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行走文化带 | 领略大运河沿途八省市的非遗魅力

 老沔城人 2018-07-20

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漕运命脉,不仅桥梁、码头、闸坝作为物质遗产传承下来,河道沿途还有着丰富的民间百态,这些文化沉淀下来,积累了流传悠久的文化传统。近日,由北京以及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共八省市联合主办的《“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正在农业展览馆免费展出,让我们沿着运河自北到南领略运河沿线的非遗魅力。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鬃人

北京市:“燕京八绝”为代表宫廷皇城文化

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使北京拥有了丰厚历史文化积淀,更承载着中国文化新内涵,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北京非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充分汲取各地精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的宫廷艺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燕京八绝”。

燕京八绝,包括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八绝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鬃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置于铜盘中,轻轻敲打铜盘,盘中的人物就会舞动,是北京民间工艺中的一项绝活。鬃人的人物造型,主要以京剧和戏曲人物为主,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及演义故事。

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以果木为燃料,优质北京填鸭为原料,将鸭坯挂在特制烤炉中明火烤制而成。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由宰烫、制坯、烤制、片鸭4道工序、31个环节组成。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沿袭中华传统中医药理,秉承“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

天津市:毛猴、泥人、葫芦展现多彩民间文化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天津不仅被誉为“京剧大码头”、“评剧发祥地”、“北方曲艺之乡”,还拥有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毛猴、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田氏船模制作技艺、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

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范制葫芦是将幼小的葫芦,纳入刻有阴文的范模中,随着葫芦的长大,逐渐填实范模中的空间,待葫芦木质化后取出,范模的阴刻图文便在葫芦上作阳文显示出来。

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鼻烟也称“闻药”,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粉中,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数年以及数十年后而成。具有明目、提神、醒脑、避疫的功效,与鼻烟壶工艺相映成趣。

天津泥人张项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彩塑发源于道光年间,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泥人张彩塑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

毛猴制作技艺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猴制作工艺产生于清朝同治年间。毛猴本身材料简单,工艺不复杂,主要在于创作者精巧的构思、奇特的想象。毛猴着装、表情、动作细致入微,与真人无异。场面布局更是还原了真实的民俗空间,制作的老城厢、老胡同系列记录了津味文化的市井风情,极具欣赏价值。

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影雕

河北省:打造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

大运河河北段沿线17个县(市、区)有国家非遗项目级15项、省级94项、市级100项、县级349项。包括芦苇画、传统造船技艺、石影雕、蔚县剪纸、曲阳石雕、易水砚制作技艺、铜胎画珐琅技艺等。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走出家乡,北上南下,远涉重洋闯世界,享誉国际。

蔚县剪纸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融入年画以及当地雕刻刺绣花样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形成了蔚县剪纸自己特有的风格。

石影雕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影雕就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用金刚石为尖的钢锥不断凿击花岗岩,黑色的石板上即留下或白或灰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的小点,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来形成摄影效果。

芦苇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洋淀芦苇画是安新县传统手工艺,精选白洋淀特种芦苇及其它材料,经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等多种工序制作而成。

传统造船技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是雄安新区的非遗项目。马家寨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城东南,这里的人们长期以来以造船为主,马家寨造船者遍及全国,造船技术远近闻名。船的种类繁多,造型独特。

国家级非遗——河南汴绣《清明上河图》局部

河南省:五大名窑瓷器钧瓷走进现代生活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流经郑州、洛阳、商丘等9个省辖市,涵盖了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等完整的遗产类型,见证了大运河从开凿、发展到繁荣、衰微的历史进程。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45项,包括青铜器制作技艺、钧瓷烧制技艺、孟津剪纸、汴绣、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等。

汴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历史悠久,创新了大量针法。既长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细致传神。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又名透花瓷、绞泥瓷、花馍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

钧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发端于东汉,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现代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

孟津剪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津民间剪纸历史悠久,与人民生活习俗密切结合,充分展现出黄河流域孟津地区的风土人情,反映出中原豫西地区的民风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潍坊风筝

