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钦州俚僚酋帅宁氏家族研究(上)

 君子养源 2018-07-21

自南朝梁武帝迄唐中宗神龙年间的两个世纪内,广西钦州俚僚酋帅宁氏家族与广东高州冯氏家族一样,都是岭南声威显赫的少数民族首领。宁氏家族以钦州为基地,在其势力鼎盛的隋唐时期,辖区东达郁林、白州(博白县)、西有西原(扶绥县地)、南拥大海、北至邕州(南宁市),包括今天的玉林、博白、灵山、钦州、合浦、浦北、防城、上思、扶绥、大新、崇左等县地。不仅如此,宁氏家族内的一些成员曾率数千俚僚部兵跟着隋军南征林邑(越南南部),北伐高丽(朝鲜),可见其实力颇受当时的中央王朝重视。宁氏家族长治桂南地区,在传播先进的汉文化以及开拓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故研究宁氏家族的兴衰史,对了解古代广西的地方史和民族史无疑是有益的。
宁氏家族的研究,前人曾作出了不少努力,但他们所依据的史料是零碎的,因而不能系统地反映出宁氏家族的全部历史面貌。我们认为,只有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紧密结合,才能比较系统地理出宁氏家族的历史脉络来。关于宁氏家族的史料,清末以来,多有发现。清道光六年,在今钦州县久隆公社新明大队石狗坪,发现了隋朝宁越郡钦州县正义大夫墓志碑一方,系宁氏族人宁贙墓内所出。碑属石质,铭文分三十行,每行三十九字;出土时损伤十三字,(碑现存广东省博物馆内)。民国九年(1920年),在钦州平吉公社平心村后背山山岗又发现唐朝钦州刺史宁道务墓志碑一方。碑系陶质。出土时碎为十片,后经人修复方能断读拓印。铭文分三十行,每行有四十至五十个字。惜碑在一九三九年为被日本飞机炸毁,现仅存六分之一(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内)。一九七七年和一九八一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队分别在钦州久隆公社的新明大队、草青大队两地发掘了七座宁氏族人的墓葬,共出土文物一百三十多件。这两方墓碑及出土文物为我们研究宁氏家族的兴衰提供了史籍阙如的实物资料。另外,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党曾对钦州境内的隋唐古城址进行过勘察,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本节就是依据这些地下发现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宁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讨。


宁氏家族的祖籍及族属
关于宁氏家族的始祖,史文无载。据宁贙墓志铭文载:“祖逵......梁武皇帝除定州(今广西贵县)刺史,总督九州军事。陈宣武帝又陈授安州(今钦州)刺史。”如墓志所载,宁逵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宁氏家族最早的先祖,可能也是宁氏家族在钦州立脚创业的第一人。宁逵从什么地方来到定州任刺史而以后又转任安州刺史呢?

《新唐书·南平獠传》说:“南平獠,东距智州(今广西玉林),南属渝州(今四川巴县),西接南州(今四川綦江县),北涪州(今四川涪陵县)。......有宁氏者,世为南平渠帅。陈末以其帅猛力为宁越太守。“南平”,史文所指地望,正如《中国地名大字典》所说:“故治在今四川巴县东南”,位于今四川省巴县一带。然而上述引文的“南平獠”“东距智州”似为作者误笔。因唐时称名“智州”者举国唯今广西玉林,广西玉林与四川巴县中隔着湖北、湖南、贵州三省,何以唐“南平”一州竟跨数千里之遥?且唐世这些地方都设有州县,“南平”一州不得而囊括川、鄂、湘、黔诸省之州县。何况,文指“东距”,广西玉林非四川巴县之正东,南平何以得而“东距”智州,此文非误而何?如此,则《新唐书》所说的宁氏家族原来是四川南平一地少数民族世袭酋帅,就值得怀疑了。
《新唐书》叙述南平獠的风俗时说:“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妇人横布二幅中贯其首,号曰通裙。美发髻垂后,竹筒三寸,斜穿耳,贵者饰以珠铛。俗女多男少,妇人任役。昏法:女先以货求男;贫者无以嫁,则卖为婢。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其王朱氏,号剑荔王。贞观三年,遣使纳款以其地隶渝州。有飞头獠者,头欲飞,周颈有痕如缕,妻子共守之,及夜如病头忽亡。又有乌武獠,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这条史料记载比较混乱,作者方域不明,人群不分,将住在四川巴县的“南平獠”和住在广西的“乌武獠”混杂一处,统称是居住在四川南平地区的少数民族。《资治通鉴》卷五十七载:“灵帝二年(170年)冬,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胡三省注说:‘乌浒之地,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贤曰:乌浒,南方夷号也。’......刘恂曰:‘贵州郁平县(广西玉林县),汉郁林、广郁县也。古西瓯、骆越所居也。谷永招降乌浒,开置七县即此也’。”同书又载:“光和三年春正月,合浦、交趾乌浒蛮反,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这些记载说明乌浒獠都是活动在广西东南沿海地带,而史上也从未发现有关乌浒獠在四川南平活动的记载,这是第一。

