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廉方临证传薪录》之效方解读(值得收藏)

 369蓝田书院 2018-07-19

一、安胃煎

组成:太子参30g,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白术18g,苍术10g,茯苓18g,陈皮12g,厚朴12g,甘草6g。

功效:健脾疏肝平胃。

主治:肝郁脾虚型胃痛胁痛、痞满及呕吐、反酸等。胸胁、胃脘、胁肋部胀满疼痛或者串痛,情志抑郁,善太息,嗳气呃逆,吞酸嘈杂,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腹痛欲泻,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方义分析:方中太子参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苍术燥湿醒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养心,三药合用,以助太子参健脾助运之功,使运化有权;柴胡清轻升散解郁而透达阳气、疏理土中滞气,白芍平肝阳、柔肝体,与柴胡合用疏肝理脾而和胃;枳壳行气而宽中,陈皮理气而健脾,厚朴燥湿下气而除满,与柴胡合用升降调气,使气机通畅郁滞得散;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全方立足中焦,调和肝脾,使升降有权,气机通畅,奏疏肝健脾平胃之效。研究证实,加味四逆散可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平胃散有较强的促进大鼠胃排空功能,四君子汤复方及其活性物质均有不同程度调节胃肠功能作用的效果,从侧面也证实其组方的科学性。

加减:大便干结加火麻仁30g,芦根18g,天花粉18g;口苦口明显加藿香10g,黄连3g;胃脘部胀满不舒明显加木香6g,砂仁5g;反酸打嗝明显加乌贼骨30g,紫苏梗12g。

方歌:安胃煎将肝胃疗,四逆异功平胃调

疏肝健脾兼平胃,肝胃诸疾此方挑。

(杨廉方老中医与国医大师张大宁合影留念)

典型案例

杨某,女,38岁,农民。2014年11月16日初诊。

2011年春节因饮食不当出现上腹部饱胀,不欲进食,给予奥美拉唑胶囊、胃康灵胶囊口服后症状缓解,此后上腹部饱胀反复出现,病初胀痛与进食有关,其后胀痛与进食无明显关系,多次至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给予口服药物(具体不详),辅以情志疗法,症状均无明显缓解。现上腹部胀痛,疼痛与进食无关,生气后症状尤为明显,兼右胁部时有刺痛,时有胸闷,乏力,口苦,夜寐差,纳食差,舌质淡苔白腻而厚,脉弦。平素性格急躁,常因小事发火生气。

辨证:肝郁脾弱,木郁土壅。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平胃。

选方:安胃煎加减。

柴胡18g,白芍18g,太子参30g,白术18g,苍术10g,茯苓18g,陈皮12g,枳壳12g,厚朴12g,延胡索15g,川楝子12g,佛手15g,紫苏梗12g,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600mL,分3次服。

2014年11月23日二诊:诉胸闷基本消失,上腹部胀痛较前缓解,右胁部时有刺痛,兼口苦,夜间休息较前改善,纳食改善,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继用平胃煎加减。

处方:柴胡18g,白芍18g,太子参30g,白术18g,苍术10g,茯苓18g,陈皮12g,枳壳12g,厚朴12g,香附10g,川楝子12g,佛手15g,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600m L,分3次服。嘱舒畅情志。

2014年11月30日三诊:3天前因受凉出现胸闷、恶风,上腹胀满较前明显好转,无口苦,纳食可,夜间休息一般,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数。加解表行气之品。

处方:香附10g,苏叶12g,陈皮12g,柴胡18g,白芍18g,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18g,枳壳12g,川楝子12g,佛手15g,甘草6g。4剂,每日1剂,水煎600mL,分3次服。

2014年12月5日四诊:上腹胀满明显缓解,无胸闷胁痛,无口苦,纳食可,夜间休息一般,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处方:乌贼骨200g,浙贝母200g党参200g,白术80g,茯苓80g,木香40g,砂仁30g,延胡索50g,柴胡80g,白芍80g,枳壳60g,黄连40g,山楂100g,麦芽100g,佛手40g,甘草20g。为水丸,每日服用3次,每次8g饭后服

6个月后电话随访症状消失,未再复发。

(杨廉方老中医与陕西中医药大学高新彦教授合影留念)

二、安神煎

组成:柴胡 18g,白芍 18g,枳壳 12g,酸枣仁15g,知母 12g,茯苓 18g(或茯神 30g)川芎 10g,夏枯草 30g,丹参 18g,甘草 6g

功效:理气养血安神。

主治:失眠症。主要表现为性格急躁,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或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寐者。舌质红,苔薄或黄,脉弦或细数。

