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职业院校根植“全人教育”理念

 linbnuhhu 2018-07-20

编者按:

2018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强调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培训;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新时代对工匠有什么新要求?职业教育为什么进行“全人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的“全人教育”探索有什么特点和目标?职业教育正在怎样进行着“全人教育”的探索?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上,专家、实践者分享了他们的观点、探索及经验。

“同学们,当航班发生危险时,我们如何启动紧急措施?”6月6日,在参观厦门南洋学院过程中,嘉宾们看到这样一幕。一位身着空乘服饰的老师正在为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的学生授课,老师身旁是一个巨大的模拟客舱,同学们坐姿优雅,边看边认真做着笔记……

“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我们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素养,让他们从内到外地提升自我。”厦门南洋学院董事长、执行校长鲁加升如是说。

新时代“全人教育”更关注学生人格发展

何为“全人教育”?与通常我们说的“素质教育”有何关系?近日,在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台湾私立科技大学校院促进会、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中华劳工共同品质产物提升暨就业辅导促进会、台湾劳动人权协会主办的“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上,多位专家对“全人教育”进行了阐释和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专家指出,“全人”,顾名思义,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其实,“全人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教育理念,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教育思想已经蕴含了这一理念,“全人教育”在20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报告中被屡次提及。

“相比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成员、副总干事杨农告诉记者。

“‘全人教育’不仅注重对孩子知识方面的培养,还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强调每个人的智力、情感、社会性、艺术性与创造性的全面挖掘,鼓励跨学科互动与知识的整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蒙成解释,“在培养全面素质、促进人格发展的同时,‘全人教育’更要求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制度”。职业院校肩负着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重任,“技术为王”的学校为什么要提倡融入“全人教育”理念?

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鹏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新时代‘大国工匠’必将有更高的素质要求,新时代‘工匠’的定义不仅是有技能的人。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绿色伦理、审美素养等都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新时代职业教育应以技能训育为逻辑起点,并竭力追求培养真、善、美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韩玉也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只是教授技能,而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全人’的内涵应包括公共核心素养和职场核心素养。公共核心素养指基础性、必要性、关键性的素养,这给他们融入社会提供基础;职场核心素养包括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特定需要,让他们能够胜任工作。”

“职业教育的质量输出首当其冲就是人才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每一所院校的奋斗目标,但就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确实遇到了很多新时期的特殊问题,需要根据‘全人教育’的要求,逐步解决问题,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常熟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处处长、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檀祝平如是说。“中国经济经历40年持续增长,科技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蓬勃兴起,我们认识和驾驭世界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随之发生根本转变。基于这种要求,我们在进行职业人才培养时,更应该贯彻‘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模式”的育人路径与目标

“‘全人教育’是教育永恒追求的目标与主题。两岸教育的转型、改革与发展正在不断推进,‘全人教育’为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全人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总干事方乃纯在会上如是说。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全人教育”理念?方乃纯提出,一是“全人”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重视学生精神培养,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强调联系,鼓励学生的知识整合;四是寻求理解,增加学生的全球意识。

韩玉认为,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全人教育”理念应遵循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特点,该理念应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贯通整个教育系统各环节的主线,根据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角度合理设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突出能力培养。

“‘全人模式’育人目标既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总体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职业院校教育中的具体化,也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教育性和职业性的互补性的体现,它有效矫正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工具化倾向。”韩玉说。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李名梁认为:“‘全人教育’理念的实施应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强化内外联动。从特色的课程模块出发改变学校生态,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即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灵性、创造、和谐、互助、爱等)。”

檀祝平建议,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应全面改革职业院校专业类课程课堂教学。“应重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融合;重塑课堂生态,促进教服务于学的教学改革;改革教学评价,促进职业精神与专业能力同步发展。新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更要有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能力,还要具备责任担当、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全人素养’。”

“此外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素质养成就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推行‘教服务于学’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变革,重塑课堂教学新生态。”檀祝平认为,应将核心能力素养的所有要素全方位嵌入教学各环节,使学生在课堂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养成。

“有了新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新生态,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要不断改进。评价已经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要将学生学习、活动以及完成项目任务全过程全要素进行全覆盖评价,特别要注重职业精神评价,将所有核心能力素养元素体现在评价结果中。”檀祝平说。

“全人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实践探索

工作日的下午4点以后,如果你拨打114寻求帮助,也许就是厦门南洋学院学生在为你解答疑问;如果你走近厦门的五星级酒店,为你提供服务的也许还是该学院的学生……他们在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据鲁加升介绍,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服务意识、竞争能力和自立精神,学校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好理论、在企业做好顶岗实习,利用周末、节假日深入企事业工作实践。“现在,勤工助学已经成为学校的常态,也是‘全人教育’的一种方式。只要学生想做事,学校都可以提供工作机会。”

无独有偶,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在“全人教育”模式上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校长艾和昌说:“我校遵循古礼举行‘敬师奉茶’仪式,由学生会长及各系学会会长向师长奉茶,致赠谢师礼。展现‘老师有爱、学生有礼’的友善校园文化,期盼他们也能够将这种尊师重教的品质代代相传,并将这样的特质落实在生活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同时我们还有成人仪式等让学生学会‘相信自己、关怀他人、服务社会、拥抱世界’,我觉得这样的仪式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

檀祝平所在的常熟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全面梳理育人核心能力要素,营造全方位、全领域育人氛围,不断拓展课堂空间物理环境,变革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人才培养过程深受学生欢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檀祝平说。

檀祝平介绍,“全人素养”不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需要更广更宽领域的物理和空间环境,更需要学校文化软实力的熏陶。

“我校抓住毕业生中‘大国工匠’典型,全面构建以‘大国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同时,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檀祝平说:“学校还不断引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与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合,不断构建不同二级学院的专业文化;在引进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企业经理人、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到学校宣讲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如遵纪守法、责任意识等,并将这些企业文化精髓融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教学和学生活动,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素质。”

此外,顶层设计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目标建设、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课程评价机制。”檀祝平说。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也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檀祝平介绍:“因此,我们改变传统课程设置中以专业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进行‘多元整合’,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导、以综合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通识课程体系。”

“此外,在学校还单独设置一个主管通识课程教育的二级教学管理部门。该部门的职能一方面是管理,统一组织和协调全院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是研究,主要是围绕学校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探讨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教务部门和任课教师必须在调研基础上,将本校具体实际、高职教育目标、各专业特点等几方面综合思考,有针对性地设置;可以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学分制实施;可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环节、实践性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动手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檀祝平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