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P2P,你最想了解的七个问题,全在这了

 浩爸5188 2018-07-19

这是老七玩金融的  207  篇原创

本文字数:5155阅读需要:13 min



这篇文章旨在普及在P2P平台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


以及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内容前提是,有真实业务的平台。而不是那种诈骗平台。


一、P2P平台到底赚钱不赚钱?


从P2P业务本身,平台是不怎么赚钱的。

举例说明:


拿一个10亿待收的平台来说,给到投资人的平均收益是10%。资产端提供资产的收益是15%。那么利差为5%。


10亿待收一年的利润就是10亿*5%=5000万。10亿待收的用户量大概在1万到2万人左右。我们按最低的一个数字来计算获取用户的成本。200一个。这部分用户的费用为200万。


平台的活动成本按极限的2%来计算,也就是2000万。(一线平台跟第三方合作的倒流成本,最低没有底过这个数值的。这还不包括平台本身的红包、加息等等成本。)


10亿平台的员工大概需要80-100人左右,按平均一个人1万的工资计算。一个月100万。一年大概1200万。


100人在深圳最少需要个1000平的办公场地。按一平200来计算租金。一个月租金20万。一年租金240万。


平台充值和提现的支付业务成本一般为千1.5到千2。10亿待收,按平均投标周期6月计算。那么一个月需要充值2亿左右。一个月的费用为40万。一年的费用为480万。


银行存管,10亿规模的年服务费大概在80万。


其他协会、等级保护、第三方会议等等,按一年100万来算。


以上成本已经是一个10亿平台的极限值。大部分平台在前提扩展的时候,广告费用、运营成本等等,综合可能远远超过5%。


那么,总体成本为:

200+2000+1200+240+480+80+100=4060万。


所以,一个最牛逼的10亿待收平台,一年大概能够赚940万。


大概占总待收1%不到的利润。比第三方引流的成本都要低。


这也不难发现,P2P平台本身的盈利能力,还不如第三方倒流平台。


这也不难说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媒体、公众号、第三方倒流网站来给平台倒流了。


因为,赚的比平台还要多。所以,结论是,P2P平台本身不赚f钱的。


二、平台不赚钱,为什么还有这么多

人想来做这个业务?


核心是两个词:杠杆、风口


在我们的理论上,平台的待收是可以做到无限大的。只要这个平台一直持续扩大发展,10亿的盈利是940万。那么1000亿的盈利不就是9.4亿了。10000亿的盈利,不就是94亿了。

这就是一种杠杆的力量。


拿投资人的人钱,出借给借款人,然后赚取利差。而本身除了运营成本,其他基本上都没有太多支出。


这也是为什么,早两年,很多风投都看好这个行业分分投资的原因。


在风投的世界观里,这种可以撬动无限杠杆的业务,一定是有价值的。


这里有一个第三方的数据:2017年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再创新高,达到13.53万亿元,同比多增8782亿元。


所以,在投资方的眼里,这是一个十万亿的市场规模。


这远远比那些什么单车啊、汽车啊什么的市场,要广多了。


所以在行业早期,很多资本市场都很看好这个行业,分分投资进来。


而那时候的估值,也比目前这个行情好太多。

一般来说,在14-16年,P2P平台的估值是按待收的1.5-2倍来算的。


也就是一个10亿待收的平台,在当时,是按20亿来估值的。


如果风投入股10%股份,这就得2亿。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平台业务不赚钱。但通过稀释股份,可以拿到钱。


而这笔钱,很多企业,都会拿去做广告,做推广,做更大的规模。再拿更多的风投。


很多人在从事这个行业创业的时候,大多都没有金融基因,大多都是草根创业互联网基因居多。所以创业的行为也是,先吸引用户,吸来钱,然后融资,继续吸引用户,吸来钱,再继续获得风投。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获得几轮风投的企业,可能在居间费用这块的利差,可能只有1%-2%,或者干脆没有。


他们是一直靠着烧风投的钱来继续扩大规模的。


毕竟,当年这也是个风口行业。


三、平台除了利差,还有哪里可以赚钱?