第二,宁贙墓志铭文中说宁逵最早是在定州任刺史,以后又改任安州刺史,没有谈及他或者更早的宁氏家族先祖曾在南平任职或者居住过。在那高其出身,讲究阀阅的时代,这不是偶然的遗漏,而是事实上宁氏家族没有在南平活动过。《新唐书·南平獠传》说:“陈末以其帅猛力为宁越太守。”宁越即即宁越郡(今广西钦州),陈时,宁氏已在广西钦州为官,成为当地世袭土酋,怎又离土到四川南平去作官?《新唐书·西原獠传》说:“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者,相继为豪。”按文中所载宁氏家族居住地域正好是今日广西钦州以西直至左右江流域一带地区,与宁逵、宁猛力父子刺史一职辖区正相符合。如此则可判定宁氏家族不是“世为南平渠帅”,应改为“世为乌浒獠渠帅”。《新唐书》作者误宁氏家族世为南平渠帅可能是四川“獠”与广西“獠”名同俗同所致。

关于宁氏家族的族属问题,除《新唐书》的作者认为他们是“獠”人外,有称他们为越人的,有称他们为俚人的。宁氏家族并非地道的少数民族,而是高度越化了的汉人,其实。“俚”、“獠”、“越”名殊实同,都是“越”系土著,只是不同时代不同称谓罢了。然据《宁贙墓志》铭文说:“公讳贙,字羚威、冀州临淄(山东临淄县)人也。“《宁道务墓志》中也说:”府君讳道务,字帷清,临淄人也。于宁氏之族,肇自太公......克宁东土......国于齐壤,列封于宁城,祗台德先,因而命氏。”宁贙是宁逵的孙子,宁道务是宁逵的第四代曾孙。两人墓志铭文中皆说祖籍山东临淄,是为汉族无疑。但是,以上墓志铭文中所说的宁氏先祖系山东冀州临淄一事,是否真实,我们还有继续深入讨论的必要。因为历代广西土司酋帅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名望门第,多有拉祖配的习俗。如桂西岑姓土司就说他们的第一代始祖是岑仲淑,并说岑仲淑是浙江余姚人,中过进士,随狄青来广西征讨侬智高,平息后留任邕州知州,据考证其实是拉祖配;又有韦姓的壮人,也说自己是韩信的后裔,因韩信获罪被杀,其后人惧怕株连,避居广西,将韩字去掉半边,改成韦姓。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那么,宁氏家族是否也是和上述情况一样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从下述几方面来证明宁氏祖籍是山东人的可能性。

1、但凡广西少数民族拉祖配之风,是宋时始有,盛行于明清,我们现在看到有关拉祖配的材料基本都是明清文人所记,而唐以前的文献资料中还没有有关拉祖配方面的资料。《宁贙墓志》是大业五年所制,其言可信。

2、宁氏家族所处时期,在各少数民族首领中文化水准最高,素有优良的家学学风,历代都有不少知识分子。像宁原悌于武后时策对,中进士第九名,并留京师修国史,这在当时是全国有数的高级知识分子。宁氏家族这样高的汉文水平,无疑与他们来自山东文化之乡有密切的联系。

