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丨中医肿瘤治疗学丨历史沿革②

 明醫 2018-07-20

 


魏晋隋唐五代时期,各医家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某些肿瘤如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及其他内脏肿瘤病因病机和诊断的认识,治疗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中载有大量针灸治疗肿瘤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内容。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论述了甲状腺肿瘤及其他常见肿瘤的治疗,如书中记载:“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癥有结积,便害饮食,转羸瘦。”葛洪认识到肿瘤疾病有其发生、发展、恶化的典型过程,对肿瘤疾病提倡预防为主,防止其传变和转移,还发明了红升丹、白降丹等药品,开创了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先河,对后世痈疽、肿疡、瘿瘤、赘疣的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论及肿瘤类疾病病因证候的共有169条,对“癥”“瘕”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乳石痈”症状的描述较为详细,比较详细和准确地记载了许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等,并有成功运用肠吻合术、网膜血管结扎法等的记载,在我国肿瘤学及外科手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书还根据不同情况将甲状腺肿瘤进行了分类,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了一定的认识;防治方面,除用碘质丰富的海藻、紫菜外,已经开始了内分泌治疗。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首先按发病性质和部位对“瘤”进行了分类,并有对类似当今宫颈肿瘤、乳腺肿瘤的记载,还擅长用僵蚕、全蝎、蜈蚣、蝉蜕等虫类药物治疗肿瘤。同时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载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情况,以及用猪、羊等动物的甲状腺和紫河车等治疗的方法,书中收集了防治甲状腺肿的药方36首,其中含碘丰富者有27方,还有用针灸等方法治疗肿瘤疾病的记载。此外,唐太宗时期所编的《晋书》记载了外科手术治疗“大瘤疾”的病例。藏医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也载有以灸刺、药粉为主的“大痨肿痞证疗法”及“瘿瘤疗法”等。 


宋金元时期


宋代首次出现“癌”之病名。在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第一次提及“癌”字,并论述了“癌”的证治,把“癌”列为痈疽“五发”之一,提到用麝香膏外贴治疗“癌发”,书中“五善七恶”的观察方法对肿瘤的诊治及判断预后均有一定指导意义。《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对癌的症状、病性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癌症是“毒根深藏”所造成的,为后世运用解毒法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提出了癌有“穿孔透里”和易于浸润、转移的性质。赵佶《圣济总录》论述了体内气血的留结或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可能导致肿瘤疾病,并载有类似肝肿瘤的肝著、肝壅、肝胀等病的证治。《严氏济生方》有割治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肿瘤病例的记载。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对乳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描述其为早期可治、晚期难治。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瘿瘤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包括现今的甲状腺瘤等颈前的软组织良性或恶性肿瘤。 宋金元时期,医学流派之间的争鸣丰富了其学术思想,充实了肿瘤学防治理论的内容。刘完素力倡用寒凉药以治疗火热病,对后世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法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用凉膈散治疗噎膈病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力主祛除邪气而用攻法,但其在治疗噎膈、反胃等肿瘤疾病时也非常重视辨证论治。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创立补中益气汤、通幽汤等,对于癌症患者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作用。朱丹溪提倡“相火论”,对反胃、噎膈等疾病的治疗主张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为主,并创立大补阴丸、琼玉膏等方;在《丹溪心法》中,对乳岩、噎膈、积聚、痞块的形成、演变、预后和治疗等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来源:《中医肿瘤治疗学》——王居祥、徐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