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山旅游】邓子龙在保山留下的文化遗产

 君子养源 2018-07-21



作者:刘义马

邓子龙(1531—1598年),字卿之,号武桥,别号大千,又称虎冠道人,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武举人出身,先于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后又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的农民起义军。万历年间到永昌(今保山)抗缅平叛,前后戍边十年。在永昌(今保山)留下了许多遗址、遗物和神秘的故事传说,这些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在此处分为文物遗迹和口碑传说两类介绍。文物遗迹的介绍引用了博雅旅游网文章《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的部分内容,在此向原文作者致谢。


(一)保山境内和邓子龙相关的文物遗迹


1、易罗池:位于保山城西南隅,是保山著名的风景点,主要景观为一池、一亭、一塔。易罗池中原有濯缨亭现已不存,现有湖心亭。相传当年邓子龙把濯缨亭建起后,亲自题联:“百战归来、赢得鬓边白发;于金散尽,只余湖上青山”。并常来游赏,为其美景所陶醉,还写过一首《湖心亭且醉行》诗说:“龙池清浅亭亦孤,钟声塔影如西湖。红妆绿树照水面,垂杨古木仍森疏。人生宦迹几有百,天涯总是羁縻客。功成求退退无策,欢容笑口不多得。怒发冲冠天地侧,长啸一呼山月白。醉来且酌相知杯,桃花琥珀同颜色。”这首诗既深情地赞美了易罗池的风光美景,又抒发了战后归来的人生处境和生活感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总兵偏图重修,清道光二年(1822年)知县朱学宗又重修。1945年1月滇西抗战胜利后,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8军再次修建。1966年后被毁,1986年政府又再次重建。2010年被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恤忠祠记》碑:撰刻于明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全文共2346字,主要记述了邓子龙在滇西抗缅平叛,驻戍经营老姚关的史实以及平定右甸(今昌宁)地方民族械斗之概况。该碑为邓子龙之随军参事、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分巡金仓佥事李士达所撰;金腾兵备云南按察使南昌春宇姜忻书;云南按察司分巡金仓副使余姚云屏胡维新篆额,内容翔实可信。该碑记对于研究我国明代西南土宇疆界及中缅关系,研究此次战争之性质及其始末;研究邓子龙军事指挥艺术及文学造诣等问题,均具较重要的史料价值。碑现存清平洞旁碑亭内。1983年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恤忠祠:位于姚关镇清平洞南侧,钦赐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是纪念明代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随邓子龙将军到滇西抗缅平叛战争中为国捐躯将士的场所,该祠建筑风格为明代中晚期之抬梁式和穿斗式组合的大榫铆木架结构,由正殿、两厢、前殿及耳房、阁楼组成结构严整的四合院,其正殿的十二扇透雕格子门,以其精良的雕刻和艺术风格,尤显珍贵。据《腾越厅志》载:寺成,邓子龙为之捐俸置田,招僧住持。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邓去,委住持僧管理清平洞。至崇祯初年,住持僧还俗而去。姚关守备道长贵州人雷声扬重修其寺,清查官田,重招僧人住持。后人为纪念邓子龙及其将士之丰功伟绩,塑邓子龙肖像于正殿之上,并于每岁春秋二季祭祀成俗。恤忠祠和其他寺庙不仅是邓子龙将军留在姚关的珍贵遗迹,也为当地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而且对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和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83年该祠与其它邓子龙遗迹一起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得到修缮、保护。1998年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清平洞:位于姚关街南380米之乌龟山西麓。该洞原为天然石灰岩溶洞。明万历十三年邓子龙开,寓滇西战乱平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之意,取名清平洞。洞口呈椭圆状,高3.74米,最大宽3米,洞口摩崖上有邓子龙亲笔题刻的“清平洞”三个大字,右上刻有“万历十三年春”,左下刻有“豫章邓子龙开”字样。洞分主洞,雅歌室、棋室和卧室。主洞右侧是雅歌室,左侧是棋室,从棋室经月宫门入卧室。洞内石壁除有邓子龙的诗词“清平洞”、“别清平洞”外,还有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及名士的不少诗词题刻。洞口左边约8米处有邓子龙倚剑石。石上有邓子龙亲笔题刻“倚剑”二字,落款为“武桥”。洞口右侧一壁之隔为“噫饮泉”,洞口上方有“挂弓”石,此外洞外摩崖上仍有许多邓子龙及其它官员、名士的题刻,洞外为一弧形月台,月台之外有一较宽阔场地,其西为一半月形池塘。名曰:“龙池”,池中央有一亭,名:“看山亭”,经洞中天梯与洞相通。洞右约20米处还有恤忠祠记碑亭和烹象处碑亭。洞南有恤忠祠,此地因有众多邓子龙遗迹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5、镇姚城:位于姚关街,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历时两年竣工,置镇姚所,驻马步军兵八百九十名。该城为土质夯筑,四门砖砌。城墙从小松坡沿今镇政府向东延伸经姚关街子中部弧线北向,沿大观音山头自今姚关邮电所经老关庙西向延伸,顺大松坡成弧状至小松坡结合。城呈椭圆形,周长八百八十丈二尺,圈地面积一千零二十九亩。清雍正年间所废城存。今仅存城西北城墙三段,总长2700米,残高2—3米,厚3—5米。城西外壕尚可辩认,宽约5米。该城为邓子龙当年在姚关一带戍边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属于省保单位附属点。