方义分析: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白芍苦酸微寒,能养肝敛阴、柔肝止痛;枳壳苦辛酸温,行气散结、泄热除痞,与白芍相配,一升一降,肝脾共调,加强疏肝之力;与白芍相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酸枣仁甘酸而平,能养心益肝、宁心安神茯苓甘淡而平,能健脾宁心;知母苦甘寒,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与酸枣仁相伍,安神除烦之力增强;川芎辛温,能调养肝血、舒达肝气;夏枯草辛苦寒,能清热泻火、疏解肝热;丹参苦微寒,能活血凉血、除烦安神;甘草和中而调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养血安神之功。

加减:患者合并心烦、小便黄,合导赤散(淡竹叶10g,木通10g,生地黄18g);如有心慌心悸,合生脉散(太子参30g,五味子8g,麦冬18g);如因高血压病而表现为面红目赤、头痛头昏、性情急躁,合天麻18g,钩藤30g,夏枯草30g;如有大便干,加火麻仁30g,柏子仁18g如有头闷,合菊花15g,蔓荆子15g;如夜间潮热明显,合青蒿鳖甲汤(青蒿10g,鳖甲18g,生地黄18g,丹皮10g);如有口苦、口黏,合竹茹10g,法半夏8g,陈皮12g,枳壳12g;如有纳食差,加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15g。

方歌:安神煎将失眠疗,四逆酸枣两方藏

枯草丹参再加用,理气养血安神彰。

(安神煎相关文章获得2017年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优秀论文)

典型案例

杨某,男,482015313日初诊。

主诉:间断不易入睡伴头昏头胀2年,加重半个月。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烦、头胀、性情急躁、动则发怒,夜间入睡困难,即使入睡,恶梦不断,兼有口干口苦。患者曾在某院就诊,给予甜梦胶囊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但时有发作。半个月前,患者因与同事发生争吵后出现入睡困难加重,彻夜不寐,患者再服用甜梦胶囊,效果不显。现于杨教授处以求进一步治疗。诊见:血压158/104mmHg,心率87/min,入睡困难,睡后多梦,醒后不能再寐,头昏头胀,双眼干涩,伴有心慌、心烦,纳食可,口苦,大便偏干,每天一行,小便黄,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既往史确诊高血压病4年,血压波动在140~160/90~110mmHg,因没有明显症状,未服任何药物。

辨证:肝血不足,气机不畅,神明被扰。

治法:养血生脉安神,舒畅气机。

选方:安神煎加减。

天麻18g,钩藤30g,太子参30g,柴胡18g,白芍18g麦冬18g,枳壳12g,酸枣仁15g,知母12g,茯神30g,五味子8g,川芎10g,竹茹10g,丹参18g,枸杞子15g,火麻仁30g,甘草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用,每次200mL。另: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10mg,每天1次,口服。

20153月20日二诊:服药后,血压132/82mmHg,睡眠较前改善,每晚平均能睡5h,时有头昏、心慌,大小便正常,于上方去天麻、钩藤、火麻仁,加夏枯草30g7剂,用法同前。

20153月28日三诊:诊时血压138/88mmHg,诉已经能正常入睡,每夜可睡7h左右,少梦,无头昏、心慌等不适,于二诊方去太子参、麦冬、竹茹,继服 7剂,用法同前。

20154月5日四诊:自诉睡眠佳,心境开阔,按照三诊方又7剂,诸症悉除。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三、带下两阶方

在湿热明显时(第一阶段),选用二四合方

组成: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苍术15g,黄柏10g,生薏苡仁30g,怀牛膝15g怀山药18g,土茯苓30g,生甘草6g

功效:调肝解郁,渗湿解毒。

主治:湿热带下,也用于肝郁脾虚,湿注下焦之阴痒、湿疹等。

方义分析: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能疏肝解郁清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珍珠囊》:“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壮骨髓,六也”),共为君药。苍术辛苦温,能燥湿健脾;薏苡仁性味甘淡凉,能利水渗湿,健脾清热;怀牛膝苦干酸平,能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共为臣药。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柔肝;枳壳辛苦温,能健脾行气止痛;怀山药甘平,能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土茯苓甘淡平,能解毒除湿,共为佐药。甘草甘平,能缓急,调和诸药。

在湿热已退或不明显时(第二阶段),选用二散合方

组成: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18g怀山药18g,芡实12g,柴胡18g,白芍18g,陈皮12g,枳壳12g,甘草6g。

