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上海只有两种人,有户口的和没户口的

 思无思任方圆 2018-07-20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雷区,不要轻易去踩。

搞不好,踩出个雷区把自己炸死。

前两天,打个车就遇上一个。



01

上海只有两类人,有户口的和没户口的


前几日在上海,打了辆滴滴专车。


司机师傅姓林,很友善,穿着干净的衬衫,简单寒暄几句后,发现居然是老乡,于是一路上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聊下来林师傅一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来上海11年了,本职是一家进口外企的销售,一家3口人,目前有一套外环小刚需房。


我说:'挺好的,在上海有了房,也算安家扎根了,心理也可以踏实了


'是啊,就是房子有点小,60来平。不过挤挤也就习惯了,这两年也想办法把孩子弄过来上学了,一切也还行吧。'


我接着话随便问了一句:“进上海还蛮早的,是不是已经拿到上海户口了?有个朋友去国外念了一年研究生,摇身一变成海归了,顺利落户了。


林师傅看起来是个性格非常沉稳的人,喜不言形,怒不于色。没想到听到我这个问题后,他摇摇头,忽然变得不淡定起来。


“上海户口是留给高级知识分子的”一边跟我说话,一边油门猛踩,车子biu的一下感觉就飞出去了,'你懂什么呀?”林师傅歇斯底里的说:


“你知不知道啊,你以为落个户那么容易啊,我只是大专毕业,你让我们怎么落啊,去哪儿落去啊,,又没学历又能职称的,让我们怎么落啊”


我能感受到他那话语间的愤怒、那种崩溃又极度克制的情绪,甚至能感受到他那因为激动而完全抓不住方向盘的微微颤动的手,吓的我死命拉紧安全带恨不得跳下车子。


林师傅继续说道:在上海,只存在两种人:有上海户口的和没有上海户口的。像我们这种人,永远也成不了前一种人了。


这种粗暴简单的分类忽然让我感到很真实

  

02

上海户口,可以带来什么?


回去我好好研究了一下林师傅的雷区—上海户口这件事情,才发现很多事情,抛掉那些背后的繁琐,真相往往就是简单到可以直击人心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被众人所追捧的上海户口,到底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利”?


那么大家都想争取的那一本“上海户口”到底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




房票:


首先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房票。有户口你就能买房子啊,别人熬5年才能买一套,你能买两套啊。目前一张上海房票的价值不可估量,想进围城,你至少得有一张围城的通行证,而房票,就是那张让你畅通无阻的证明;




教育资源:


不用再省钱上那种贵到令人发指的私立学校了,上公立也终于可以排到第一梯队了,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担心政策的改变对积分人群的影响了,有了户口,怎么着你都排在前面,属于第一波需要被解决的人群;




工作竞争力:


为了提升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很多企业在招聘后勤、财务等岗位时都会要求上海户口优先,上海户口,已成为增加职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社保养老:


其次就是如果在上海退休了或是生病了,会有更多的保障,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这些明面上的好处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我觉得其实是下面这更深层次的一点,那就是安全感。



比如底气和安全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从跟人交谈的言语中,你也能或多或少的感知对方有没有上海户口,那份从容与镇定,光靠装,是装不出来的。


获得上海户口,可以降低我们内心的恐惧。恐惧的压力,是只要你一直在这个上海地方,就会一直伴着你,会不安,会苦恼,有的时候晚上会辗转反侧睡不着。


因为未来的未知太多,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将来,但获得上海户口,可以减少不确定项,从而对抗内心的不安。


03

但是拿上海户口太特么难了


上海户口千般好,但现实世界是,想要拥有这件“神器”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有句老话叫僧多粥少,现在是僧在不断变多,但粥却越来越稀。


根据上海上报中央的规划,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


这个指标是什么意思?我们来解读一下。


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是2418.33万人,距离2500万的目标是81.67万人。也就是说,未来的17年间,需要每年增长的人数平均控制在4.8万人左右,才能实现目标。


4.8万?每年?这个指标能不能实现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数据: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过去三年,上海的常住人口自然增长人口都超过了4.8万人。


所以说,不要说进了,每次必须得赶走一批人,才能把吧人家自然增长的份额给腾出来,你外地人还想进?呵呵~


所以留给上海的路只有一条,只能严控入沪的人数,不断加码提升外来人口的生活成本,引导他们转向周边城市。


现在被热炒的环沪概念,以及全面接轨上海的一些热点城市,其实内在逻辑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缓解上海的人口压力,进行更加有效、大规模的分流。


04

还比拿不到户口更糟的

或许你会问,如果成为不了上海人,那回到小城市去安营扎寨吧。


呵,你以为你还回的去吗?即使现在回去,也要比前几年付出更多的成本代价。


有些事情是不可逆的,比如,房价。


随着买房限贷、限购、限售等政策的陆续出台,一、二线城市原本“高歌猛进”的房价得到了一定控制,但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却在“崛起”。


2018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中,房价同比涨幅最高的20个城市中,有14个是三四线城市,而2017年同期榜单中,同比涨幅前20名里只有3个三四线城市。


市场交易主体下沉,三四线房价暴涨。


碧桂园也凭借重仓三四线城市,成功踏准了包括城镇化、去库存等政策利好导向,一跃登顶成为行业头把交椅,从这个层面看,也能窥探出三四线城市量价齐飞的迅猛姿势。


与房价一同下沉的,还有城市化进程。


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星巴克:2015年以来,星巴克开始全力进军三四线城市,门店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94.4%;


万达:2017年,万达院线70%以上的增长来自三四线城市,今年新开的52座万达广场——38个在三四线城市;


京东:京东商城在三四线城市的日均单量增速比一二线城市增速高出20%,2016年京东即开始在三四线城市布局本地仓,最大限度的让商品接近区域消费者,大幅提升配送速度。


越来越多品牌商在三四线城市跑马圈地,三四线城市也因为更多大资本、大品牌商的加入,发展的势能越来越快。


三四线城市正在以不可想象的力量向前奔跑,曾经记忆中家乡的摸样正在逐渐褪去,熟悉的“家乡味”也越来越少了。


或许,不是我们不愿意回去,而是,在我们追逐成为新上海人的同时,已经被快速发展的家乡抛弃了。


05

融不进,又回不去了


林师傅不是个例,上海的每一座写字楼里,都是坐着无数个像林师傅一样面临着同样问题,有个同样的心结的林小姐、林先生们。


户口、房票、房子一个个都是她们心里的雷区,禁区。


她们都曾经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勇者,才会选择来一线打拼,但这时候的她们似乎很多都陷入的窘境。


融不进的一二线,回不去的三四线。


选择继续留在上海,还是回到家乡?

 

选择安稳的生活还是选择努力继续向上走?


记得快到目的地时,我问林师傅:来上海这么些年了,有没有感觉融入了?

 

他看着我,很坚定的说:谈不上融入,只能说熟悉,这辈子,恐怕都无法真正融入了。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未来,还要拐几个弯才来?

只能愿大家在追梦途中,一切都能安好,包括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