6、大关:位于姚关镇大岭岗办事处大关箐东约一公里处的山梁上,明万历十一年邓子龙建。整个建筑分关楼、护关墙、护关壕三部分,均用石块垒砌而成。该关为旧城(猛波罗)进入姚关(镇姚城)的重要关卡,是当年邓子龙与缅象兵鏖战的战场,关前即为偃草坡古战场。现关楼复修、护关墙遗址尚存,护关壕仍能辩认。属于省保单位附属点。

(接下来的小编找不到图,只好用别的美图了。亲,您有相关的图么?有的话就给小编留言可好?)


7、小关:位于姚关镇摆马办事处东南两公里处的少罗山与关坡山之间垭口上,明万历十一年邓子龙建,该关是从湾甸通往姚关的重要通道之一,地势险要,在此筑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现存“西南锁钥”石碑一方。是当年邓子龙率军和缅军鏖战的主战场之一,关前至今尚存“擂石山”和“跌象坑”等遗迹。现该关关楼已毁,关墙墙基保存较完整,为石块垒砌墙皮、中间砂土夯筑而成。两侧关墙对称,均长6.5米,宽4.8米,残高1.9米,关墙与两侧山体联成一体。属于省保单位附属点。

8、里骚关:位于姚关镇傅家寨东约两公里处关坡山梁子。明万历十一年邓子龙建。该关是湾甸通往姚关的重要通道之一。两侧是陡峭的山崖,地势极为险要。它与大关、小关等构成姚关外围关隘,对保卫姚关大本营起着重要作用。该关关墙用石块垒砌,仍较完整,关卡两侧对称建盖关房两间,关里还另建一哨房。关房、哨房均已毁,唯见其基础尚存。属于省保单位附属点。


9、点将台:位于姚关街东北1.5公里,在今姚关中学北侧300米处,为明万历十一年邓子龙驻防姚关时的操练场。此台用石块砌边中间垒土夯筑而成,呈正方形,原建规格不详,现存边长12米。石砌部分已损毁,残高4米,该台坐北向南,台周围均为平坦的开阔地带,非常适合演练兵马。左前方有擂鼓台,现已不存。点将台是邓子龙驻军姚关的主要军事遗迹之一。属于省保单位附属点。 


10、朝天洞:位于姚关镇陡坡办事处大寨村北侧约200米处,明万历十三年,邓子龙开辟。该洞座南向北,洞口高约10米,宽约8米,进深约100米,洞口左侧摩崖上有邓子龙亲笔题刻“朝天洞”三个大字,落款为“虎冠”。此外还有邓子龙“朝天洞 ”、“别朝天洞”诗词题刻两首。该洞是邓子龙驻兵姚关期间开辟的一处胜景。属于省保单位附属点。


11、芭蕉关:位于摆榔乡尖山村。建于明代万历十一年,以当地盛产野芭蕉而得名,系永昌参将邓子龙为抗缅平叛设立的重要防御设施五关之一,关以石墙筑成,扼控卡期、湾甸入姚关要道,与东北大关山头之城墙对应,两地建筑占地约1500平方米。属于省保单位附属点。



12、茨竹关:位于酒房乡摆田村境内,姚关至酒房公路约十一公里处,建于明代万历十一年,以当地盛产茨竹而得名,系永昌参将邓子龙为抗缅平叛设立的重要防御设施五关之一。关以石墙筑成,扼控旧城方向和西控怒江方向入姚关要道。该关于七十年代挖酒房公路时被毁。


