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基础学习资料汇编

 心宇55mctx3cor 2018-07-19
说明:
1、十二正经循行部分内容来源是云水墨梓公众号;
2、图片及循行速记来自网络;
3、五输穴定位大部分取自戊组、其余部分有癸组整理;
4、主要病候是百度传课内容;
5、经穴歌摘自云水墨梓公众号;
上述内容有待进一步整理勘误,欢迎师兄们一起动手。

一些该知道的内容
1、经络循行的专用术语
在经络循行线上,凡经脉的开始称“起”,该经脉归哪一脏或腑统属的叫“属”,与该脏腑表里相通的叫“络”,沿着走的称“循”,从下至上或从低陷处向高处走的为“上”,从上向下的为“下”,走过它经的周围称“行”,通过肢节的旁边叫“过”,穿过中间的叫“贯”,并行于两旁的叫“夹”,两条经脉彼此相交会的称“交”,巡绕于四周的叫“环”,到达另一边的叫“抵”,从外向里的称“入”,由深而浅的叫“出”,一直走的叫“直”,平行的为“横”,半横的叫“斜”,两支相并的称“合”,另出分支的叫“别”,进而又退的叫“却”,去而又来的叫“还”
2、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3、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周流不息,循环无端。
4、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 2)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 3)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5、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1)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 2)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具体分布特点如下表。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胸部
足少阴肾经(距胸正中线二寸)
足阳明胃经(距胸正中线四寸)
足太阴脾经(距胸正中线六寸)
腹部
足少阴肾经(距腹正中线半寸)
足阳明胃经(距腹正中线二寸)
足太阴脾经(距腹正中线四寸)足厥阴肝经从少腹斜向上到胁
肩胛部
手三阳经
背、腰部
足太阳膀胱经(距背正中线一寸半)
足太阳膀胱经(距背正中线三寸)

腋部
手三阴经
胁、侧腹部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 3)四肢部: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见下表)。
上肢:
其内侧面是:手太阴经在前缘,手厥阴经在中线,手少阴经在后缘。
外侧面是:手阳明经在前缘,手少阳经在中线,手太阳经在后缘。
下肢:
其内侧面是: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经在前缘,足太阴经在中线,足少阴经在后缘;八寸以上,足太阴经在前缘,足厥阴经在中线,足少阴经在后缘。
外侧面是:足阳明经在前缘,足少阳经在中线,足太阳经在后缘。


