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2)刘元生30年前360万买万科,如今已赚44亿!

 高山流水乐逍遥 2018-07-19
1988年,万科股份化改造之初,刘元生买入360万元的万科股票。至今约30年,这笔投资涨了近1000余倍。仅以投资年化回报率来算,已经远远超过了巴菲特。 

刘元生,1942年11月30日生于上海市,幼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后移民加拿大,现任仁达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仁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北京、上海仁达信息工程公司董事长。 

根据万科周刊2014年对刘元生的采访,刘元生在70年代末认识王石,那个时候,他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王石来听,二人就认识了。

当时王石经常来香港,刘元生跟王石谈了很多国外的成功企业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兴趣。1983年他们开始合作,王石做录像机生意时,就是由刘元生的香港仁达国际有限公司供应日本货源。 

刘元生回忆:“那几年,王石经常来香港,但和其他内陆人不一样,他从来不要求去观光,而是要我带他去逛书店,买了很多企业管理和财务方面的书。我感觉他是个有抱负的人。”自此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因为他很欣赏王身上的一些特点:第一是肯学习,第二是肯吃苦。他还记得,与王石做生意的时候,夏天37度,他们经常自己扛货在深圳交货,“你们可能都想象不到。” 

万科董事会秘书肖莉在2006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初万科股票发行不畅,刘元生当年得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特许,用外资身份开设的A股账户购买了万科原始股,投资360万元,可以说是他对王石董事长和万科这个团队投出的信任票。

可能刘元生坚持持有万科股票也有被迫的成分,1991年后深交所成立,他的股票因为没有更换成标准股票而被冻结,也是客观上不能出售的原因。 

刘元生不像其他投资者那样整天关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乐、艺术和慈善方面,他说,“一个人不应该这样活,整天盯着股价,我觉得太不开心了。” 

刘元生先生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爱好体育和音乐,尤善演奏小提琴,每次回乡都热情辅导青少年小提琴爱好者。1990年,刘元生先生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了“卑诗小交响团”,为该团主席及首席,每年为当地慈善团体作数次筹款演出。1999年,他又在香港成立了“香港爱乐团”,为该团主席及首席。爱乐团每年数次在香港文化中心及大会堂作慈善演出,为香港众多慈善机构筹款,所筹善款已超过一千多万港元。他还是香港管弦乐团董事会成员。 

我们可以从以上内容中总结出刘元生能够在万科上取得传奇般成功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第一,刘元生懂商业。他本身就是企业家,仁达公司的董事长,有第一手的实业经验。更关键的是,他对商业和企业家有非常广泛和系统的观察、研究,“当时王石经常来香港,刘元生跟王石谈了很多国外的成功企业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兴趣”。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当时的刘元生的商业视野比王石还要开阔得多。对国内外成功的、失败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复盘和分析,也应该作为我们自己的投资习惯。 

第二,刘元生会看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看人还是比较准的。”“当时是投资在王石这个人身上的。”他从一些细节就能判断出王石的抱负和能力,爱学习、能吃苦的精神。例如,王石对他讲商业很感兴趣,到香港不观光却到处找书看,不怕吃苦自己炎热的夏天扛包。如何看人,是投资中的大学问,刘元生无疑是顶尖高手。 

第三,眼光非常长远。万科董秘肖莉在2006年的一段猜测让人以为刘元生长期持有万科只是迫不得已。这种猜测显然是没道理的,否则如何解释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全流通后,刘元生仍然一直持有万科呢?刘元生自己的回答也许更有说服力。2014年,万科工作人员问刘元生:“二十多年来您为何一直持有万科股票?”刘元生答:“以我的性格来讲,不喜欢搞投机的生意,我总是希望能看远一点。” 

