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卷 第三回 第十七节:天下读书人,多是睁眼瞎;世上著书人,几人有个性?

 karlinms 2021-03-02

原文: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pín)'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端木见解:

话接上回,宝玉如至梦境一般,怀疑现实起来,情不自禁“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

看就看吧,咋就顺嘴提出一个莫名的问题,“妹妹可曾读书?”这事儿好多人就不懂了。人之所以发问,必然是就自己最关心的话题来讲,譬如王夫人上次问王熙凤,张嘴就是:“月钱放过了不曾?”这都是言发心声,话从情出。平日里,贾宝玉生活的主旋律是什么?恐怕只有两个字:“读书”。就像过年回家,那些打工的父母在一起交流最多的,就是孩子的读书,三句不离孩子,再三句就一定是孩子的读书问题。开心或者忧心,莫过于此。而孩子们呢?开心或者忧心,也莫过于此。

所以,贾宝玉“最恨读书”,所以他才会开口第一句便是“可曾读书?”

我前文说贾母鄙视贾家几个孙女的时候,是因为他偏心。有个群友说这是错的。贾母不是偏心,而是认为女孩子读书本就不那么重要。她还举例说,这里林黛玉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所以她说,林黛玉情商高。这个思路对不对呢?我不回答。我觉得她的见解也是很独特的。

我对林黛玉前后不同的回答,有不同的看法。一个人如何回答问题,和她所面对的对象有很大关系。对贾母她是尊重的,信赖的,所以她做了如实的回答;而对宝玉呢,她是“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的,加上母亲对宝玉的看法,王夫人给她打的预防针,所以,她就做了虚答。这也可以从后面宝玉问她:“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看到没有?她是在尽量回避,少说话少惹事儿的想法已经很显然的了。另一层呢,她初看贾宝玉时,“便吃一大惊”,好像见过似的。这种亲切感,在这种陌生环境里,初次见面下,她反而是不敢流露出来,只能少说话来掩饰这种复杂的感觉。

这里涉及到尊名、表字的问题。名一般是父母长辈所起,同辈或者晚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只能父母长辈才可以。字呢?主要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该人德行的名字。古代男子成人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汉族男子20岁行加冠礼,女子15岁行加笄礼。表示成年。男人成年就可以取字,女人一般在许嫁时取字。

这里贾宝玉问名就算了,还问人家“字”,太无礼了。人家还是个小女孩呢。他还要给人家取个“字”——颦颦。这样搞,黛玉有点下不来台啊,宝玉真是一点儿规矩也没有了。

《古今人物通考》是没有的,的确是杜撰。很多人说,其实这里是点题。《红楼梦》就是《人物通考》,《列女传》。天下之书,哪本不是杜撰的?

而读书和识字有什么关系?天下读书人多是“识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若论思想,论灵魂,那是没有几个人具备的。所以贾母之骂,骂的就是天下读书人。贾宝玉之骂,骂的是天下做文章写书的人——都他妈瞎编的,真事真情一个没得。偏你们能杜撰,我就不能?我偏写一本出来,“取其事体情理”,“不借此套”,反倒新奇别致。

你不服,你也来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