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接近科学,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

 Purefact 2018-07-19

科技日报记者 高博

 

“锅里炸着肉,肉为什么没着火?”格雷博士问台下的一群小学生。


他随后播放了一段视频,一片猪肉裹在喷火枪头,烈焰割开一块钢板。“燃料全部来自肉里的脂肪,肉燃烧的能量,高到能让钢板钻孔。”格雷说。


7月19日上午,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城市科学节上,中美英三国的化学家同台交流,教授如何让孩子喜欢科学。


自我感觉聪明,人才会喜欢科学


格雷博士是美国作家,畅销书《疯狂科学》和《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的作者。他告诉大家,在热油里炸食物是否会起火,取决于食物表面是否蒸腾起来一层雾。



“让人们对一件普通的事感兴趣,非常难,但做得正确,效果就很好。”格雷说,“我如果让你觉得自己很机智,很聪明,你的自我感觉良好,可能就会喜欢上科学。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里最无聊的一部分。”格雷说。“但是我在书里展示的元素周期表,充满了图片和一些有意思的介绍。比如这块看起来很暗淡的石头,它是做玻璃和电脑的基础,也就是硅。有家长和孩子写信给我说,看周期表以为化学很无聊,读了我的书才对化学感兴趣。”


在演讲结尾,格雷说:“我们这个世界,如果忘记了化学的重要,不再需再化学的话,可能就会瓦解。所以我们化学老师的职责是要拯救世界。”


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成为科学家


英国皇家学会北京分会主席戴伟教授已经连续几年出现在北京科学节上,他的工作坊节目是实验室体验,孩子们排队进场,穿上白大褂和护目镜,在助教的提示下完成一个化学实验。


家长应该明白,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成为科学家,科普不仅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也是要给所有人一个参与科学的机会。”戴伟说,“现在信息这样多,要判断真假就需要懂一点科学。有人说一天喝一杯咖啡有益健康,有人说会致癌,谁说得对?网站上东西有没有根据?科普应该让大家有‘寻求证据’的意识。”


回答“如何做科普场馆”的问题时,格雷说,应该能让父母参与进来。“展品和项目应该设置得让父母亲能够告诉孩子,这些是什么,能够讲一些知识。这样孩子会说:‘噢,我的爸爸妈妈什么都知道,真的很了不起。’他的感觉就会很好。”


    

合作和动手都很重要


一位科学教师提出了困惑:“认识岩石的一节课,孩子背得很好,但拿来一块石头让他们认,就认不出来。”


“我的课上不会告诉学生‘先做这个再做那个,就会有红色出来’,我会让他们长期讨论。”戴伟说,“小组讨论,一个人一个人地发表意见,慢慢进步。这种模式在国外更容易,在中国就不太容易。”


戴伟说:“培养小组合作很重要,我们的模拟实验室里,常有小孩子因为另外一个小朋友要做,不让他做,就哭了。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也是大人需要的能力。”



戴伟遗憾的是,在中国和美国,化学常遭遇偏见,动手实验常被看做危险的。他说在培训后,化学实验实际很安全,自己十二三岁已经做了很多实验。


“美丽化学”的创始人和CEO梁琰博士说,他们关于化学反应的美丽照片,大受欢迎,被各种不同的组织引用和转载,说明大家喜欢化学。化学实验一样可以在家做,但要有专家给孩子资讯,哪些有危险不能做,该采取什么安全措施。实际上有很多大学或企业的实验室,都可以给予这样的资讯。而且很多食物相关的化学实验,毫无危险性。



来源:科技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