3、从考古材料分析:宁氏家族的墓葬形式都是斜坡式砖室墓,墓室分前室后室,一般都设有甬道,墓室两侧设有壁龛,这些特点都是同时代汉族墓葬所盛行的墓葬形式。另外,

出土器物中,大部分的器物特点都是同类汉人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物雷同,像唾壶这种汉族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所必备之物,在宁氏族人墓葬中多有发现。虽然出土器物中有些器物具有很浓厚的地方色彩,但没有发现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器物存在。这些情况说明宁氏族人在生前都惯行汉人的生活习俗。这或者正是他们的族籍是汉人所决定。
以上三方面材料说明,宁贙及宁道务两方墓志碑所载他们的祖籍系山东临淄汉人,是值得相信的。宁氏家族先祖是怎样从山东来到广西的呢?史书无载,我们只能从宁贙的墓志铭文中窥知一二。宁贙墓志中说:“窃以太睾之末,分颛臾(顼)之邦。唐叔之余,为管鲁之国。邵公恩室,赋棠棣之诗。辛有哀本,悲被发之异。故枝流叶徙,自结贞筠之条。宗子维城,各理封疆之邑。”宁氏先祖在山东时为“邵公恩室,赋棠棣之诗”,是有一定地位的贵族之家。这样的人家为什么来到广西蛮荒之地呢?“悲被发之异,故枝流叶徙”,一个悲字就足以证明他们来到“被发纹身”的少数民族之乡,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因为某种政治的原因。《读史方舆记要·济南府》:“青州之域,春秋战国并属齐,秦属齐郡……刘宋兼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宁贙碑文中说其“冀州临淄人”。我们知道:冀州原来是刘宋设置的州,后被北魏吞并,改为齐州,而原属刘宋时期所封的官员,便随刘宋朝廷南下,估计宁氏家族祖先也是这个时候南下江南投靠南方小朝廷的,故有“悲被发之异”形容其亡国亡地之悲惨情况。北方许多文人武将南迁投靠南方小朝廷之后,往往被南方小朝廷分派去治理那些比较落后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广东高州的冯氏家族,其先祖原是北燕皇族,后国败,燕昭成帝冯弘奔走高丽,于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派“族人冯业(即后来高州冯氏家族始祖)以三百人浮海奔宋”,南朝刘宋朝廷派遣冯业到广东罗州(今广东化州)任刺史:以后冯氏与当地土著酋帅冼氏联婚,据有高州一带地方,成为岭南很有影响力的地方势力。广西宁氏家族所辖地与广东高州冯氏家族辖地毗邻,一在东一在西,两家关系密切,如宁逵的第四代孙子宁据即娶高州冯氏女作妻子,结了秦晋之好。依据这些迹象,我们完全可以推论说宁氏家族先祖亦当是在刘宋时期来到广西的。


宁氏家族的兴盛时期
宁氏家族势力在岭南的兴盛时期,是宁猛力和宁长真两代人在世之时,时间约从陈末至唐初武德年间。而宁逵在世时为宁氏家族在钦州创业时期,此时其势力仅限在钦州境内。陈末宁逵死去,其子宁猛力袭刺史职。《宁赞务墓志》说:“父,猛力,(隋)文皇帝除使持节开府同仪同三司安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宋寿县开国侯。”但是,《新唐书》却说“陈末,以其帅猛力为宁越郡太守”,与碑文略有出入。《隋书·地理志》:“钦江,旧为宋寿郡。平陈后,郡废。开皇十八年,改为钦江,大业初置宁越郡。”宁猛力是开皇十七年十月死的,其时还没有疫宁越郡,而《新唐书》却说他曾任宁越郡太守一职是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宁贙和宁道务的两方墓碑铭文中均未提及宁猛力曾任宁越郡太守一职。《新唐书》作史者为什么说宁猛力曾任宁越郡太守呢?估计是作史者以后之郡县概念附会到宁猛力的身上所致。

宁猛力是宁氏家族中最有作为的人物,南北朝时,其在岭南政坛影响颇大。宁猛力在陈末承袭父职安州刺史之后,日筹夜思的一点就是如何拓展辖区扩大范围。陈后主祯明年间(587--589),宁猛力派遣他的弟弟宁暄带兵进驻合浦大廉洞一带,开辟新县,扼住东南沿海。当时合浦大廉洞一带居住着俚僚人民,由于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尚未编户入籍,宁暄便利用这一历史空隙,威逼利诱,迫使他们成为属下之民。后来陈灭隋兴,隋王朝悉获他已在合浦一带拥兵自重,便任他为合浦太守。隋灭唐兴,唐王朝亦仍任他为合浦太守,继续掌管合浦地方军政事务。武德初,宁暄死,子宁纯袭父职。宁纯和他父亲一样,继续对少数民族做怀柔工作,以扩大势力。“(宁)纯善抚众,招来蔡龙洞民,辟其四境,请立为县”。宁暄父子在合浦大廉洞站稳脚跟,宁猛力自己则亲自率军向钦州西部开辟新区,拓展地盘,扩大势力。