山东省:泰山皮影“十不闲”绝活 一人撑全场

大运河山东段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5个城市,全长643公里,约占整个运河三分之一,有“国家漕运江南四百万,寄径于山东漕河一线”之称。山东段8段河道和15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聚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9项,包括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鲁绣、葫芦雕刻(东昌葫芦雕刻)、陶器烧制技艺(德州黑陶烧制技艺)、皮影戏(泰山皮影戏)、木雕(曲阜楷木雕刻)等。

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还有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所谓“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脑里想着词,口里唱着曲,手里舞着人,脚下踩着槌”,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一人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厚的表演功底。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乾隆年间,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潍坊风筝艺术特色鲜明,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民间故事等都被移植到风筝的绘制上,题材和内容体现浓厚的民俗特色。

鲁绣是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它主要采用双合股不破劈的衣线作绣线,由同色暗花纹绸和绢作为绣料。

东昌葫芦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在技法上借鉴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其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写实性的花鸟、鱼虫、走兽、人物、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丰富。

德州黑陶选用京杭大运河两岸特有的红胶泥作原料,这种泥土质地纯净细腻,土质密度大。用传统手工轮制成型后不上釉,在坯体晾干过程中压光、雕刻,最后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

安徽省:宣纸、徽墨位列“文房四宝之首”

大运河安徽段属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的组成部分,西起淮北市濉溪县与河南省永城市交界处,东至宿州市泗县与江苏省泗洪县交界处,流经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区、灵璧县、泗县,进入江苏省泗洪县境内,全长约160公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竹刻(徽州竹雕)、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徽州三雕等。

宣纸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文房四宝之首分别为“宣纸、徽墨、湖笔、端砚”,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宣笔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是毛笔的一种,因产于宣州而得名。

徽墨制作技艺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徽墨从原料加工到产品大致有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刻模等11道工序,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之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竹刻(徽州竹雕)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作品中运用多种技法,有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扎染

江苏省:苏绣、扎染、制扇展现雅秀之美

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个城市。在苏州,伫立着大运河全线唯一的水陆城门——盘门;在邵伯古镇,乾隆下江南的御码头仍保存完好;在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被誉为“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有成片的明清建筑,也有民国时民族工商业老厂。苏绣、制扇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南通扎染技艺,江苏省运河沿线城市拥有9个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3项省级非遗项目。

苏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宋元时已出现9种刺绣针法,明代绣品多采文人画稿,形成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清代苏绣极为发达,苏州亦有“绣市”之称。

制扇技艺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包括绢宫扇、折叠扇、檀香扇等,制作风雅娟秀,世称“雅扇”。苏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至清朝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向朝庭进呈的贡品。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充分利用泥本色,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宜兴紫砂器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制器物件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

南通扎染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古称绞缬,它是在棉布或丝绸等纺织物上先用绳线进行缝、捆、扎、缠、绕,然后下染缸染色,再去掉绳线,因被捆扎的部位不上色,未被捆扎的部位上色,最终形成色底白花的图案花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蓝夹缬技艺

浙江省:来自水乡的工艺丰富多彩

大运河浙江段包括江南运河浙江段与浙东运河全线两个部分,位于我国浙江省北部平原地区,从北向南经过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和宁波五个城市。浙江省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的非遗馆共计443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蓝夹缬技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土布纺织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金石篆刻等。

蓝夹缬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夹缬”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印染工艺,采用草本植物蓝靛为染料,以土纺棉布为面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雕版夹住,置靛青染液中浸泡,从而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属于联合国第一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金石篆刻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金石篆刻是由中国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以金石等材质和刻刀等工具,通过镌刻创作来表现的以文字线条等为主体的造型艺术。金石篆刻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华夏先民在甲骨上的契刻,与汉字起源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中华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经过数千年演进和发展,形成了篆法、章法、刀法三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篆稿、上石、奏刀、刻款、钤印、拓款等创作步骤。

土布纺织技艺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土布是本土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大大小小有72道工序,主要工序有10道,分为轧棉花、弹棉花、搓棉条、纺纱、络线、拉经线、疏经、挽经、布浆、织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