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咨询小案例与心理分享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7-20

“我是对的!”“我是为你好!”“因为我爱你才这样做!”“你这个没良心的!”这种以爱的名义的操控,往往不容易被看出来,它相对于“硬操控”,被称之为“软操控”。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操控,软操控披着“爱”的外衣,让我们的意识觉得应该接受对方的好意,而我们的潜意识却非常反感,因此面对这样的“爱”,我们总是感觉痛苦纠结。以爱的名义逼迫亲人按自己的意思生活,往往造成很大的伤害。

家人之间的关系就在这种“操控”和“反操控”中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真正的爱,也因此消磨殆尽,看不到踪迹,不管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还是夫妻之间的爱,都渐渐的看不到了,只有相互的控制,相互的权利争夺,用更多控制来代替爱。这种“爱”,本质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不接纳以及对世界的不安全感投射在亲人身上。

要解决有向内、向外两方向。向内:自省自己内在对自我的不接纳的部分,看到自己内在小孩的焦虑、担忧、恐惧,学习寻找一些办法让自己能够真正放松下来。

向外:对家人亲人,我们可以建议、可以陪伴、可以带着真正爱与祝福让家人亲人看到一件事情处理中的更多选择、更多方法方向,而不是强迫Ta按我们的想法行事、以爱的名义控制Ta。

爱Ta如ta是,而非我愿。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

1、接纳孩子,期望简单化

不要要求孩子必须完美,这是不理智也是不可能的。

永远记住这样的一句话:孩子走三步,才能赶上我们的一步;孩子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我们矮三尺。

2.发现闪光点,让孩子体验成功

我们常说赏识教育,就是说,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多鼓励而不是去压抑;取得进步时,及时给出赞美和掌声。

要知道,父母的一句鼓励,足以让孩子获得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父母的赞美,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立场坚定,制定规则

对于孩子的教育,表现要和善,但立场要坚定。

我提前就某些行为,与孩子制定好规则,在违反时,可以剥夺他们的行为当作惩罚。

比如,不可以吃最爱的零食,或取消休息日全家出去游玩的事项。

当然,不要一次剥夺太多,让孩子缺少改变的动力。如果他做得好,也一定要给足奖励,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父母的这些举动而感到压抑。

打骂,也许可以制止孩子一时的错误行为,但是,永远不会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被这样教育成才的。

最好的父母,是永远不会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

幸福的家庭,是不会有犀利的指责和充满怒气的打骂。

话里有温暖,一举一动都是爱的家,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来访者问:一个孩子学习跳绳,学了好久都没学会,每次连跳不过3个。

心理咨询师:(学习过医疗知识知道学习的身心基础)知道:不是孩子不努力,也不是孩子学习能力差,而是他的本体感觉发育不那么好,所以很难找到跳好的感觉。理解孩子做不到背后的根源。

我让他妈妈不要焦虑,告诉他只要甩好绳子即可,脚凭着感觉跳,多找下感觉就会了。看到妈妈这么放松,孩子也更加淡定,不再因为自己做不到而着急烦躁了。孩子放松后,再加上不断练习的经验,很快就有了进步:从连跳不到3个,一下子就连跳到了9个,再到三五十个。

 避免给孩子施压,孩子在轻松状态下学会很多东西,也因此特别有成就感。

放手让孩子去体验独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无论是挫败、沮丧,还是成功、快乐,都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

 家长要做的,是在他遇到挑战时,给他鼓励和陪伴;在他取得成功时,给他祝贺与庆祝。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不是拥有完美的伴侣和孩子,而是——即便他们不完美,我依然能用爱和尊重,陪他们一起创造出幸福。

问:孩子胆小做事情优柔寡断怎么办?

答:家长日常给孩子建议太多,就好像我们经常说“不让”孩子怎么样,怎么样。而鲜有家长告诉孩子应该怎样。这样的结果只能让我们的孩子无所适从,畏手畏脚,减少探索的机会。孩子只有在经历过,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孩子犯错误同样是成长的机会,只有通过对错误的纠正,才能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或方法。

      我们做家长的要有让孩子尝试并让其承担失败后果的勇气。关键是当孩子犯过错误后家长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是:第一,让孩子陈述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家长首先就做出判断。第二,让孩子说出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这个时候家长别管孩子对与错(尤其是错了,家长更应该跟孩子站在一起,让孩子体验到来自爸妈的能量支持),都不要先批评。如果说对了,给与肯定,如果认识有失偏颇,给与适当的点拨。第三,让孩子说怎么办。这一点更重要,让孩子从失败或者犯错中总结、体检出一些东西,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孩子只有在一次次失败-----体验------总结-----经验中才能得以成长,并且产生强大的抗挫折能力。

