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孟城】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四)

 凡凡人人人 2018-07-19

十六、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

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些规矩。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现它。


十七关于中医脉学的“结代脉”

频湖脉学关于结代脉,是这样论述的: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引脉经〉。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于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代脉,动而终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引仲景)。体壮诗:动而终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治,平人却与寿相关。以下还有几动一止一脏绝的诗句


代脉,为其能断某些重病之生死,所以格外引起我注意。代脉:为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一般文献把除结、促之外的所有节律不整的脉象统统归于代脉。因此代脉的构成也需要有“结脉是在不快的、或常、或缓、或迟的脉律中出现的没有定数的一个歇止。”的这样一个条件。与结脉的区别是结脉没有定数、代脉是“良久方至”。比如正常节律是1、2、3、4、5、6,结脉是1、2、3停,再来比4早;而代脉是1、2、3停,再来最早是5或5以后,但一般不会超过6。

代脉的节律表现有三:

  • 一为脉来动中止,不能自还,良久方至。(如上所述)

  • 二为定数中止,如二联率、三联率;

  • 三为乍疏乍密,乍大乍小,没有任何规律,如房颤等。


结脉与代脉的区别是,结脉是脉止而能自还的歇止,止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有自行补偿的能力。


代脉是止而不能自还,歇止有规律,歇止时间也较长。无自行补偿的能力。(我个人的体会是整整的减少了一次搏动)


我个人理解:结脉主气血淤滞或阴盛阳衰。代脉主某些脏器的衰竭,是危重证。促脉:为节律不整的脉象之一。[后世脉法与古脉法意见不一:


后世脉法:促脉是在数脉的基础上时一止而没有常数。“必时一止复来者如趋之蹶也,故徐疾不常”。


古脉法:《经》云:“-----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以及《伤寒》涉及促脉有四(原文不录),都是指脉搏急促,而没有“一止”之意。]


对于结代脉在患心脏疾患时,也有结代脉。没学中医,只知道自己的脉有“间歇”古代医贤留下的东西,越是精华的东西,越难掌握,随便的冠之以“缺乏临床根据”而枪毙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名在脉诊上很有名气的王老中医说他一生断过七八个主死的代脉,只有一例断错了,其他都应验了。


1990年,有一个朋友介绍我给他的在医院住院的父亲看看冠心病,想服点中药。诊完其父后,朋友又介绍旁边一床,说是他的好友的家属,恳求我给其病人诊一诊,我诊后大惊,此病人是明显的代脉,跳数下后停一下,是几动一止我已不记得,但是止而不能自还。整整停过一下。我知此病甚重,我暗中告知病人家属此病我已无法,病人家属垂泪。告诉我医院下的诊断,由于时间太久,病名我已不记得,只记得医院通知患者继续治疗已无意义。


后听朋友说,那个病人随后就出院了,月余后死亡。

病房收治了一名关节肿痛的女病人,由于用激素等药疗效不佳,邀了老中医诊一下。用点儿中药试试。老中医诊后,一言未发,方子未开,就走了。他追问老中医,为何不开方子,老中医说,开方无用,几天后病人必死。


他闻讯大惊,急忙汇集内外科医生会诊,包括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化验都作一遍,最后认为除关节炎病,查不出别的病来。大家只当老中医年纪大了,必是脑筋胡涂了。大约是在诊后的第五天,早晨别的患者起床后发现,关节肿痛的女病人异常,急忙通知护士医生,跑来一看,病人真的死了。举院的医生护士惊诧不已。他更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大问号在心里久久的存着。他与老中医平时的关系不错,那年过年的时节,他利用这个时机请老中医家中做客,趁机多敬了老中医几杯,待老中医酒至半酣之时,他问老中医那个病例是根据什么判定死亡,老中医没有隐讳,说就是根据中医的“代脉”,病人的脉跳几动一止,整整漏过一跳。一脏已衰竭无气。故主死。这正是频胡脉学中预断生死的“代脉”.



观雨悟散脉

关于散脉之形态,《脉经》曰:“散脉大而散”。后世医家多宗叔和之说,不过文字更为详尽,终未出其范围。如有谓浮大而散不收者,有谓漫无根蒂者,更有描述如杨柳瓢絮,踪迹散漫者。然散脉之体状究竟如何?于指下如何体认?何谓“涣散不收”?何谓“漫无根蒂”?何谓“杨柳瓢忽而踪迹散漫”?脉法为医家之实用技术,脉象之形体不明,如何下手诊察?余与临诊间反复思维推求,总觉指下难明。盖散脉体状关键在“散”字,然对“散”字之含义,一时难得要领。某夏之一日,临窗闲坐,忽闻雷雨阵阵,大雨随之而下,园中地面积水盈寸,一雨点落入水中,即起一水泡,雨点下如乱麻,则水泡此起彼灭,形成散乱无序之状。余忽捂散之形,与此极肖。


盖二十七脉中,除散脉外,其余二十六脉虽然脉形各有不同,有皆不离脉体之线条形状,即使动脉突起于一部,其形如豆滑数跳动,而于他部仔细推寻,总有线状脉体可得。而散脉则不见线状脉体,于寸口脉位皮肤之上呈现无数散在之跳动点,此起彼灭,既无固定之处,亦无规律可循。前贤誉为柳絮之飘忽不定,正此之谓也,亦如余观雨所见水泡起伏生灭之状,此即《脉经》所谓“散”也。无有定点,生灭不常,即是“乱”也。余至此始明散脉之形态,以后于临证中以此诊察散脉,从无一失。然散脉不多见,余所见者多为房颤病人,尤其是房颤喘息之患者。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

本文选自:《三十年临证探研录》 作者:邹孟城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