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老爱亲 温暖一家——记盛泽镇镜湖社区金家梁家庭

 吴越尽说 2018-07-20

吴江日报2018-07-20   作者:本报记者 贾黎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盛泽镇镜湖社区的金家梁家庭却不认同这句话。

在盛泽镇镇东新村,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女儿女婿在后面推着,露出幸福的微笑。街坊邻居称赞老太太福气好,而老太太也是连声说:“全靠女儿女婿好,好人好报,修福修寿。”这位女婿就是金家梁,女儿就是金家梁的妻子项琴华,金家梁一家是镜湖社区远近闻名的孝老爱亲典范。

今年75岁的金家梁与70岁的妻子项琴华拥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92岁的老母亲,膝下有2个子女,以及孙女、外孙,大家庭和和美美。

久病床前有孝子

一份食谱见贴心

十多年来,金家梁夫妇一直照料着老人。2002年,金家梁的岳父项振声患上肺癌,严重得路都走不动了,上家里的三楼比登山还困难。一天,妻子对他说:“爸病得厉害,弟妹都有尽孝之心,不过他们有的家中已有年迈老人……”话音刚落,金家梁就说:“把岳父接过来也好,方便我们照料。我也是半个儿子,理应尽孝。我们把屋子装修一番,让他住得舒服一些。”

说干就干,夫妻俩在屋里安装了拉门、纱门、卫生设施,把屋子搞得干干净净。金家梁陪着岳父上医院看病,到浴室洗澡,给予无微不至的临终关怀。2003年,岳父去世后,年迈的岳母留恋老屋,金家梁支持妻子去陪睡了半个月,而后接到家中来同住。

金家梁的岳母朱定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和老年痴呆,一般人尚且要“管住嘴”,对胃口好的她更要“严管嘴”,否则会加重病情。为此,金家梁翻阅了一些医学书籍,琢磨着哪些是高糖高脂高盐的食品,随后列出清单,拟定食谱。

他采取少食多餐的办法,一天给岳母吃五顿。早上吃馄饨、包子、南瓜饼,轮流翻花样,把容易升高血糖的粥排除在外。上午9时是燕麦片和奶粉,中午供应面筋塞肉、鸡腿或翅根和蔬菜,不吃蛋,几天一换。岳母脾胃虚弱,所以金家梁把菜肴烧得酥烂,易于消化。中饭与晚饭之间则是水果,诸如苹果、猕猴桃等,没有香蕉、枣子这些多糖分的水果。平时,他还煮些百合、山药、绿豆以及消肿利尿的玉米须汤当茶喝。

悉心照料无怨言

感恩之言显孝心

金家梁的岳母朱老太自从查出患有糖尿病后,就得每天打胰岛素。于是,女儿向医务人员讨教打针方法,她很快掌握了方法,坚持每天晚上9时给母亲注射。

管住老太太的打针、喂药、吃喝还不算难,最难的是排便的问题。老太太一度因药物反应,半年里大便一直失禁,免不了屙在裤子上。有一天,项琴华发现楼梯上有些粪便,马上查看母亲身上,果真在老母亲的裤管里发现了粪便,立马给她换洗,然而,刚过了一会儿,又拉了,往往一天要换上三四次。

如今,老太太有独自的住所,项琴华照常管老太太的吃饭问题,期间自己曾一度闹起肠胃炎,严重时出现呕吐症状,但她仍惦记着母亲的身体。老年痴呆的病情导致老人常犯糊涂,责怪家人。有一年春节,女婿金家梁刚给她400元“尊老金”。没想到,没隔一会儿老人竟埋怨女婿没有给“尊老金”,要家人提醒才想了起来。

这么多年来,夫妻俩日复一日地打理着母亲的生活,却从未抱怨过。“怎么可以抱怨?自己小时候,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将我拉扯大,病了日夜守护我,多么不容易,对父母的恩情,儿女怎么回报也算不了什么!所以她有时发脾气,我们总是顺着她,只要她开心就好。”项琴华说。

至爱至孝感人心

良好家风代代传

金家梁家庭的事迹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古话,传承给世人的是“孝不分年岁而在心”的精神。如今,孝老爱亲的美德在这个大家庭里得到了传承,金家梁的子孙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和父母聊天,给父母带去更多的欢声笑语。

金家梁夫妻俩重视对子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他们不仅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如今,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才。孙女、外孙更是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好,爱好广泛,身心健康。

在家里,金家梁是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好女婿,在外面,他是好邻居。金家梁和妻子创建了和睦家庭,做到了邻里融洽。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幸福是什么,金家梁说:“幸福是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在一起,它不在别人的眼里,而在自己的心里。”

图为金家梁一家的合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