亲子教育的十大“潜规则”

1、孩子生命不是用来被家长控制的,孩子生命是用来被经历的。

2、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是极度深厚和牢固的,不能用任何事情加以破坏。单亲的孩子,让他/她与父亲或者母亲保持连接,不管父亲或母亲活着与否。

3、无论你是父亲还是母亲,让你的孩子更多的看到你另一半身上的闪光点。

4、最糟糕的做法就是,不断在孩子面前诋毁你的另一半。

5、对孩子的爱要变成更成熟的爱——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用一颗敞开的心。

6、①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②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7、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8、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9、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者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10、作为一个父母,有个责任是,不要向你的孩子诉苦,向他们诉苦,就是在让孩子为你们承担一些东西,后果之一就是让孩子出现家庭系统身份上的错位!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来访者问:看到孩子做作业拖拉,特别是做到很晚还没做好,心里就着急,一急脾气就上来了,自己不想生气,但是不管又不行,怎么办?孩子四年级。

心理咨询师:孩子作业拖拉,我相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尤其从两三年级开始,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做作业,妈妈可能就和孩子坐在一起。孩子9点做完,你也下班;孩子10点做完,你陪到10点;孩子11点做完,你也11点才睡觉。这是中国的家长最头疼的问题,甚至夫妻之间意见很难统一,但在这件事上却出奇地统一,必须要盯着孩子把作业做完。 把孩子的作业当作家里的头等大事。这里涉及到一个“界限”的问题,但一上来就讲界限,可能很难让大家接受,因为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孩子做作业就是家长的事情,要管的,作业没写难道能不管吗?所以,在我的合一父母的课程,为什么要排8次,为什么要排2个月的时间,为什么要把界限放到最后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前面七次认真听下来,才能很容易听明白和界定这个界限。

这个世界上分三种事情:我的事情,你的事情,我们两个人的事情。说起来很简单,讲起来却很难,做起来更难。

回到案例中来。首先,感觉到孩子做作业拖拉,这个“拖拉”,其实就是一个标签。可能你觉得孩子应该用1个小时做完作业,但对孩子来说1个半小时做完也是可以的,2个小时做完那也是可以的。所以说,“拖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难界定什么是拖拉,并且妈妈有妈妈的标准,孩子有孩子的标准。孩子说拖拉才是真的拖拉,家长说拖拉那不是真的拖拉。如果孩子做了2个小时没做完,也觉得自己拖拉,他真的觉得很自责很内疚,对自己有很大的情绪,这时候就要调整孩子的状态。

如果妈妈觉得拖拉,那很简单,谁有情绪,就处理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觉得是拖拉?

所以我们说育儿先育己。为什么你不允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偏差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时候我们有过类似的体验,我们的爸爸妈妈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或者是社会上有某个标准成为一个集体意识让我们觉得不能这么做,所以我们要调整我们自己的观念、状态。当自己的内在平静了,不再那么焦虑、抓狂,再去面对孩子,就会是另外一种心境。

中国的小孩其实蛮辛苦的,一方面要应对越来越多的作业,和来自学校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花三分之二的注意力应对来自爸爸妈妈的压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会模拟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在写作业,旁边有一对很焦虑的父母,一会给孩子倒杯水,一会给孩子削个苹果,一会把饭放在桌上,一会递个湿毛巾,一会去给孩子扇扇扇子,一会在客厅里压低嗓子聊天,生怕影响孩子。可以感受一下,孩子这时能100%静下心来做作业呢?

从小我们的生活都是被安排的,妈妈觉得拖拉,那就是拖拉,那我就要快一些。而不是我觉得拖拉,或者我内在的动力要求我快一点。妈妈觉得吃两碗饭才能吃饱,而不是我自己觉得吃两碗才饱。所以我们人生的驱动力都是外界给的,而不是自己觉得应该这样的。一旦接触到另外一种活法,就会很迷茫,所以一些大学生开始参加工作时会觉得不知所措。所以我们要了解成长的动力,只有让他自己去经历,这种亲历式的经验才会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成为他将来自己应对外界各种各样情况的能力。强加给他的,要么听不进去,要么就只是听外面的、没有自己。