有一部分平台,在早期的互联网野蛮生长后还存活下来,拿到投资后。开始考虑自建资产端,从而完成对资产来源的控制,来降低资产端的潜在风险。


还有一部分平台,是前期本身就是做贷款业务的,发现了P2P这个无线杠杆的存在,开始开设现场平台做P2P。


而部分资产端盈利能力是非常不错的。


例如:14-17年的车贷、13-18年的信贷、16-17年的车贷、15-18年的消费分期等等。


这一部分资产端,综合收益可能会达到36%或者更高的收益。


那么在这个时候,资产端的盈利能力就起来了。


当平台的资产端成本维持在一个数值的时候,资产端的盈利能力扩大后,平台肯定会更赚钱。


这也是为嘛某某贷上市财报上写的净利润那么高的原因。


所以,大部分一线平台,都是靠资产端赚钱的。


当然,也有一些玩野路子的。比如14年融资去炒股、15年融资去炒房、16年-17年融资去做现金贷、17年融资去炒币,在资金链不断的情况,可能收益比老老实实做资产端,要强个一百遍。


想当年盛融在线,就是因为在13-14-年去炒广州的房产,没有等到17年的大牛市来临而挂掉的。如果他等到了,说不定他现在也是评级前20的平台了。


不过也幸好如此,危险释放的早一点。


四、P2P平台,到底有没有流动性风险?


我个人认为,P2P平台,只要没有期限错配,本身是没有流动性风险的。


因为每一笔出借就对应了一个借款人。


只要借款人按时或者提前还款,那么出借人自然能收到本息。


但是,这里就个问题出现了。


如果借款人逾期还款,或者不还款,那这笔钱是怎么处理呢?


历史以来,在这个行业,除了PPD的散标和极个别平台的不兜底标以外。


大部分平台,都是自己拿利润垫付的。但垫付也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客户逾期在30天以内,实际上平台是没有去回购这笔债权的,平台给投资人垫付的也是利息而已。


当他逾期到90天以上,平台实际上要垫付的是这三个月的利息,还有未来剩下很多个月的利息。又或者,平台在知道逾期后,第一时间回购债权。所以在出借人这一端,是完全体会不到逾期这一时期的。


聪明的人就能够看出来,里面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这部分逾期(或者叫展期)的用户,实际上有可能就是坏账用户。但平台是没有去垫付的。当这类的债权到期后,平台是需要拿真金白银去付这笔钱的。当平台有更多的投资人或者资金净流入的时候。这笔费用,或者说这类费用,很容易就被整个待收给覆盖掉。


而一旦平台没有资金净流入的时候,这部分债权的垫付会越来越大。


就好像图腾贷发布的公告一样,他们在短期内垫付了4000万。


其实这4000万,是他的资金流出的缺口。而债权违约的风险,是早就存在的。平台只是用展期的方式去继续这部分债权发标而已。


只是,这部分风险,没有告知投资人而已。


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风险是严重滞后性的。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有些平台一旦没有资金金流入,很快就爆发出逾期或者清盘的风险。


是因为他本身的逾期和坏账率就比较高,只是因为有投资人的资金持续流入,就覆盖了而已。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新还旧。


所以,除非平台从开始建立就设定规则,所有的借款人的逾期数据和坏账数据全部公开,选择不刚兑。采取在一定时间周期后回购债权的方式处理借款人逾期的问题。这样风险的爆发才能前置。平台才没有流动性风险。


否则,平台一定会因为没有资金进入,产生流动性风险。


区别就是,有些平台手上的现金多,能垫得时间久一点。


有些平台手上的现金少,很快就垫完了。


还有个问题,资产端的周期本身都是比较长的。因为只有还款周期越长,利润越好。 


而投资人的风险喜好决定了大部分都喜欢投短标。那么这一定会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 


部分平台为了解决流动性和错配的问题,设立了计划类的产品。 


也就是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把长期债权先以短期标的方式呈现出来,投资人到期后债权转让给下一个投资人即可。 


但在目前的这个大环境下,这种债权是很有可能转不出去的。所以会有很多平台一直退出不了的情况发生。 


今天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公告表示:要求平台不允许再做这种计划类的产品。 


那么所有债权有可能全部被打散,可能你投的一月标,明天就变成三年标了。


五、除了流动性,P2P平台还有什么风险?