13、邓子龙祠:位于今施甸县城河西,施甸县生资公司和粮贸宾馆之间。公元1590年邓子龙班师复命,驻驿经由施甸,梓民感再造之恩,乞请建祠以垂永义,时建生祠规模周围五十丈,曾先后更名万寿宫、萧祠。原古建筑已彻底被毁,现存邓子龙祠《首叙》碑一方,保存于施甸县文管所。


14、古陶瓷器。近年施甸姚关等地批量出土明代古陶、瓷器。根据记载,邓子龙三战姚关之后,将战死的士兵在姚关隆重安葬,由于战时条件不足,没有棺木,邓子龙只好根据当地风俗,将跟随自己征战多年而在姚关战场上不幸战死的将士们实行火葬,并立“恤忠祠”碑以记之。后来的战役伤亡,沿用了这种做法。一些文史资料还对这些“战士冢”的埋葬地点做了详细说明。从近年来部分发掘出土的施甸火葬罐群来看,当时因战时伤亡太多、条件恶劣,除全部明器,如火葬罐、瓶及十二生肖陪葬陶俑全部入土外,部分战士和民间用的大小生活用器,如江西士兵和当地土军随军带来的宋元青瓷、明代蓝釉、青花瓷、青白釉瓷碗、青花盘、杯、壶、瓶、罐、灯盏、笔山、锡器、锡铂及缴获缅酋的葫芦瓶等均有随葬入土。这些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底蕴丰厚的古陶瓷文化值也是和和邓子龙戍边相关的。


(二)保山民间流传的邓子龙的口碑传说



1、邓子龙来自“狮子邓家”的传说。传说邓子龙年轻的时候,他家门前塘里有条大黄鳝,被他婶婶捉住,用刀子剖开,将血冲糯米酒给他喝,从此邓子龙力大如虎。在他还没有考中武举之前,邻村邹家庄的一个老财主死了,他的九个儿子要想霸占邓家的祖坟山。邓子龙知道后,就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去老财主的九个儿子理论。到老财主家时,他把财主家大门口的石狮子一只手挟一个挟着进去。老财主的九个儿子见了邓子龙一个人挟着上千斤的石狮子,就知道他力大如虎、武功高强,再也不敢动霸占邓家的祖坟山的念头。为了以物为凭,邓子龙把石狮子挟着回了邓家村,放在邓家村祠堂大门两边,邓家村也因此被百姓称呼为“狮子邓家” 。邓子龙来到保山,向别人介绍时就说自己来自江西的“狮子邓家” 。


2、施甸薄刀山的传说。薄刀山,当地人又称之为诸葛孔明山。相传,山顶上有块诸葛孔明碑,是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率军征南中时,七擒孟获途径薄刀山时而立。这座山山势陡峭,形状长凸,酷似刀刃刺天,十分险隘,薄刀山因此而得名。时隔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明朝末期万历初年,邓子龙将军奉诏驰援南疆,驻防姚关时,为了打好这场边境保卫战,邓将军和监军副使姜忻,亲自率领把总邹良臣、邓勇等人,前往怒江沿岸各地考察地形。有一天,邓将军一行来到位于三江口的薄刀山,意外发现在山顶上屹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写着“诸葛到处无人到”几个大字。邓将军看后,仰天长笑,说了一句:“谁说无人到?看,今天我不是来到了嘛!”顺手拔出腰中宝剑,“咔嚓”一声,一道寒光闪出,诸葛碑即被拦腰斩断,断为两节截。更为神奇的是,突然,立着的那半截碑中居然跳出一小块碑,上面写着“诸葛转身邓子龙”几个大字,碑上还刻有邓将军帐下许多将领的名字。于是,邓将军命令众将士把此碑加高三尺。三江口一带,地势险要,加之薄刀山山势陡峭,当地人传言:山中有一条巨蟒环绕、保护着此山。因此,这一传说虽然在当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见过石碑与巨蟒。


3、施甸老邓桥的传说。在施甸大河北端的摩老登河湾子西侧,河床宽阔,水流湍急,来往行人靠竹筏摆渡。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1583—1585年)间,叛贼陇川岳凤和耿马罕虔勾结,导致外力内侵,妄图攻占云南。滇西告急,军务紧迫。当时,邓子龙将军奉命指挥滇西东线战场,节节胜利。为了不延误战机,不影响战局,邓将军当机立断,在摩老登西侧山麓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当地百姓热情出力支持。竣工后,邓将军挥毫楷书了“桥倒自修”四个大字刻于桥旁石上。后人为纪念邓将军的这一举动,遂取名“老邓桥”,流传至今。相传,邓子龙将军题刻“桥倒自修”的含义是:邓子龙将他平时积蓄的白银放入陶罐中埋在桥附近。年深月久,石桥坍塌,就有可能挖出白银重修。