功效:健脾渗湿疏肝。

主治:白带过多或者湿热带下治疗后的调治。

方义分析:方中太子参甘,微苦,微温,补益脾肺,益气生津,可益脾气,养胃阴;柴胡苦辛微寒,能疏肝解郁清热,两药合用,疏肝理脾,共为君药。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柔肝;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怀山药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清热解毒,四药通用能健脾燥湿,肝脾共调。陈皮、枳壳辛苦温,能健脾行气止痛;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本草经百种录》:“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黏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三药合用,理气调带不伤正。甘草甘平,调和诸药。

加减:带下腥秽臭气甚者加茵陈30g,白茅根30g;如带下秽浊如脓加芦根18g,天花粉18g,红藤30g;如带下赤白加赤芍15g,白头翁15g;如阴痒加金银花30g,土茯苓30g;如脾虚加党参18g,白扁豆15g;如伴有腰困痛,带下淡黄如蛋清,加菟丝子12g,杜仲18g,续断18g。

(带下两阶方相关论文获得2017年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优秀论文)

典型案例

齐某,女,36岁,工人。2014年11月19日初诊。

主诉:带下色黄伴阴痒1年余。自诉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黄质黏,甚则秽浊如脓,气重而阴痒,病程已1年余。经中西医治疗,内服外用无不尝试,收效甚微,查所用处方,有用易黄汤加减者,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者。刻诊:带黄浊如脓,质黏气臭,阴痒甚剧,苦不堪言,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小腹时有隐痛,经期加剧,睡眠差而多梦,纳食一般,大便偏干,小便黄。苔薄黄,舌偏红,脉滑微数。曾于某院检查提示:子宫内膜炎。从其丈夫处得知,患者性情平素易于激动,易生闷气。

辩证:肝郁脾虚,湿注胞宫。

治法:调肝解郁,渗湿解毒。

主方:二四合方。

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苍术15g,黄柏10g,生薏苡仁30g,怀牛膝15g怀山药18g,土茯苓30g,生龙骨30g,川楝子12g,茵陈30g,白茅根30g,生甘草6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2014年11月30日二诊:诉服用10剂后,带下量减,色转白,痒止,睡眠可,舌质淡,苔微黄,脉细。湿热已化,应健脾疏肝,选用二散合方治疗。

处方:太子参30g,白术18g,苍术10g,茯苓18g怀山药18g,怀牛膝18g,车前子20g,芡实12g,柴胡18g,白芍18g,陈皮12g,枳壳12g,甘草6g1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服用15剂后诸症消失。随访3个月未发。

、四二地黄汤

组成: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女贞子18g,墨旱莲30g,熟地黄18g,山茱萸15g,怀山药18g,怀牛膝18g,茯苓18g,泽泻10g,丹皮10g,甘草6g。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调补肾中阴阳。

主治:月经不调。

方义分析:方中柴胡疏肝理气、条达气机;白芍养血柔肝、补血调经;熟地黄、山茱萸补益肝肾、填精生血,共为君药。怀牛膝补益肝肾通经怀山药健脾益气、滋脾养阴,女贞子、墨旱莲补肝肾之阴,杨丁友报道重剂墨旱莲治疗更年期所致月经失调疗效显著,共为臣药。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解虚热;茯苓淡渗脾湿;枳壳条畅气机,为佐药。甘草调中,为使药。诸多药物运用,取其疏肝理气、调肝益肾之功效,缓解由肝气不舒、肝肾同病的病理状态,疗效显著。

加减:腰酸明显者,加杜仲18g,续断18g;小便频数伴有腰困腿软者,加淫羊藿18g,仙茅15g;小便不利,舌苔厚者,加小蓟18g,薏苡仁30g;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12g,青蒿12g;气短乏力者,加太子参30g,黄芪30g,白术18g;小腹胀满不舒,遇风明显者,加小茴香 6g,川楝子10g;月经深红者,加茜草15g,侧柏叶15g,丹参12g;出血多者,加海螵蛸18g,仙鹤草15g;室女月经来而又止者,加菟丝子15g,续断18g。

(廖成荣中医师参与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培训)

典型案例

李某,女,32岁,个体经营户。2014年12月7日初诊。

自诉从2013年11月出现月经量少,后去某院给予口服黄体酮后,月经基本正常,但是停用黄体酮又出现月经量少,甚为苦。刻诊:心情焦虑,诉乳房时有胀痛,夜间足心发热,须放置于被外,腰困腿软,不欲活动,食欲尚可,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腻,脉沉细弦。

辨证:肝郁肾虚,冲脉失养。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调补肾中阴阳。

主方:四二地黄汤。

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女贞子18g,墨旱莲30g,熟地黄18g,山茱萸15g,怀山药18g,杜仲18g,续断18g,怀牛膝18g,茯苓18g,泽泻10g,丹皮10g,甘草6g。6剂,每天1剂,水煎600mL,分3次服。

