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千年茶艺:茶百戏

 芸斋窗下 2018-07-19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分茶”十分盛行。


那么,什么是分茶呢?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宋代的皇帝又是著名的文人,对茶百戏情有独钟。

宋徽宗经常举办茶会,赐宴群臣,并且还亲自为大臣点茶、分茶,让大臣欣赏他的点茶分茶技艺,以展示其艺术才能。据蔡京《保和延福二记》记载:……过翠翘燕阁诸处,赐茶全真殿,上亲御撇注赐出乳花盈面。臣等惶恐,前曰:“陛下略君臣夷等,为臣下烹调,震悸惶怖,岂敢啜?”上曰:“可少休。”

展开剩余70%

宋代皇帝的热衷,给“茶百戏”带来了空前的地位。

宋徽宗 文会图,表现和大臣分茶场面

茶百戏到清代后消失,从此人们只能从文字上了解茶百戏,对茶百戏有种种猜测:例如,直接注汤入茶粉幻变的图案、茶汤表面添加其他颜色茶汤或颜料形成的图案、茶粉漂浮在茶汤表面形成的图案。

经史料考证和大量科学实验证明,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其实,古籍对“茶百戏”有明确的记载,目前茶百戏确定的来源是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的,茶百戏是采用“下汤运匕”(即注汤和茶勺搅动)的方法使“汤纹水脉”幻变形成图案的一门独特技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

而关于宋代的“分茶”,著名语言学家、辞书学家蒋礼鸿先生等人则认为分茶指用沸水(汤)冲(注)茶,使茶乳幻变成图形或字迹,是一种采用注汤或茶勺搅拌使茶乳幻变形成图案的独特技艺。

茶汤只有形成稳定的悬浮液才具有幻变形成图案的特性,它使中国字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是固态向液体的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乌龙茶汤显现的茶百戏图:远山

分茶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分茶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现代的泡茶法人体可获得更多不容于水的固体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类、矿物质、纤维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为科学有序推广保护这一珍贵文化,茶百戏技艺2013年1月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茶百戏受《专利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双重保护。

还有一些人将茶百戏误解为有千百种玩法,综上所述古籍对茶百戏有明确定义。

而“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

《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

可见百戏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而茶百戏是使茶汤纹脉幻变形成图案的一种独特技艺。很显然,茶百戏并不是模仿咖啡拉花的方法在茶汤泡沫表面添加其他颜色茶汤或颜料做出图案,这从根本上改变茶百戏本质特征(幻变图案)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宋朝人分茶,是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由于茶汤显现纹理丰富自然灵动,同时,在同一茶汤可以变幻图案多次。它以其独特表现力表现了中华艺术的意境美、线条美和朦胧美。

“茶百戏”是一种酝酿于唐末五代,形成于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