并不是说听了这几分钟的回应之后,马上就完全放手。这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前几天我有一个个案,她也是上过很多老师的课,她拒绝不了孩子,不会跟孩子说“不”,关系有些错位。我跟她说,作为妈妈,你先要拿回自己的力量。但这并不是说马上回到家就要跟孩子说:“我是妈妈,你要听我的。”这显然太突然了。首先是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在生活中可以向孩子说不,当你跟孩子说不的时候,孩子就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从而他也能知道他的界限在哪里,所以可以在一些合理的、小事情上跟孩子说不,从而隔断这种纠缠。因为她的孩子已经26岁了,还是孩子离不开妈、妈离不开孩子。

看到这一点,鼓励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可以从一些小事情上慢慢放手。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你就可以把焦点收回来。当你看到孩子“拖拉”,并觉得愤怒时,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觉得孩子拖拉呢?为什么接受不了孩子的拖拉?如何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小故事:一位焦急万分的中年妇女去咨询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听了很久,问这个母亲。

心理医生:当你的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是不是打了个死结,于是过去帮孩子系好,并且从此后你就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

母亲:是的。

心理医生:当你的孩子第一次吃饭,把米粒撒的满桌子都是,于是从此之后你就用勺子一口一口的喂他,直到孩子长大。

母亲:对的。

心理医生:当你的孩子第一次铺床单,铺了一个小时,还没有把床单铺平整,于是你过去把床单铺平,并且以后不在让孩子铺床。

这位母亲张大嘴巴:是呀!

心理医生:当孩子大学毕业,你是不是动用你身边所有的关系,为孩子找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别人都非常羡慕的工作。

这位母亲诧异地看这心理医生:你怎么知道?

心理医生:当孩子要结婚的时候,你为孩子找了一个满意的老婆,并且花了很多钱,为孩子买了一套打房子,又动用了你所有的积蓄,为孩子举行了一个体面的婚礼。

这位母亲从凳子上跳起来: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心理医生淡淡地说:从你第一次给孩子系的那个鞋带上看到的。

这位母亲手扶桌面,身体前倾,望着医生,急切地说: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心理医生冷静地说:回去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当你的孩子生病的时候,给他请最好的医生,当你的孩子有了孩子的时候,再花更过的钱,给他换个大房子。除此之外,我也帮不了你。 

当给孩子喝水的时候,出于爱,把杯子直接放在孩子嘴边,孩子自然也就不会用手去接过杯子,小孩都是很直接的,能省事的时候肯定不会多费力。但是当让孩子自己拿杯子喝的时候,她自己喝的比喂的还要快。故事中的孩子第一次铺床单、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可能用大人的眼光看,是费了很长时间,但是孩子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因为他很投入,大人只是希望得到一个结果:鞋带系好,被子铺好。但是孩子在系鞋带和铺被子的这个过程中,在感受这个世界,认知这个世界,孩子可能并没有觉得时间很长,也没有感觉到是在浪费时间。儿童天生是会学习,喜欢学习的,如果一开始我们大人剥夺了孩子这个学习的机会,那么就在无形中为儿童与这个世界之间设置了障碍,时间久了,孩子慢慢了就失去了某一个能力。

内向,打架,人际交往

问:

8岁的孩子爱哭,性格比较内向,不擅与人交际,但总是和双胞胎妹妹打架,怎么解决两个孩子之间的打架问题,怎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怎么做才能让两个孩子觉得妈妈没有偏向?

孩子小的时候我精力有限,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时,为了快速制止纠纷,总是让老大让着老二,老二比较好哄,其实知道这样不对,但心有余力不足,可这样一来,就把老大惯坏了,现在老大的心理抗挫折能力也不如老二,虽然她很优秀,但自信心不足,遇到事情死心眼,稍微不顺心就哭,与人交往也不如老二,在学校课间时也很少出教室玩,很多时候自己看书,现在想改变这种模式。

答:

内向其实是一个标签。就像我从小被人贴了一个内向的标签,所以我就躲在内向这个标签后面,从来不会去跟陌生人交流沟通。

内向和外向是成人的一个标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性格,个性,有的人喜欢和别人交流,有的人喜欢沉静在自己的世界,用眼睛去观察了解这个世界。每个人学习的途径,沟通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很正常的。

八岁的孩子爱和妹妹打架,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两个孩子在一起不打架反而是很不正常的事情。每个孩子在人生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冲突矛盾。遇到冲突矛盾时,他是如何解决如何面对的?如果在家里能够处理好,那他到外面就能很好的处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如果父母过多地去干涉孩子,那么这个问题表面上解决了,孩子却会出现别的问题。兄妹两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么小的孩子,不会把对方弄伤到很严重的程度。好多家长比较偏向妹妹,认为哥哥应该让着妹妹,现在导致妹妹会比较蛮横一点。作为老大,可能会吃亏,但是吃亏也是他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孩子在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能够保持中立中正的态度来看待孩子,没有过多的担心和情绪,孩子就能以自己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了。