4、邓子龙在保山“挑山经”的传说。传说邓子龙原来年轻时的师父是个风水先生,邓子龙到滇西戍守边疆后,发现滇西这个地方地灵人杰,用风水学的话说就是地脉比较旺,有可能会出皇帝。邓子龙是一个忠君之士,为了保住明朝皇帝的宝座,他就组织了“挑山经”的部队,专门挖断滇西的地脉,防止地脉长成“龙”,使反叛的少数民族土酋成不了气候。于是滇西的横断山的主脉、支脉屡遭邓子龙的挖掘,只要是山脉长成龙形的、仙鹅抱蛋形状的,他都要挖出点异物来才罢休,直至要把一座山一挖两段。因此滇西大地上留下了很多“断脉处”、“截脉处”、“杀脉处”、“挑山经处”等因截龙断脉而形成的地名。上个世纪末,有的地方因为不出人才,还举行过“接脉”的祭祀仪式,用一根无结而又很长的金红丝线,以刚刚开叫的公鸡冠血给金红丝线点冠,然后将金红丝线顺山深埋于被邓子龙挑断地脉的地方,喻意是把被挖断的山脉接起来。


5、邓子龙瞎了一只眼的传说。传说邓子龙有一次见到保山城东门外,有一个平地上凸出来的大土包,并且在不断的膨胀着。他怕这个土包是一个“旺地脉”,这个就亲自去挖。挖开之后,里面包着一水塘,有着六条鲤鱼,其中一条已经长大。邓子龙见了就把鲤鱼捞起来,放到没有水的地上,五条小的鲤鱼很快干死,只有大的一条还断在挣扎。在大的这一条鲤鱼很快奄奄一息时,邓子龙终于生出了怜悯之心,又将它放回水中。回到戍所和家中老母讲起此事,老母亲告诉他,那是邓子龙的祖坟。原来洪武年间,邓子龙的祖父就到保山戍守边疆,后来死了就安葬在保山。邓子龙听说自己挖了自己家的祖坟,就羞愧难当,一巴掌拍瞎了自己的一只眼睛。


6、邓子龙成为清朝保护神的传说。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欲起兵攻明时,经常亲自到辽东一带侦察情况,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被一支开往朝鲜的过路明军抓获,并交给了开赴抗倭前线的总兵邓子龙。邓子龙因为欣赏努尔哈赤过人的胆识,便放走了他。清朝开国后,为了报恩,努尔哈赤为在朝鲜阵亡的邓子龙立了庙,并把邓子龙的神位放入了清室最重要的圣殿“堂子”中祭祀,随着堂子迁往北京,邓子龙的神像一直在尚锡神亭中安放,直到清末,所以堂子又称“邓将军庙”。据保山史志记载,清朝时期的老保山城的南门上面,还有邓子龙的塑像。要知道,像邓子龙一样的其他明朝将领是不能够随便塑上城楼的,否则是犯清朝统治阶级的忌讳的。正因为朝廷的认可,邓子龙才有可能树立在保山城头。


7、长篇故事收集创作。在全国文坛范围内,写邓子龙的专著很多,代表性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聂冷的长篇小说《攘缅抗倭英雄血——邓子龙传》和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毛静的传记文学《邓子龙传》。保山本土的作家作者,也已经几次写出了关于邓子龙的长篇专著,一是长期在施甸工作后退休回隆阳的老作者禾丽采(本名李杉)写成《邓子龙传奇》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印刷发行;二是姚关镇退休干部乐琪广泛收集和整理邓子龙在姚关的事迹后写出20万字的长篇小说《关山魂》出版发行;三是腾冲作者董兴芸写的长篇历史传奇小说《踢象英雄传》出版发行,并在网络连载供免费阅读。这三部由保山本土作者创作的小说,从一定程度上广泛收集整理了邓子龙戍边留下的口碑传说,在隆阳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可以查阅这几本专著。

总之,邓子龙作为一名民族英雄人物,在他曾经戍守过的保山,他已经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和他有关的历史文物和口碑传说都已经成了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开发利用好这笔文化资源,打出一张潜力巨大的文化牌。



编辑:李蓝儿

责任编辑:李惠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