研究他就会做,相反就会受到他的嫌弃和痛恨。他的一生有如追随着真理奔跑的战车,一路斩获,一路抛弃,最后硕果仅存——那就是伟大的相对论。这一点在该剧第二季毕加索中也有所体现。当纳粹将至,画廊经理劝慰毕加索:“你有孩子,有心爱的女人(毕加索在女人方面较之爱因斯坦有过之无不及),生活中有很多比画更重要的事。”然而老毕略作思考后坚定地说:“不,只有绘画才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我们有理由相信,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带着使命来到人间,冥冥之中这个使命召唤着他、鼓舞着他、诱惑着他,让他为此付出一切。而我们也因此原谅了天才们的缺陷,比如自私,比如风流成性。

再问:科学和宗教都战胜不了死亡?

剧中一个有趣的情节是:当爱因斯坦申请赴美躲避纳粹魔爪时,他不经意地提到了上帝。美方官员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听你提到上帝。您真的认为上帝存在吗?”爱因斯坦耸了耸肩:“我所相信的只是,宇宙是如此独特,只有上帝能将其创造出来。我的任务只是去想明白他是如何做到的。”

传说上帝恐惧人类造出上达天庭的巴别塔,于是让人们陷入语言的混乱,从此折断了人类升天的理想翅膀。在剧中,聪慧伟大如爱因斯坦,其晚年同样凄凉难耐。上帝没收了他的最有创造力的那部分天才,让他成为一个陷入以往辉煌荣耀的平庸的老人。他至死都还在解方程式,会突然想到十年二十年前记下的一个公式,把书房翻成故纸堆。然而他越是渴望超越,却越是重重地跌落回平凡的人间。哪怕他早已不习惯如此平凡。如果上帝允许爱因斯坦始终拥有那天才的想象力和旺盛的精力,说不定真有那么一天他会站在上帝面前代表人类大声质问——但上帝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

也许科学和宗教只是殊途同归。在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进程中,科学和宗教是两种思维方式,一个更理性,一个更感性,犹如男人和女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