当时钦州以西的广大地方尚未设有具体州县,统称“蛮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直至今日,那里仍然是壮族人民聚居地。隋唐以前,那里有黄姓、侬姓、韦姓等大族,每族都有自己的军事首领;以酋长为主,全族人组成能攻善守的武装部族。这种部族平时耕耘种地,若有战事则人人参战。显然,宁猛力如果仅是用武力征服他们是很困难的。他对待那里的少数民族是诚心相待,说明为主。《宁贙墓志》说他“舆礼政事”,实非饰词。由于宁猛力在少数民族中“舆礼政事”,他与各族人民的关系很快就密切起来。《新唐书》载:“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者,相继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今广西扶绥县境),其隶也。”西原地方很宽,据胡三省说“西原蛮......其地西接南诏......北接道州、武岗(湖南南部),依阻峒穴,绵地数千里”。这样广大地区的人都臣服于宁猛力,不听从中央王朝的指令,这是宁猛力自己去做工作取得的,它说明宁猛力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宁猛力在陈末隋初时的势力是否达到“西接南诏,北接道州、武岗”这样宽的地域呢,尚有讨论的必要。在史籍中以及宁赞、宁道务的碑文里,我们还未发现宁猛力的足迹曾达到以上地方的记载,就是民间传说中,我们足遍滇桂、湘桂交界各地,也从未听到有关的传说。据此推论,西原蛮臣服于宁猛力时仅是指他们早期活动的地域。西原蛮早期活动的地域是以广西扶绥县为中心,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上思、崇左、扶绥、龙州、天等、靖西一带。到了唐至德年间,西原人民起义,其势力才扩展到与南诏、道州、武岗交接的地方。其时,宁氏家族已衰落了。因此,臣服于宁猛力的西原蛮,或仅指其在钦州以西的大新县周围县地。西原地区隶属宁猛力后,宁氏家族在有隋一代就拥有西至扶绥、北接南宁、东至博白县、南有北部湾这样东西千余里,南北五百余里,有山、有海、有平原的广大地域,成为岭南举足轻重的地方势力。

尽管宁猛力拥有如此雄厚的地方势力,但宁猛力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他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在广西各酋帅中起了带头的作用。但是,《隋书·令狐熙传》却说:“时有宁猛力者,与陈后主同时生。自言貌有贵相。在陈日已据有南海,平陈后,高祖因而抚之,即拜安州刺史。然骄倨,恃其阻险,未尝参谒。”《隋书》作史者对宁猛力的这种评价,不甚公允。隋初宁猛力为什么“恃其险阻,未尝参谒”呢?这里有多种政治原因。首先,隋初建国,宁猛力等岭南酋帅因地处僻壤,对隋王朝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不能盲目崇拜;其次是隋初,凡朝廷派遣到岭南任职的行政长官多系贪鄙之徒,当时酋帅稍有反感,动辄以兵威相压,宁猛力自然不会俯首听命。然而一旦朝廷派来清廉之官,以诚相待,宁猛力随即顺理臣服。《令狐传》载:隋开皇八年(588年),隋朝廷遣派老成持重、为官清廉的令狐熙为“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立刻得到以宁猛力为首的酋帅们的拥护,亲自跑到桂州总管府参谒令狐熙,诚心表示服从中央王朝的领导。《隋书·何稠传》也说,开皇末年,隋朝廷遣派何稠率军平息桂州俚帅李光仕的反叛,宁猛力不顾身患笃疾,要求与何稠一同进京朝见隋文帝,以表示自己和隋中央朝廷决无二心。当时何稠考虑到宁猛力重病在身,不宜远路,遂与他约定“八、九月间,可诣京师相见”。何稠于是年年初先回京师,向隋文帝汇报了宁猛力欲随同进京师朝见之事。隋文帝对何稠不带宁猛力一同回京师很不高兴。殊不知宁猛力于是年十月病亡,隋文帝获悉后感到痛惜,他抱怨地对何稠说:“汝前不将猛力来,今竟死矣。”何稠很有把握地对隋文帝说:他死了,他的儿子一定来!果然不出何稠所料,其子宁长真如言上朝,隋文帝见了非常高兴地赞扬何稠说:”何稠著信蛮夷,乃至于此!”这两件事表明宁猛力并非是顽固的闹独立的少数民族酋帅,而是顾大体,识大局的酋帅。