内侧
外侧
太阴经(肺)
阳明经(大肠)
厥阴经(心包)
少阳经(三焦)
少阴经(心)
太阳经(小肠)
太阴经(脾)*
阳明经(胃)
厥阴经(肝)*
少阳经(胆)
少阴经(肾)
太阳经(膀胱)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踝八寸处交叉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6、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手太阴肺经
流注时辰:寅时(3:00--5:00)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共有11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下行至脐联络大肠,再上行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脏;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着前臂掌面桡侧入寸口(桡动脉搏处),沿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腕后分支:从列缺穴处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有联系。
循行速记:
大肠→胃口→肺→腋下→肘中→寸口→鱼际→大指;(支)腕后→次指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太阴肺经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
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
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五腧穴定位
【井】少商:拇指桡侧缘与指甲根交点。
【荥】鱼际:立掌,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凹陷处。
【输】太渊:桡骨茎突远端与腕横纹交点凹陷处。
【经】经渠:距太渊穴近端一横指处,动脉搏动处。
【合】尺泽:屈肘110度左右,在肱二头肌肌腱外侧,肘横纹凹陷处。
【络】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一寸五分
【郄】孔最:尺泽与太渊连线中点上一寸,桡骨内侧缘处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沿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
流注时辰:卯时(5:00--7:00)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循行部位: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着食指桡侧(外侧)向上通过第1、第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上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进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穴),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与鼻、下齿有联系。
相表里经络:手太阴肺经。
循行速记:
合谷→肘→肩→柱骨→缺盆→肺→大肠;(支)缺盆→颈→颊→下齿→人中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
天鼎扶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穴。
五腧穴定位
【井】商阳:在食指桡侧缘与指甲根交点。
【荥】二间:立掌,在第二掌指关节远端内侧凹陷处。
【输】三间:立掌,在第二掌指关节近端内侧凹陷处。
【原】合谷:立掌,在第二掌骨中点内侧凹陷处。
【经】阳溪:拇長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中间凹陷处。
【合】曲池: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络】偏历: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三寸
【郄】温溜: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五寸
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青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足阳明胃经
流注时辰:辰时(7:00--9:00)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腧穴左右各45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颈部、胸部第2侧线(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部第2侧线(前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的前外侧面、足背、第2趾外侧。起穴为承泣,止穴为厉兑。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眼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一发际,到达前额。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腹股沟)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冲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另与鼻、上齿、口唇、喉咙、乳、下腹部等身体器官有关。
相表里经络:属阳,属外为表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循行速记:
鼻外→上齿→口唇→承浆→ 颐后→ 大迎→ 颊车→耳前→客主人→额颅;
(支)大迎→人迎→喉咙→缺盆→胃→脾;
(直)缺盆→乳→脐→气街;
(支)胃口→腹里→气街→髀关→伏兔→膝髌→胫→足跗→中指内间;
(支)下廉三寸→中趾外间;
(支)跗上→大趾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
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行
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五腧穴定位
【井】厉兑:足二趾外侧缘与第二指甲根的交点。
【荥】内庭:第二跖趾关节远端外侧凹陷处。
【输】陷谷: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外侧凹陷处。
【原】冲阳:脚背最高点,外侧凹陷动脉搏动处。
【经】解溪:足内外踝最高点连线中点凹陷处。
【合】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
【络】丰隆:外踝尖上八寸,胫骨前缘旁开两横指。
【郄】梁丘:下肢用力蹬直时,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中。
主要病侯: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肌,口渴,咽喉肿痛,胸及膝髌等本经巡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症。

足太阴脾经
流注时辰:巳时(9:00--11:00)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chuài)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穴。主要分布在足大趾、内踝前、下肢内侧中部(内踝上8寸以下)及前部(内踝上8寸以上)、腹部第3侧线(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第1侧线(前正中线旁开6寸)、侧胸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联系脏腑:属脾、络胃、流注心中;另与食道、舌等身体器官有关。
相表里经络:足阳明胃经。
循行速记:
核骨→内踝→ 踹→ 胫骨→ 厥阴之前→ 膝股→腹→脾→胃→咽→舌本→舌下;(支)胃→心中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足太阴脾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五腧穴定位
【井】隐白:第一趾甲内缘与指甲根交汇处
【荥】大都:第一跖趾关节内侧远端凹陷处
【输】太白:第一跖趾关节近端凹陷处
【络】公孙 :第一趾骨内侧近端凹陷处
【经】商丘:内踝前缘垂直线与内踝下缘水平线交汇处
【合】阴陵泉:胫骨内髁下缘凹陷处
【郄】地机:阴陵泉下三寸,阴陵泉与内踝尖的连线上
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手少阴心经
流注时辰:午时(11:00--13:00)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心经共9个穴位。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首穴极泉,末穴少冲。
循行部位:起于心中,出于心系(心脏周围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外行主干(直行脉)从心系上行至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行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尺侧的灵道、通里、阴郄穴),到掌后豌豆骨部(神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它的支脉:从心系向上,挟咽喉,连续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
联系脏腑:属心、络小肠、上肺;另与咽喉、目系等器官有联系。
相表里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速记:心系→小肠;(支)心系→咽→目系;(直)心系→肺→腋→臑→肘→臂→掌→小指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少阴心经穴歌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
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五腧穴定位
【井】少冲:手心向下,小手指指甲内侧缘与指甲跟交会处。
【荥】少府:手心向上,自然握拳,手小指甲与掌心交点处。
【输】神门:腕屈肌腱内侧与腕横纹交点凹陷处。
【郄】阴郄:神门穴近端0.5寸。
【络】通里:神门穴近端1寸处。
【经】灵道:神门穴近端1.5寸处
【合】少海:曲肘90度,肘横纹末端内侧凹陷处。
主要病候:
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

