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木斋 2018-07-19

说文解字弟一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部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说文解字弟二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31·   032·

033·   034·   035·

036·   037·   038·

039·   040·   041·

042·   043·   044·


说文解字弟三

045·



046 舌(shé)

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凡舌之属皆从舌。食列切。

 

许慎分析“舌”字“从干从口,干亦声”,不确。林羲光《文源》:“按干口为舌,非义,干亦非声。象舌形,而中从干,则舌亦象口上舌形。”甲骨文中已有“舌”字,《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三四六:“甲辰卜古贞疒舌佳有蚩。”“舌”为象形字,像舌从口中吐出的样子。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略云:“象木铎之铎舌振之形。卜辞中与告、言实为一字。”


“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可能出自《白虎通·情性》篇:“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释名·释形体》也说:“舌,泄气也,舒泄所当言也。”段注:“口下曰:‘人所以言、食也。’口云食,舌云别味,各依文为义。干,犯也。言犯口而出之。食犯口而入之。”


《说文》全书分析为“亦声”的有225处。其中有3处属于徐锴等人校订时补说。


《山海经》中有歧舌国,郭璞注说“其人舌皆歧。或云支舌也”。


“传世的‘舌’器较多,据传多出于河南安阳附近。自此推断,舌族的族居地应在殷墟地区。”“有关舌族,甲骨文中有不少记载,晚商时期的青铜彝铭中更为常见,足见舌族是殷商时期的大族。最早集中发现舌铭铜器始于1933年,出土于安阳后冈西薛家庄一座被盗的殷墓。学者注意到其与甲骨卜辞中氏族‘舌’的联系,董作宾著文《王孙舌考》,介绍了这批铜器,并指出舌是商王裔孙。此后,随着大量族氏铭文的出现,学者们普遍认为舌是族名。(罗新慧主编:《首阳吉金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第10页。)


《舌部》“文三,重一”。部中所属有“𦧥”字,训“歠”,相当于现在的“饮”。还有“舓”(shì)字,意谓用舌取食。舌部的字多与舌头的动作相关,或与滋味、语言相关。“舌”也作音符以构成形声字,如活、括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