我个人认为,P2P平台还有经营性风险。


上面我们说过了,P2P平台到一定规模后,资产端这块相对会比较庞大。


那么资产端以及平台的运营成本都会增加。

而这部分成本,都是固定的。


当平台有持续资金流入的时候,资产端的业务能够得到满足。


那么利润再持续增加,收入也在持续增加。平台表面上的计提利润也是增加的。


整个平台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是,当平台没有资金流入的时候,但资产端的成本还是固定的。


如果资产端都不放款,第一会流失的就是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


因为业务人员的主要收入都是靠新贷款的提成。很多业务人员都没有底薪的。


比如车贷业务一般业务人员都是按照放款额提成1-2%。


也就是一辆20万的车,提成大概为2000-4000块。


而且在贷款行业,大部分借款人都是掌握在业务人员手上的。他们会辅助平台对借款人完成放款、回款、催收的工作。


一旦平台没有新资金放款,业务人员没有收入,肯定会最早离职。


离职后,这些借款人的回款工作,就会比之前困难不少。


甚至有些业务人员可能会截流部分回款。


毕竟客户熟悉的是人,而不是公司。


这样,就导致了正常回款率的下降。


正常回款率下降后,也就意味着平台逾期率的增加,那平台垫付的压力也会增加。


所以平台如果长期不放款,贷款门店的很多人员都会因为无事可干,收入减少而离职。如果连贷后都离职了。那意味着,放出去的钱,很多都收不回来了。


那么门店的回款也会持续恶化。


这么恶性循环下去,平台就会出现经营性风险。


加上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扩展资产端规模,大部分平台都会把利润都投入到资产端的拓展和资金端的拓展上面去,绝对不会趴在账面上不动。


所以平台会留的流动资金,一般不会太多。


一旦流动资金垫付垫完了,平台就只能够选择公布逾期或者清盘。


按上面所说的,不管怎么样处理,整个平台都会持续恶化。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极端性风险,比如人的突然变化,列如平台实际控制人被抓捕了。又比如行业突然恶化了,列如车贷、现金贷在这两年被政府打压。再比如在今年,因为政府去杠杆,很多企业的还款能力下降,导致企业贷款的逾期等等。


这些风险有些是可以预判的,有些是不可预判的。


这就要看平台本身的能力了。


如果这个行业持续恶化下去,很多真实业务的平台都会出现我说的这种经营性风险。这是逼不得已的。


据我了解到,有一些平台因为贷款端已经没有资金放款,已经在大幅度裁员来降低成本,保持现金流,争取度过这个难关。


六、如果平台清盘,投资人应该怎么处理?


我个人认为,第一时间要上报金融办和经侦,先确定平台不是因为自融或者诈骗玩套路。


然后成立投资人清算委员会,委员会里最好有律师、会计、催收、这三个职业。迅速去辅助或者接管平台的这部分业务。


所有回款账户,由投资人清算委员会,平台,已经如果有第三方催收公司三方共管,并且定期公示回款情况。


同时辞退大部分线上的运营人员,只留下资产端必要的催收相关人员。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毕竟平台真开始清盘了,每花的一分钱,都是投资人的。


尽可能的加大力度来催回本金。尽可能的争取自己的利益。


除非老板的实力非常雄厚,否则100%的清盘概率非常小,投资人一定要有这种思想准备。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七、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怎么面对?


首先一定要冷静下来,要保持理性。


然后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期望所有投资的平台都能安全回款。


遇到平台出现问题,也得分问题的情况。


如果是诈骗、跑路的,第一时间去平台所在地报警。


报案人数要超过30人,或者超过100万,警察才会予以立案。所以大家一定要团结,不要被分散了。


平台如果有股东还在,可以找股东追讨部分权益。


追讨的权益主要是在平台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经营负债,公司是有限责任制行为的。


只要他没有参与经营,只是做投资,其实只需要尽到作为投资机构的义务。


包括股本金的实缴、实际经营亏损的补回等。

怎么去股东那闹,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能够查询到,平台所募集的资金,最后是流向了股东或者他的关联企业。


题外话一句,某平台最近让投资人债转股,我觉得这种套路真心是恶心。


本身借款逾期的企业,就没有还款能力。你还去做他的股东。


到时候真清盘了,你的出借款如果被认资还好。如果没有被承认,可能入股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经营性亏损的风险。


本文作者:老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