手太阳小肠经
流注时辰:未时(13:00---15:00)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各19穴,分布于手小指的尺侧、上肢外侧后缘、肩后及肩胛部、颈部、面颊、目外眦、耳中、目内眦。本经首穴是少泽,末穴是听宫。
循行部位: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
缺盆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至面颊部(颧髎穴),上至外眼角(目锐眦),折入耳中(听宫穴)。
颊部分支:从颊部,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进入内眼角(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小肠,络心,抵胃;另与食道、耳、鼻等器官有联系。
相表里经络:手少阴心经。
循行速记:腕→臂骨→肘→臑→肩解→ 肩胛→ 肩上→ 缺盆→心→咽→胃→小肠;(支)缺盆→颈→颊→目锐眦→耳中;(支)颊→䪼→鼻→目内眦→颧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
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
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五腧穴定位
【井】少泽:掌心向下,位于小指甲外侧缘与指甲根交点。
【荥】前谷:掌心向上,位于第五掌指关节远端上侧凹陷处。
【输】后溪,掌心向上,位于第五掌骨指关节近端上册凹陷处
【原】腕骨:掌心向上,位于第五掌骨于三角骨关节处内侧凹陷处。
【经】阳谷:掌心向上,位于尺骨茎突于三角骨关节处内侧凹陷处。
【合】小海:曲肘90度,位于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的凹陷处。
【郄】奍老:掌心向胸,尺骨茎突桡侧之骨缝中。
【络】支正:阳谷与小海连线上,中点下一寸(腕背横上五寸)。
主要病候:
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沿痛等症。

足太阳膀胱经
流注时辰:申时(15:00--17:00)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同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脊梁骨),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股骨大转子处),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zì),上达额部,过神庭,历曲差、五处、通天穴,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直行的脉,自巅顶向内部走行,与脑髓相接,还出向下走行直到颈项后部(玉枕、天柱),下行交会于大椎穴,而后顺着肩胛内侧挟行于脊柱两旁(旁开1.5寸),到达腰部后再沿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再下行穿过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到达腘窝正中,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在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巅顶支脉:从头顶到颞颏(niè kē)部(耳上角);
另一直行的脉:它的外行主干,从天柱分开下行,穿过肩胛骨,夹脊柱两旁(旁开3寸)下行,斜行到达股骨外侧(环跳穴),再沿大腿外侧后缘继续下行到达腘窝处,与前一条直行的脉交于委中穴。
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与脑、眼等器官有联系。
相表里经络:足少阴肾经。
循行速记:额→颠;(支)颠→耳;(直)颠→脑→项→肩髆→脊→腰中→ 膂→ 肾→ 膀胱;(支)腰→ 臀→ 腘;(支)髆→胛→脊→髀枢→髀外→腘→ 腨→ 外踝→京骨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谷、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
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
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
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
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
魄户膏肓与神堂,譩譆膈关魂门当
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
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
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
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
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五腧穴定位
【井】至阴穴:足小趾外侧缘与趾甲跟的交点
【荥】足通谷:第五蹠趾关节远端外侧凹陷处
【输】束骨穴:第五蹠趾关节近端外侧凹陷处
【原】京骨穴:第五蹠骨近端外侧凹陷处。
【郄】金门穴:第五蹠骨粗隆后方与跟骨下方的凹陷处。
【经】昆仑穴:外踝尖端和跟腱之间凹陷处。
【络】飞扬穴:昆仑向上7寸处取之。
【合】委中穴:内外髁后侧连线中点取之
主要病候:
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头痛以及项、背、骨、臀部和后下肢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足少阴肾经
流注时辰:酉时(17:00---19:00)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古同“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本经左右各27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与膀胱经相接),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足内侧踝关节前下方骨头高起处)之下,至内踝后缘,向下进入足跟,再向上绕行于小腿内侧上行,出腘窝内侧,向上行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长强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于肾脏,络于膀胱;上行主脉,从肾还出于前,向上行至肝部(腹部经络路线位于正中线旁开0.5寸),穿过膈肌,进入肺中(胸部经络路线位于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
直行支脉:从肺部出来,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脊髓、喉咙、舌根等脏腑器官有联系。
相表里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速记:足心→然谷→内踝→跟→腨→腘→股→肾→膀胱;(直)肾→肺→喉咙→舌本;(支)肺→心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足少阴肾经穴歌
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谷与太溪
大钟水泉与照海,复溜交信筑宾立
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
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直
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五腧穴定位
【井】涌泉:在脚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跖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荥】然谷: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输】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经】复溜:太溪穴上2寸。
【合】阴谷:屈膝,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络】大钟:在跟区,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
【郄】水泉: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
主要病候:
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下肢内后侧痛、萎弱无力、足心热等症。