第四,看淡市场波动刘元生不像其他投资者那样整天关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乐、艺术和慈善方面,他说,“一个人不应该这样活,整天盯着股价,我觉得太不开心了。”离市场越远,离价值越近。不理会无意义的市场波动说起来简单,但在剧烈的波动面前,如果没有对投资深刻的理解,没有强大的神经,根本无法做到岿然不动。我们看万科上市以来的波动是非常大的,例如2007年牛市达到顶点后,股价跌幅达到近80%,几乎10年后才回到07年高点。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么做很傻,可是很少有聪明人能达到这种收益。 

第五,卖出标准是,只要企业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就永不卖出。现在刘元生仍然把这些股票稳稳拿在手里,因为他觉得,“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我们价值投资者常说的三个卖出标准:极度高估、基本面发生了变化、找到了更好的投资标的。我们看,万科2007年牛市高点中市盈率高达近100倍,绝对可以说是极度高估,后面也花了近10年时间来消化这种高估值。所以,刘元生似乎提出了第四个卖出标准,只要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永远不必卖出。其实,这也不是刘元生的原创,费雪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一书中也是这么提倡的。巴菲特的在1998年与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也说自己的卖出方法,“一年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机会,然后一直持有,等待它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什么叫潜力释放出来呢?最理想的情况是,买的时候,你觉得根本不会有这一天。我买可口可乐的时候,不觉得它 10 年或 50 年后就奄奄一息了。可能会发生意外,但是我觉得概率几乎是零。我们特别想买入我们愿意永远持有的公司”。对于少数非常优秀和有前景的企业,我们确实可以作为巴菲特所说的“永恒的持股”,只要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永远都不考虑卖出。 

第六,对自己所投资的企业倾注感情,始终关注企业发展。根据万科周刊,回顾与万科打交道的三十多年,刘元生认为,这几年万科还是保持了创业期的很多优点,但千万不能忽略人才的问题:“一个公司要成功,人是最主要的资本,怎么样把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各层次人才留下来,这是万科现在一定要考虑的因素。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能有突破,那就能够战胜其他竞争者。”这说明刘元生投资万科后,虽然在股票上几乎没什么操作,但他对万科的发展是密切跟踪的,而且是非常近距离的跟踪,我们外人是不清楚万科的“人才问题应该做的更好”。 2016年7月,万科控制权之争如火如荼之时,作为万科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刘元生长久沉默后终于发声,向监管层抛出五点疑问,矛头直指华润、宝能。举报信是以保户散户利益的名义,但刘元生应该不是害怕股价的下跌,毕竟万科80%的下跌和10年的不涨对他也不是什么事儿,他更可能是担忧万科管理层被赶出去,从此万科不再是万科。投资了一家自己热爱的企业后,这家企业就会像是完全属于自己家的一般,很多长期投资者都有这种心理。当然,也要防止自己因此变得不客观。 

第七,投资之外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投资的能力,说到底是投资者观察世界和观察人性的能力的体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刘元生是企业家,还爱好体育和音乐,尤善演奏小提琴,还做慈善。这说明,和芒格一样,他具备投资之外的多种爱好和能力,这样的生活无疑是丰富多彩的,他对世界,对人性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是全方位的。这也说明刘元生是非常有才华的人,想想也知道,要不怎么能在1988年拿出360万买万科股票呢?有时候,投资和生活的其他部分也分不开,而且相得益彰。如果当初他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与王石相遇,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呢?如果不是他的企业和王石有业务来往,是不是就无法更仔细地观察王石“能吃苦”呢? “鸟儿没有学过空气动力学,却可以飞得很好”。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刘元生未必系统地研究过价值投资,也未必系统地读过巴菲特、费雪等投资大师的书籍。段永平也说过自己做投资前并没有系统读过巴菲特的东西。是什么让他们的投资段位如此之高呢?个人的悟性,以及做企业的经验,让他们一开始就抓住了投资中最核心的思想——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对这一最根本的原理理解透彻,加上对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认识,以及合适的个人性格,得出的投资体系一定是价值投资体系。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这就够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