宁猛力在世时,在对内方面,他政绩显著,对外方面,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关他带领部兵与隋王朝军队正面交锋的记载,而与周围的酋帅也没有发生过战争。正因为如此,辖区内的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当地人民尊之若神明。宋人评论他说:“猛力最有功于钦,钦人即其墓室宅社而稷之。置祭田数顷,诸宁掌之,至今尚存。”凡以后北来官员到钦州任职也都很钦佩宁猛力的政绩:“太守到任谒之,雨阳不时祷之辄应”。

宁猛力死后,其子宁长真袭职。宁长真与宁猛力一样有作为。其才干在某些方面要超过他的父亲。据宁贙墓志说:“南定交址之川,北靖苍梧之野。”隋至初唐,宁长真颇受中央王朝重用,从而使他的声名威震岭南,在全国朝野也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宁长真自袭父职之日起,就过着戎马生活。先是于仁寿末年随欢州道(越南义安)总管大将军剑方攻打林邑(越南南部)。在恶劣不利的战斗环境里,据墓志说宁长真“困兽犹斗,铺舟新庸之江,出寇绝缘之海。贼胪千乘,公舟二十,旭旦帜交,深霄未止。公策运在标,拥以楼船五鷁,编师檄队,得溃彼豺狼。”征林邑之战的获胜而返,宁长真居于首功。

从林邑回来后,正值隋炀帝发动侵略高丽的战争。宁长真“又率部落数千从征辽东”。隋炀帝分别于大业七年(611年),大业九年(613年),大业十年(614年)三度对高丽用兵。宁长真随哪一次出征呢,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却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大业七年,下诏讨高丽……诏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今北京市)。又发江淮水手一万人,驽手三万人,岭南排镩三万人(胡三省注:镩,七乱反,小也)。”据此,则宁长真当是在大业七年(611年)从征高丽的战争。宁长真这次率部从征高丽的情况如何,史书无载,但可以肯定,在隋炀帝心目中认为宁长真所部是一支劲旅,颇为赏识。《隋书》说战争之后,“炀帝诏(宁长真)为鸿胪卿,授安抚大使,遣还”。土酋蛮帅而除授此中央勋位,可见隋时宁氏家族于当时是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宁氏家族的衰落
宁氏家族趁中原南北之分,中央王朝无暇南顾之机,崛起于岭南,鼎盛于宁猛力、宁长真父子二人。然而随着岭南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中原交往的密切,宁氏家族作为一方的割据势力,已日见衰落。此中征兆,已见于宁长真的交州征丘和之役;到唐初的参与反唐叛乱,则已标志着宁氏家族日没西山,往日之炎炎赫赫一去不复返了。