手厥阴心包经
流注时辰:戌时(19:00---21:00)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1个穴位在前胸上部。原穴为大陵穴,络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循行部位:本经循行脉从胸中横出至腋下三寸处(乳后一寸天池穴),上行至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经之间,经肘窝下行于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沿中指直达指端(中冲)。
起始脉: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联系脏腑:属心包,络三焦。
相表里经络: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速记:心包络→三焦;(支)胸→胁→腋→臑→肘→掌中→中指;(支)掌→小指次指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厥阴心包经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
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五腧穴定位:
【井】中冲:手中指尖端中央处
【荥】劳宫:第二三掌骨间,握拳屈指,中指尖所指掌心处
【输】大陵:掌后第一腕横纹上,可触及两筋之间凹陷中,约腕横纹中点
【经】间使:腕横纹上三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合】曲泽:肘横纹与肱二头肌肌腱尺侧缘交点凹陷处
【络】内关:大陵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郄】郄门:大陵直上五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之间
主要病候:
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

手少阳三焦经
流注时辰:亥时(21:00---23:00)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zhuō颧骨)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循行部位: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外侧上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再与足少阳胆经相交后,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依序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颧髎)。
耳后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上关)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于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三焦,络心包;与耳、眉梢有联系。
相表里经络: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速记:腕→臂→肘→肩→缺盆→膻中→心包→三焦;(支)膻中→缺盆→项→耳后→耳上角→颊→䪼;(支)耳后→耳中→耳前→客主人→前颊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少阳三焦所从经,二十三穴起关冲
液门中渚阳池立,外关支沟会宗逢
三阳络入四渎内,注入天井清冷中
消泺臑会肩髎穴,天髎天牖经翳风
瘛脉颅息角耳门,和髎上行丝竹空
五腧穴定位
【井】关冲:手无名指尺侧与指甲根交点处
【荥】液门:俯掌,第四五指指缝间,指蹼缘凹陷处
【输】中渚:握拳,第四五掌骨间,第四掌指关节凹陷处
【经】支沟:腕背横纹中点直上四横指,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处
【合】天井:屈肘,尺骨鹰嘴上一寸凹陷处
【原】阳池:腕背横纹上,指总伸肌腱尺侧凹陷处
【络】外关:腕背横纹上二寸,桡骨与尺骨中间
【郄】会宗:腕背横纹上三寸,尺骨的桡侧缘取之
主要病候
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症。