孩子有蛮横的妹妹,或者是有强势的妈妈,这是孩子的功课,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需要面对这些。而且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智慧去面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人。

你看到孩子哭,你有情绪,这是你自己的问题,需要你自己解决,而不是让孩子不哭来满足你的需求。孩子也很有可能会抓住你这个心理,他会认为只要我哭,歇斯底里地哭,妈妈总会崩溃,然后会出面为我解决问题,会来关注我,他会用这种方式来操控你。怎么样让两个孩子觉得妈妈没有偏向?不是孩子觉得没有偏向就没有偏向,关键是你觉得有没有偏向。意思是说,我只能做我自己,对方是怎么认为的我没办法决定。你要看看你有没有觉得在偏向哪个孩子。你可以认真想想,这两个孩子当中你肯定有一个偏向的,否则你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敏感,胆小,不愿意上学

问:

男孩子6岁,比较胆小,最近不愿意上学,说老师很凶,我问他有没有凶他,孩子说没有,都是在凶别的孩子。孩子中午不愿意睡觉,老师估计批评过。和老师沟通,老师说孩子比较敏感,胆子小怕事,总怕挨吵,当老师吵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害怕…我很迷茫,我需要怎样帮助孩子?谢谢

答:

首先,看一看家里有没有大人会很大声的讲话,或者凶别人?可能这些让孩子感觉到不舒服、很害怕。

第二,胆子小、怕事,是因为孩子比较敏感,还是给孩子贴的标签呢?

大人是不是跟孩子说过“你胆子太小了”之类的话,甚至在和邻居聊天的时候,说“我们家孩子胆子很小啊,很弱啊”……这些都是一些负面的标签,也是一种负面的催眠。当孩子遇到一些他目前不能解决的情况,或者是我们认为的负面情绪时,妈妈的处理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将来如何面对和看待这个事情。如果做妈妈在心里认为,“我的孩子胆小,我的孩子接受不了这么凶的老师,”孩子会捕捉到妈妈的这种感受。孩子天生是会迎合父母的,因为他会认为,“只有认可妈妈的感受,才能告诉妈妈——我是你的孩子,我属于你,你是我的妈妈”。他才会产生归属感,归属感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看到,妈妈本身是胆小的,还是内心强大的?你内心是什么样的情绪?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在父母教练课程里,孩子处于问题区,妈妈要做的是聆听,看到孩子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在一起就可以了。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做到陪伴孩子,让孩子去经历。孩子来到世界上,他遇到的事情都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父母也是一样,第一次做父母,感觉到迷茫,也是很正常的。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很多的经历都忘记了。或者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到我们一个很好、很完美的童年。所以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有这些困惑都是很正常的,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原因。妈妈是孩子的主心骨,在孩子的生命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妈妈的情绪能够稳定、中立,不带偏见、不带评判地面对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正确的看待情绪。因为事实上,害怕也是很正常的一个情绪,有的时候,我们加进去一些我们认为的东西,反而会让这个害怕不那么纯粹,变成一个负面的能量。

孩子的“三无”无望、无助、无价值感,是怎样形成的?

当父母不断对孩子进行批评否定的时候,孩子就会慢慢的学会一样东西:无望。不管我怎么努力,我总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我无论如何的拼命,总不能获得父母的满意,慢慢的孩子开始觉得无望,于是他们不再努力,他们开始学会了放弃,他们开始破罐破摔。于是很多的父母开始说:我们家的孩子算是没救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就是他们自己,一手造就了这些让他们感觉没救了的孩子。

许多家长喜欢用自己的父母身份来要求孩子,这个不准做、那个不许玩、不准交女朋友或者帮助孩子去做他们有能力做的事情。……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变得沉默寡言,孩子的灵气一天天的消失,于是开始奇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他们不知道,这些孩子只是他们的试验的产品而已。当孩子有能力却无掌控权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孩子生来就爱父母,他们对于父母所说的任何话都会全部接收。只是,当父母的话和行为前后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就会开始变得矛盾,这种矛盾是在潜意识层面中进行的,因为他们会认为妈妈说的和做的都是对的,那就是我不对,那就是我有问题了。妈妈没有给我买东西,却给她自己买了,这表示妈妈自己的东西重要过我的,妈妈重要表示我不重要,我不重要表示我是没有价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