隋末,肖铣据有岭南,宁长真归附于肖铣。当时隋朝旧臣,交趾郡太守丘和不肯归附,肖铣即派遣宁长真率本部越兵从钦州湾渡海进攻丘和。这一役长真仅以身免,丘和尽俘其众

唐初,李靖率军进军岭南,平息肖铣的割据的战争,宁长真起兵配合,并占有原肖铣辖区郡地。武德四年(621年)战争结束,宁长真派子弟谒见李靖,归顺唐王朝。唐高祖委任宁长真为钦州都督,其族侄子宁纯为廉州刺史,宁道明为南越州刺史。广西东南沿海一带仍然囊括在宁氏家族的势力范围内。这或可算是宁氏家族势力的膨大时期。然而宁氏想维护其割据势力,是与唐王朝的大统一相矛盾的。武德八年(625年),宁道明凭据南越州并联合高州酋帅冯暄、淡殿反叛唐朝廷。宁长真和宁纯也举兵增援。武德九年,宁道明为州人所杀,宁长真也在同年死去,时年六十岁左右。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说:“长真死,子据袭刺史。”这是误载。《新唐书·地理志》明说,唐武德四年,平肖铣后,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宁长真任都督,无刺史一职。《宁道务墓志》载“祖,长真,隋光禄大夫胪卿,皇朝钦州都督上柱国开国公”,此正与《唐书·地理志》所载相符。如果说宁据袭父职,那么也当任都督,但是在宁道务碑文中并没有提及宁据任都督一职,甚至说宁据没有职务。何况宁长真是在叛唐中死去的,碑文不说,即足说明《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所载之误。
实际上,自宁长真死了以后,唐王朝强化了在钦州的统治地地位。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元年,将钦州分置越州,不久又改属廉州,罢钦州都督府。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以钦州旧都督府所辖之地隶属容州。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钦州,统县五:钦江、保京、内亭、莲化、灵山,属邕州都督府管辖。这时候唐王朝多从别地派官员到钦州任职,一改以往宁氏家族一统钦州的世袭旧规,大凡宁氏家族中能胜任官职者,都调到别地任职。而且是从小官做起,并非一上任就得刺史职。像宁据子宁道务,先是任襄州临漳县(今广西上思县,当时属小县)令,万岁通天(唐武后696-697年)调补龙州司马(广西龙州),以后屡任爱州司马、爱州牧等职;他任职的地方都不在钦州境内。又宁道务的长子宁岐岚在宁道务死后也不得袭职,只是担任像桂州始安主簿的小官,而其地也同样不在钦州境内。这是唐王朝限制防止宁氏家族搞地方割据的一种有力措施。尽管这样,由于宁氏家族世据钦州地区,树大根多,仍不失为钦州一地的地方豪酋。《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七记载:“贞观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宏节遣钦州首领宁师宋(《旧唐书》作宁师京)寻刘方故道,行达交趾,开拓夷獠,置襄州(今上思县)”。《旧唐书》卷四十一亦有同样的记载。看来唐朝为了巩固自己在岭南这一边远地区的统治,还利用宁氏后人。直至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以后这样的局面才起了彻底的变化。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载:“初,韦玄贞流钦州而卒,蛮酋宁承基兄弟逼取其女,妻崔氏不与。承基等杀之及其四男:洵、浩、洞、。上命广州都督周仁轨将兵二万讨之。承基等亡之入海。仁轨追杀之,以其首祭崔氏墓,杀掠其部众殆尽。上喜,加仁轨镇国大将军充五府大使。”唐中宗为什么派周仁轨来剿杀宁氏族人呢?原来韦玄贞是韦皇后的父亲。“中宗欲以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二月戍年,太后集百官传于乾元殿……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中宗曰‘我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无罪?’”唐中宗废为庐陵王之后,韦玄贞一家也被武则天流放钦州。对于这位被流放的皇亲国戚,宁氏家族子弟依然平日所作所为,视若平民百姓,为霸为恶,杀人妻,夺人女。可见宁氏家族的子弟仗势欺人,无法无天到了何种地步!此瘤不割,此恶不除,何以维护唐的大一统?二十四年以后,唐中宗复位,韦皇后依旧做皇后。为了替韦皇后报母仇,唐中宗指令广州都督周仁轨率二万军兵来钦州剿杀宁氏族人。这件事的发生也说明,在此之前宁氏家族的武装部兵实力仍然很雄厚,一般的地方官是奈何不了他们的,否则周仁轨怎么会动用两万官兵来讨伐呢?这次讨伐,“杀掠其部众殆尽”,宁氏家族遭到毁灭性的捕杀,从此家道衰落,销声匿迹于史书。

宁氏家族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原来隶属于其统治的西原地区,由于本身社会经济的进步,逐渐形成了许多强大的集团势力,纷纷脱离了他们的羁糜。《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载:“天宝初,黄氏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又逐韦氏、周氏于江滨。县地数千里。”从文中我们发现天宝以后黄氏强大,击败韦氏、周氏至海滨。天宝以后西原地区壮族人民暴发了震动唐王朝的大起义。起义之初,他们攻击的目标都是钦州地区的州县。以后才逐渐扩大到广西北部直至湖南南部。据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年(749年)四月“钦州蛮黄少卿反,围州城”。七月“黄少卿陷钦、横(横县)、浔(桂平)、贵(贵县南)等州”。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七月,“黄洞蛮破钦州千余镇”。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岭南奏,黄洞蛮寇钦州,杀将吏”。对于西原壮族人民的起义,唐王朝束手无策。此时,宁氏家族已是强弩之末,难以控制局面了。一代酋帅势若黄昏落日,欲想东山再起,此时已不可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标志。(文章来源《天下甯商》杂志)


世界甯氏企业联合会官方网站:www.ningshi.or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