足少阳胆经
流注时辰:子时(23:00---1:00)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zhuō颧骨),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少阳胆经共44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循行部位:足少阳胆经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由耳后分出支脉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
另一支脉:由外眼角支脉分出,下行至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回转至眼眶下,再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与前一支脉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行至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髀厌)部。
外行主干(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至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足趾外侧。
它的支脉:由足背分出支脉,进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大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胆,络肝;与眼、耳等器官有联系。
相表里经络:足厥阴肝经。
循行速记:头角→耳后→颈→肩→缺盆;(支)耳后→耳中→耳前→目锐眦;(支)锐眦→大迎→䪼→颊车→颈→缺盆→胸中→ 肝→ 胆→ 胁里→ 气街→ 毛际→髀厌;(直)缺盆→腋→胸→季胁→髀厌→髀阳→膝→辅骨→绝骨→外踝→足跗→小趾次趾;(支)跗上→大趾→爪甲→三毛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少阳胆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
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曰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
五腧穴定位:
【井】足窍阴: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开一分
【荥】侠溪:足背第四五两趾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
【输】足临泣:第四跖趾关节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经】阳辅:外踝高点上四寸,趾长伸肌与腓短骨肌之间
【合】阳陵泉:屈膝90度,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下方凹陷中
【原】丘墟:足外踝前缘垂线与下水平线交点的凹陷处
【络】光明:外踝高点直上五寸,腓骨前缘,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
【郄】外丘:外踝尖与腘横纹头连线中点下一横指,腓骨前缘处
主要病候:
口苦,目疾,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症。

足厥阴肝经
流注时辰:丑时(1:00---3:00)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háng sǎng]咽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
向上沿着足背第一、二趾间(行间、太冲),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向上沿膝关节(膝关、曲泉)和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中线上行,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急脉),挟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
期门支脉:从期门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颃颡(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目系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肝,络胆;另与肺、胃、生殖器官、目系、咽喉、唇等脏腑器官有联系。
相表里经络:足少阳胆经相表。
循行速记:足跗→踝→太阴之后→腘→股→阴器→小腹→胃→肝→胆→胁肋→喉咙→颃颡→目系→额→颠;(支)目系→颊里→唇内;(支)肝→肺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厥阴肝经穴歌
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
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
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才过期门至
五腧穴定位:
【井】大敦:足大趾背外侧缘与指甲根交点
【荥】行间:足背,第一二趾的趾缝间,趾蹼缘之后赤白肉际处
【输】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的凹陷中
【经】中封:在商丘和解溪之间,胫骨前肌腱内侧凹陷中
【合】曲泉:屈膝,膝内侧横纹端,股骨内侧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端前缘凹陷处
【络】蠡沟:内踝尖上五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郄】中都:内踝尖直上七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要病候:
腰痛,胸满,呕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小腹肿痛等症。

督 脉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zuǎn)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zì),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督脉共有28穴(有将印堂归入者计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
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第一分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分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中央之下。
第三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与肝经会于巅顶;另外它与冲脉同起于胞中,故督脉主司生殖。
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相关。
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中国针灸学辞典》、《中国针灸全书》列入督脉)、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
督脉经穴歌
督脉二八行于脊,长强腰俞阳关密
命门悬枢接脊中,中枢筋缩至阳逸
灵台神道身柱长,陶道大椎平肩列
哑门风府上脑户,强间后顶百会率
前顶囟会下上星,神庭素髎水沟系
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齿缝间
主要病侯:
脊柱强(Jiang)痛,角弓反张等症。

任 脉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
《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任脉本经共有24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
循行部位: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下出于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胸部正中线直上,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经承浆穴,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它的支脉: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联系器官:小腹、咽喉、口唇、鼻翼、眼眶。
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任脉经穴歌
任脉二四起会阴,
曲骨中极关元针
石门气海阴交生,
神阙一寸上水分
下脘建里中上脘,
巨阙鸠尾步中庭
膻中玉堂连紫宫,
华盖璇玑天突逢
廉泉承浆任脉终
主要病候:
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

冲 脉
《针灸甲乙经》:“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
《中医大辞典》:本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腹股沟中央的气街(气冲)部,与足少阴肾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与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浅出于腹股沟当气冲穴的部位,与足少阴肾经(《难经》作足阳明胃经)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弥漫散布。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中医药学名词(2004)》: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循行部位: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
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夹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
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主要病候:
腹部气逆而拘急。

带 脉
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延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带脉是指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约束冲任督三脉,横行腰腹,绕身一周。带之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绕身一周,犹如束带焉。
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主要病候:
腹满,腰部觉冷,如坐于水中。