2014年12月14日二诊:月经未至,仍腰困,心烦口苦,少腹略有胀感,乳房偶有胀痛,其余无特殊不适。于一诊方加王不留行12g以增强理气通络之力。

处方:柴胡18g,白芍18g,王不留行12g,枳壳12g,女贞子18g,墨旱莲30g,熟地黄18g,山茱萸15g,怀山药18g,杜仲18g,续断18g,怀牛膝18g,茯苓18g,泽泻10g,丹皮10g,甘草6g。3剂,每天1剂,水煎600mL,分3次服。

2014年12月18日三诊:诉服用2剂时月经至,色黑有血条,其余情况可,脉细。于一诊方加益母草18g。

处方: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女贞子18g,墨旱莲 30g,益母草18g,熟地黄 18g,山茱萸15g,怀山药18g,杜仲18g,续断18g,怀牛膝 18g,茯苓18g,泽泻 10g,丹皮10g,甘草 6g。6剂,每天1剂,水煎600mL,分3次服。

患者月经4日左右完,后于每月月经来潮前7日服用一诊方,3个月后随访月经恢复正常。

方歌:月经不调有妙方,四二地黄汤调好

四逆二至六味用,牛膝活血引血导。

(廖成荣中医师获聘国家级期刊审稿专家)

五、前列煎

组成:知母12g,黄柏12g,肉桂3g(或者桂枝6g),生地黄18g,山茱萸15g,当归15g,怀山药18g,怀牛膝18g,土茯苓30g,丹皮10g,泽泻10g,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车前子30g(包煎),白茅根30g,生甘草6g。

功效:补肾调肝,化气行水。

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方义分析:前列煎实则由六味地黄汤、滋肾通关丸、四逆散 3 方加减而成。其寓意在于三方各有所主,各司其职,守病机而重治法,以法方,以方为基础灵活运用。方中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药补脾以运中土亦能固肾,山茱萸滋补肝阴,同时泽泻利湿而泻肾浊,牡丹皮清泻虚热,改茯苓为土茯苓以加强渗湿之功,国医大师班秀文指出:土茯苓一味,不仅有渗利下导、利水通淋之功,而且能解毒杀虫,祛除秽浊,凡小便淋浊秽浊、梅毒溃烂、疮疔痈肿,非此莫属。以上6药,共达滋肾阴、祛湿浊之功。由于本病一般病史较长,正气耗伤,而致湿热之邪留滞而缠绵难愈,只祛湿热不补肾助阳滋阴是不能痊愈的,故除选择六味地黄汤之意外,更选滋肾通关丸。用黄柏以清热除湿,知母滋肾水而育阴,肉桂(或者少许桂枝)反佐助阳,俾阴得阳化则膀胱气化出焉,而小便自然通利。全国著名中医男科专家曾庆琪教授指出:从患本病伊始,肝气不舒即伴随出现,若其拖延日久,肝郁气滞更加明显。在患病的过程中,可因郁助病、因郁致变,严重时可因郁病甚;遣方用药,除了针对病机、症状之外,情志因素对本病的影响不可小觑,需加用疏肝理气、畅达气机之品。杨老借鉴其临床经验,选用柴、芍、枳、草,意在取四逆散之意以疏肝解郁,条达肝气。此外,还选用当归、怀牛膝活血通络;白茅根、牛膝又引湿下行。诸药共用,阴阳得调,肝气得舒,湿浊得下,标本兼治而疾患得除。

加减:一般情况下,可不改变药味而调整药物剂量,多能取效。病程日久,加桃仁8g,红花6g;湿热明显者,加败酱草18g;白浊明显者,加萆薢12g,莲子12g;腰部疼痛明显,或腰膝酸软者,加续断18g,杜仲18g;下腹部酸胀不适,不可名状者,加延胡索12g,川楝子12g。

典型案例

陈某,37岁,出租车司机。2014年11月17日初诊。

患者因间断性尿频、尿急、会阴部胀痛1年,加重2天就诊。患者自诉为出租车司机,经常憋尿,1年前自觉尿频、尿急、会阴部坠胀不适,曾于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及培养示:白细胞(++),卵磷脂小体(++),无细菌生长西医诊断为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经给予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症状缓解。2天前患者因家事与家人争吵,出车又有憋尿,导致症状加重,精神忧郁,睡时遗精,舌淡,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精浊。

