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钓深潭莫挨边,宜用海竿要抛远

 昵称54geO 2018-07-20


一、不钓深远


有句钓谚称:“夏钓深潭莫挨边,宜用海竿要抛远。”这是一句很笼统的经验之说,只局限于盛夏的中午时分才值得推广,要是早晚垂钓,就很不适宜。


中午日照紫外线对水层辐射穿透力的逐渐增强而导致水温迅速上升。上升时,浅水比深水增温更快、更高、更缺氧,因此,鱼儿会感到特别不适,潜入深水栖息避暑。所以,钓者理当顺应其变,找深水处下竿。


然而,一天中的早晚,具体讲也就是上午9点钟前和下午5点钟后。这两段时间,浅水比深水降温快、增氧快和使鱼儿回头快。所以,这个时候,选择钓位,就不能再钓深、钓远。


二、不钓新窝


盛夏的早晚,尽管鱼儿也很活跃,四处游弋觅食,但仍然有活动范围和一般规律,即:游址和食地。


游址的去向往来,好似水中的九道十路,即便大小宽窄可任意畅游,但始终不会脱离轨迹而随便乱窜。所以,有钓界前辈说“水中有鱼道,‘拦路’就好钓”。继而,在此基础上,大家又悟出了“宽河钓窄窄钓宽,不占凸地就守弯”的科学道理。所以长期以来,这些地方便成了野钓的首选位置。尤其盛夏,在一天中的早晚与中午,鱼有从浅水到深水和从深水再到浅水的往返生活习性,更利于钓者在必经之路守株待兔。


食地,是经常有人守钓的具体窝点。这里,由于长期不断地有人投喂饲料,渐渐地便成了鱼儿饥则必到的固定餐馆。即便中午去了未吃,晚上还会回来。所以,盛夏垂钓的早晚与中午,在按水温温差变换钓位时,虽有“一日三迁”之说,但不宜重开新窝。



三、不钓暗穴


暗穴,是指有大石暗礁、横木树桩、壕沟坑当儿、隐草杂物、桥墩石窖这些最容易使鱼儿栖息藏身的地方。但一般只是冬季和初春时节,鱼儿才爱群居于此。只要仲春后水温一达到15℃以上,它们就不会静守这种窝巢而要四处游荡。按其习性和常规,即便盛夏的中午时分又会从浅水潜入深水,但进入深水区,一般也不回家,仍然好动,只是少吃。所以,更不能按入冬后和仲春前的经验,去找有隐蔽的障碍物处下竿。因为“盛夏鱼散‘亮水’多,早晚都不在‘天窝’”。



四、不钓壁坎


壁坎,一般都是长堰或水库的中段,且两边(或一边)是高岸陡坡。这种地貌形成的水体,虽然相对较深,又有“长堰壁坎钓中间(段)”的谚语之说,但客观存在的现实与盛夏早晚垂钓的科学理念很不相符。


首先是水位较深,一般至少在6米以上,而盛夏的早晚,不宜钓这样深的水位;其次,这里很少有水草,藻类浮游生物缺乏,鱼儿不会在此游荡集聚;再次,选择这种位置的人,平时寥寥无几,投放饵料很少,没有形成鱼儿习惯性来此找吃的鱼道,不存在中午去,早晚回的出入往返。所以,钓者不要为了躲阳和安静,就到这些地方去盲目下竿。


五、不钓浮水


盛夏之所以多见钓浮水,是因为此时水温超过了鱼类最适宜生存环境的25℃,从而导致水中缺氧,使鱼儿改变了泳层。


可前面说过,在上午10点钟前,水面接受日照还不是很强,水温还没上升到25℃以上;下午5点钟后,随着日照的逐渐减弱,水温又开始慢慢回落下降。这时间,水中并不缺氧,鱼也不会上浮,相反是午时上浮的鱼群,又会陆续下沉。这时,倘若钓者仍习惯性地按“夏钓浮水钩饵悬,落底获鱼少一半”的说法来认识和对待,就难以享受到早晚上鱼多的快乐。



六、不钓陈饵


任何时候垂钓,都应注重鱼与饵、饵与味(型)两个二合一的对路。尤其夏天,还应忌钓陈饵。


对陈饵的认识,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几天前,甚至更长一些时间没有用完的钓饵。尽管有的钓者把它放入冰箱冷藏,但即便没有特别怪味,可实际上已经发生质变,使用时,如果不刻意同鲜钓饵比较,一般还不会发觉是钓饵影响了效果。二是饵盒(袋)在阳光下暴晒或受高温地热影响,不管是粉质商品饵,还是传统的面食自制饵,在一定的时间后,都会发酵稀释和变酸。这种变了质的钓饵,尤其鲫鱼不会轻易咬钩。所以,有经验的钓友,对夏天的钓饵,一般在3个小时以上没有用完,就应视为陈饵,就必须重新调制钓饵,否则,对上钩率就有一定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