阴维脉
循行部位:
起于诸阴之交(三阴交穴)后上方,即足少阴肾经内踝上五寸之后端筑宾穴,循小腿后侧上行至屈膝腘窝内侧之阴谷穴,再循大腿内侧上行至鼠蹊部位横(耻)骨五分旁之横骨穴,往少腹外上行至髂骨前上棘与横骨中点之上方,始维入足太阴脾经之府舍穴。后循腹中线三寸半外侧上行,经腹结穴至与脐平之大横穴,再往上行腹哀穴。阴维在此上行,至乳下第二肋骨处,始又维入足厥阴肝经之期门穴。至此阴维脉挟胃、属肝、络胆、贯膈与上行与任脉交于结喉下一寸之天突穴,再上行至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根下之廉泉穴,与任脉会合。
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脉有维系全身阴脉的作用,与阳维脉共同调节溢蓄全身的气血。
主要病候:
心痛,忧郁。

阳维脉
循行部位: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阳交穴。又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会于缺盆中上毖际天髎穴,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胆经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从阳白穴上行于眼上方,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从临泣穴上行经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脑空穴。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端风池穴,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哑门穴。
主要病候:
恶寒发热,腰痛。

阴跷脉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阴部,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
循行部位:
阴蹻脉起于跟中,内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间之然谷穴,循内踝上行腹股、阴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并至睛明穴,亦会于足太阳膀胱经。
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阖和肌肉运动。
主要病侯:
多眠,癃闭。

阳跷脉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阖和肌肉运动。
主要病侯:
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传说中的彩蛋哦:
十二经络常见的39个易堵塞穴位
中医讲究取象比类,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给我们提示:道路拥堵,人流、物流不畅;河道拥堵,河水不能灌溉良田;网络拥堵,信息不能传递;生产线拥堵,资源浪费、产能下降;下水道拥堵,城市内涝;如果体内的经络拥堵,势必造成气血运行阻碍,养分不能运送过来,垃圾无法及时排除,信息传递不畅,相应脏腑功能受到影响,久之疾病形成。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对于非专业人士,如何知晓经络是否通畅,如何疏通经络呢?经过长期实践,我发现十二条正经上也存在类似于城市道路的固定堵点。每条经络有2—3个容易堵塞的穴位,多分布在肘膝腕踝附近,人们可以自己动手在特定线路上循经敲揉导引3—5遍,这个点就以疼痛的形式表露出来。这些痛点的存在说明经络堵塞了,这就是证据,证明身体目前没有处在最佳状态。“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探查到的痛点处敲揉、点按,3—5天后多数人的痛感可消失,意味着经络畅通。这种经络疏通的方法,简单、易学,好操作,按照动作要领,坚持实践,人人可自我疏通经络,随时保养身体。

自我疏理经络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疾病的诊治上,而是为人们预防疾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平时通过探查经络,发现身体异常,随时可以防患于未然。

1、肺经:孔最穴、鱼际穴
2、大肠经:手三里穴、合谷穴、手五里
3、胃经:髀关穴、梁丘穴、丰隆穴
4、脾经:地机穴、三阴交穴、太白穴、公孙穴
5、心经:心经上臂部分的悬垂肌肉(俗称蝴蝶袖)、少海穴、腕部四穴:腕横纹,小指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依次向上1.5寸的距离分布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6、小肠经:天宗穴、后溪穴、肩贞穴
7、膀胱经:昆仑穴、承山穴、委中穴、合阳穴
8、肾经: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
9、心包经:天泉穴、心包经、心包经
10、三焦经:四渎穴、消泺穴、翳风穴、角孙穴
11、胆经:肩井穴、风市穴、悬钟穴、足临泣穴
12、肝经:阴包穴、太冲穴、期门穴

提示:需注意,自我疏理经络时,不要整条经络疏理,那样会无谓消耗气血,容易疲劳。好比一条道路有十个路口,只有一个路口堵车,交警只会去那里疏导,其它不拥堵的路口没必要派人去,以免无谓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在经络循行线路探查3—5遍,然后在找到的痛点处敲揉疏通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