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唯静,能致凉;唯书,能致静

 yh18 2018-07-20

三伏天:唯静,能致凉;唯书,能致静

※摄影:孔子文化·小帆

这两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伏天。

晴日里走在大街上,感觉像是置身于火炉中,从头到脚都快燃起来了;雨后的大街更是走不得,感觉像是被放进了蒸笼里,身体的水分正在变成一滴滴汗珠,不停地往外渗。

因此,有人说:“晴天里我是铁板上的烤肉,雨天里我是蒸笼里的包子。”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这个时候正值三伏天,这天热的像刚沸的白开水一样,这应该是对三伏天最形象的素描了。

一、唯静,能致凉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这个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恰逢伏天,天热得像白开水一样。我上朝回来,脱下官服,一个人坐在我的竹窗下。竹窗的窗纱是用轻纱做的,窗下是一张六尺宽的小床。没有客人来访时,我就躺在竹窗上,翻着手里的书,清凉的风从窗纱吹进来,一整夜都是凉爽的,根本感觉不到炎热。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小诗——《竹窗》。

三伏天:唯静,能致凉;唯书,能致静

图片丨@空谷寻芳 摄

诗人下班之后,没有出去和哥们儿撸串,也没有去唱K。而是一个人静享这暑热中的凉爽,“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清雍正帝追录康熙帝的训话并编辑成《庭训格言》,内有一则训文曰:“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盛暑天气,那些不打开窗户,不乘凉的人,都是因为自小就习惯了,也是由于内心安静,所以身体也就不觉得热了。

看来,真正能抵挡这炎炎夏日的不是那各色各样的冷饮,而是你自己心中要有一口冰窖,而这冰窖中的冰水就是一个字——静。

心静自然凉。

静,又出自何处?

三伏天:唯静,能致凉;唯书,能致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