辨证:肾气不足,肝失疏泄,气化不利。

治法:补肾调肝、化气行水。

主方:前列煎。

生地黄18g,山茱萸15g,当归15g,知母12g,黄柏12g,怀山药18g,怀牛膝18g,土茯苓30g,丹皮10g,泽泻10g,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车前子30g(包煎),肉桂3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

2014年11月25日二诊:自诉尿频、尿急症状明显缓解,会阴部仍有胀痛,睡眠尚可,舌淡,苔薄白,脉弦。

处方:生地黄18g,山茱萸15g,当归15g,知母12g,黄柏12g,怀山药18g,怀牛膝18g,茯苓18g,丹皮10g,泽泻10g,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橘核12g,车前子12g(包煎),肉桂3g,生甘草6g。7 剂,水煎服。

2014年12月2日三诊:诉尿频、尿急、会阴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继续予以二诊5剂以巩固。嘱舒畅情志,避免久坐,少食辛辣。

处方:生地黄18g,山茱萸15g,当归15g,知母12g,黄柏12g,怀山药18g,怀牛膝18g,茯苓18g,丹皮10g,泽泻10g,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橘核12g,车前子12g(包煎),肉桂3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告愈。

按语:本例患者,患慢性前列腺炎年余,虽通过现代医学积极治疗,症状控制,但患者的病理基础没有改变。本次患者因工作劳累,加之与家人争吵,情志不舒而在此出现症状反复。故一诊中予以补肾调肝、化气行水之法,给予前列煎治疗。二诊中,患者自觉症状较前改善,故稍调整用量,并加橘核理气散结止痛,增强疏通之力。三诊中,患者症状消失,杨老嘱继续给予二诊方以巩固,并嘱舒畅情志,避免久坐,少食辛辣,故疾病向愈。

(相应作品展示)

六、调肝止泻汤

组成:葛根18g,黄芩15g,黄连10g,木香6g,炒白术18g,白芍18g,防风15g,陈皮12g,甘草6g

功效:调和肝脾,厚肠止利,清热除湿。

主治:各种急慢性胃肠炎、肛痔等疾病。症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不爽,肛门灼热,或下利黏液血便等。

方义分析:腹泻一症乃临床胃肠疾患之常见症、多发症。《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痛泻并作,不离肝脾。脾虚则水液运化失司,致湿停成饮,湿聚成痰,渐之遏阻阳气之宣通而化生郁热,日久湿与热合,多现土家湿中夹热之象。脾虚而肝乘,加之湿热蕴结于胃肠,阻滞气机,故临床多见痛泻、里急后重等症。此病本在肝脾,标在湿热气阻,临证当以调理肝脾为主,兼以清热行气化湿。调肝健脾止泻汤由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两方组成成。方中葛根辛凉轻清,入阳明,起阴气,升津以止泻;黄芩、黄连性味苦寒,清热燥湿以止利;木香味厚而气薄,辛行苦降,行气以止痛;白术苦温,补脾燥湿,白芍酸寒,柔肝缓急以止痛,二药相伍,土中泻木,抑肝扶脾;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胃;防风辛能舒肝,风能胜湿,甘可悦脾;甘草味甘补中,调和诸药。全方用药精当,配伍巧妙,共奏调和肝脾、厚肠止利、清热除湿之功。

加减兼有腹中掣痛伴胸胁胀满,与情绪刺激相关者,加柴胡18g,枳壳12g;兼见下利脓血赤多白少伴舌红口渴者,加白头翁18g,黄柏10g;兼见病久乏力,神疲倦怠而属脾虚者,加太子参30g,茯苓18g;兼见腹痛急迫拒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而属湿热蕴结者,可酌加红藤18g,败酱草18g,蒲公英30g清热散结以解毒;苔白腻,加藿香10g,佩兰15g

附:

  杨廉方(1944—),男,汉族,重庆市垫江县人,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名中医,2012年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4年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至今已从事中医医疗工作50余年。杨老积极总结临证经验,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的诊疗方面,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坐诊地点:星期一至星期五在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门诊部二楼。

廖成荣,男,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秘书,《中国民间疗法》中青年编委,特约审稿专家。师从多名国家级、省级名医名师。参与省、局级课题3项,策划并担任丛书主编《常见病医方·医案·医论系列丛书》、副主编《杨廉方临证传薪录》,参编《失眠症中医诊疗经验集》、《白癜风中医诊疗经验集》、《痤疮中医诊疗经验集》等多部著作;先后在《国际中医中医杂志》、《中医药导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擅长运用中医药诊疗临床疾病,疗效显著。坐诊地点:星期一至星期五全天在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住院部七楼;星期六、星期日则只是上午坐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