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读《资治通鉴》:周王朝的结束与纯粹七国局面的真正形成

 轻风无意 2018-07-19

我们开篇读《资治通鉴》时就说,进入战国时代是从三国分晋开始的,这是《资治通鉴》这部大书的开端,紧接下来的200来年,虽说是七国争雄,但我们说,战国时代最初的200年,并不是纯粹的七国年代,有两个现状一直存在:1、当时周王朝一直没有结束,周王朝是个神奇的存在,谁也不敢去惹这个名义上的王国拥有者,虽然没有发言权,但却是名义上的统治者;2、还有一些各式各样的小国家,鲁国、宋国、卫国这样的小国,生存在七国的缝隙里,给战国的局势增加了一些细微的变数,哪个大国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小国捣乱一下。但这两个现状在战国时代延续了200多年之后,很快结束了。

先说周王朝。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国力大增,大概四年之后,就是公元前256年,秦国又攻打近邻韩国和赵国,这一次从周王国境内通过,其实这时的周王国已经只有洛阳附近的极小的一片领土,秦国早已不把周王国当一回事,因此路过时,根本不打招呼,如入无人之境,这本是常态,多年以来都是这样,周秦相安无事,偏偏这一次,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姬延怒了,向各国派出使者,召集大家再一次组成合纵抗秦盟约,周王姬延是这次国际联军的召集人。

细读《资治通鉴》:周王朝的结束与纯粹七国局面的真正形成

(周五朝最后一位国王周赧王)

这显然是不自量力的,此时的周王朝早已不是强大的国家主人,他们已经穷到连象征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立国之宝九鼎,都熔化掉卖了换钱过日子(也有一说是初秦夺了去。)。可是偏偏不服气,一方面向各国派出使者,一方面在全国召集壮士组成队伍,召集过程中没有军饷,于是向当地的地主和富商们借钱,双方约定,打完秦军,以战利品奉还,痴人说梦一样的承诺竟然还有人相信,好坏还是召集了五六千人。

细读《资治通鉴》:周王朝的结束与纯粹七国局面的真正形成

(象征神州王权的九鼎)

其他国家呢?只有远一点的楚国和燕国象征性地派出了部队,但是见其他几个国家根本没有军队派来,于是很惊惶的撤走了。

联军没有组成,只有没有训练的五六千人乌合之众,这仗没法打,于是,队伍很快解散了,既然没有战斗,更谈不上胜利,于是债主们天天来找周国王要债,逼得姬延躲到一个高台之上,不跟债主见面。(这是成语“债台高筑”的出处。)

细读《资治通鉴》:周王朝的结束与纯粹七国局面的真正形成

(债台高筑成语的来历)

姬延组队攻秦的事儿虽然没有达成,但是秦军听到之后,显然不能忍,于是派出一支军队到洛阳城里,把姬捉住,直接废为平民,没有强大军队保证的姬延彻底解脱了。立国八百七十九年的周王朝正统,统于灭亡掉了。

以上史料大多来自《汉书》和《史记》,《资治通鉴》没有这样记载,周王朝毕竟是儒家公认的正统王朝,司马光选择了与《史记》、《汉书》和其他史料不同的记载,他不会这样写周王。他说:

秦将军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伐赵,取二十馀县,斩首虏九万。赧王恐,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无得通阳城。秦王使将军攻西周,赧王入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赧王于周。是岁,赧王崩。

秦国进攻韩国,夺取阳城、负黍,杀死四万人。再进攻赵国,夺取二十几个县,杀死、俘虏九万人。周赧王十分恐惧,便背弃秦国,与各国联合抗秦,派各国精锐部队出伊阙进攻秦国,使秦国不能通行到阳城。秦王派将军进攻西周,周赧王来到秦国,叩头领罪,献出全部三十六个城市,三万人口。秦王接受了他的进献,放周赧王回到东周。当年,周赧王驾崩。

这样,周王朝的灭亡体面多了。但显然,以相距时代长短的原则,周王朝的灭亡,《史记》和《汉书》等资料中记载的周赧王姬延的故事的该当更准确些吧,不管怎样,周灭了,打从这一年开始,以秦国的国君年号纪年了。

细读《资治通鉴》:周王朝的结束与纯粹七国局面的真正形成

(秦王朝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周王朝灭亡的第二年,楚国的军队进入曲阜,把当时最后一个小国鲁国的国君姬雠放逐了,过了六年,又接着把他废为平民,鲁国灭亡了。到这一年为止,秦昭襄王的初年,战国的后期,天下才真正成了七大强国并立的时期。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