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8-07-21

 

人生问题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当然会考虑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青年时期,壮年时期,老年时期,当一个个目标都达到后,我们还应该做什么?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的总结,他十五岁才开始有志于学习,显然比现代人要晚几年,现代小学生里,很多同学十一、二岁就有志于学习了。孔子三十而立,立什么?当然不是成家立业的“立”,而是树立起自己的观念、信念。这也晚了一些,18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人,就已经树立起自己的观念、信念了。倒是四十而不惑,现代人很少有做到的,不惑什么呢?对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现象和思想不再疑惑。也就是说,坚定了前进的目标,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努力地奋斗下去。看看身边的人,七八十岁了,还是疑惑得很。如今五十岁的人,也很少有知天命的,天命是什么?天命就是天的发展趋势,天道也就是人道。人道是要服从天道的,一年有四季,有365天,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公转,这都是天道。作为地球人,非服从这个天道的规律不可,除非你跳出地球。知道了天的发展趋势,从而才可以知道人的发展趋势;知道了人的发展趋势,才可以“为政”,也就是才能真正懂得统治人民的规律和决窍。六十而耳顺的更少,我们一般人在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听到不同意见,那是忍不住的,总要反驳两句,以显示自己的勇气和正确。更有甚者,是根本容不下反面意见。我“慢”很严重。尤其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孔子的“耳顺”,则描述了一个人能够容忍所有不同的意见,这很难得。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彻底洞察、理解了人生,知道了为什么这个人要说这样的话,那个人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既然知道了、了解了、洞察了,也就能什么都能听进去了。能听进去,并不代表要服从,自己自有主张也就是了。现代人到了六十岁,还是很暴躁,一点反面意见都听不得,更别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这看来似乎很矛盾,能随心所欲地,那还管什么规矩?肯定要“逾矩”,超越、超过规矩。其实,孔子的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遵循天道、人道的规律下,不逾越天道、人道的规律的“从心所欲”。这就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孔子的这一段叙述,其实就是描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一个很好的道德修养,一个很好的心态。只有拥有了这样好的心态,才可以去“为政”。

小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全靠父母亲、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在八、九岁、十岁时立志于学习,学习认识社会,认识大自然,而不是去学技能知识。因此,十五岁前,有父母亲精心照顾,还有无私奉献,我们的任务就是潜心学习。十五岁后,当对社会有所了解后,就能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踏入社会,开始我们的人生道路。此时正值青春期,由于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于是就能在比较复杂的社会中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从而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的青春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盲人骑瞎马,胡冲乱撞。

从十五到三十岁,有十五年的时间,这期间就是辨疑解惑,积累经验的时间。这期间,也是青春期时段,正是年富力强,不知疲倦的时期,这时可以学习技能,充分享受青春。成家立业,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这期间由于已经树立起自己的观念、信念,所以,我们的人生道路就很少有遭遇坎坷曲折艰难。如果这期间我们没有树立起自己的观念、信念,那么我们的人生道路就必然是坎坷曲折艰难的。

三十岁后,由于有青春期积累的人生经验和生产生活技能,我们基本上可以不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能够抓得到事物变化发生的根源,从而能着手解决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件,轻轻松松就能掌控事件的发生和改变。也就是说,坚定了前进的目标,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努力地奋斗下去。

三十五而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呢?天命是什么?天命就是天的发展趋势,天道也就是人道。人道是要服从天道的,一年有四季,有365天,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公转,这都是天道。作为地球人,非服从这个天道的规律不可,除非你跳出地球。知道了天的发展趋势,从而才可以知道人的发展趋势;知道了人的发展趋势,才可以“为政”,也就是才能真正懂得统治和管理和服务人民的规律和决窍。这就是孔子的体会。所谓的天命,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汉以后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王夫之说:“势者事之所因,事者势之所就,故离事无理,离理无势。势之难易,理之顺逆为之也。理顺斯势顺也,理逆斯势逆矣。”势理合一,形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必然趋势,王夫之归结于自然的“天”。他说:“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曰天。”也就是说,到了三十五岁,我们应该知道天地、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知道其发展变化的所以然,因此我们就能乘着一定的时势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此时不知道时势的必然发展趋势,逆时逆势而动,那么我们就会频频失败。一步错,步步错,一旦走上岔道,就再也返回不到原点了。

到了四十岁时期,称之为耳顺时期,我们一般人在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听到不同意见,那是忍不住的,总要反驳两句,以显示自己的正确和勇气。更有甚者,是根本容不下反面意见。我“慢”很严重。尤其是知识较高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孔子的“耳顺”,则描述了一个人能够容忍所有不同的意见,这很难得。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彻底洞察、理解了人生,知道了为什么这个人要说这样的话,那个人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既然知道了、了解了、洞察了,也就能什么都能听进去了。能听进去,并不代表要服从,自己自有主张也就是了。既然知道了他为什么会这样说、那样说,我们也就能找到相应的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而不是听到反面意见就大发雷霆,或者不理解对方的用意。

到了六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比孔子的说法要提前十年,因为这时退休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看来似乎很矛盾,能随心所欲地,那还管什么规矩?肯定要“逾矩”,超越、超过规矩。其实,孔子的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遵循天道、人道的规律下,不逾越天道、人道的规律的“从心所欲”。这就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孔子的这一段叙述,其实就是描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一个很好的素质修养,一个很好的心态。只有拥有了这样好的心态,才可以去享受晚年。

以上只是大概的几个人生阶段,如果我们都能十岁有志于学,十五而立,三十而不惑,三十五而知天命,四十而耳顺,六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我们的人生道路就是完美的人生道路。

几万年来,我们人类的人生经验都是靠自己的经历摸索总结而得来的,再不然,就是通过故事、戏剧、小说、电影、电视剧而得到,在听、看这些的时候,我们突然会从中悟到一点人生经验,从而如获至宝。但是,这些人生经验却是零乱的,不成体系、系统的,而且有些人生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仍有差距,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虽然拥有这些人生经验,我们依然会犯错误,会导致人生道路的转向。人类几十万年积累的经验至今对于我们都有用,但这些经验散见在各种故事、戏剧、小说、电影、电视剧中,没有人能把它们归结集中,即使能够归结集中,别人的人生经验对我就一定有用吗?所以,关键并不是人生经验的获得,而是我们观念、信念的树立,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尊重与服从。

我们的观念、信念树立后,人生道路就自然而然地展开,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知识,我们就能识别、辨别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从而就能找到表象背后的根源,从而就能解决各种问题。

当你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各样的评价、意见、舆论、准则等感到无所适从、左右为难时,当你在社会生活中追逐着无穷无尽的身外目标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时,当你信奉着经典教诲中的真理去为人行事,却发现原来人心叵测、险恶狡诈,让你吃尽了苦头时,当你模仿着一种成功的先例去努力奋斗,结果发现原先成功的方式导致了失败,而原先失败的方式又变成了成功时,你是否想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吗?或者说在这样神秘莫测、变幻不定的社会人生中,人怎样才能寻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呢?

人们总以为结果有价值,追求才有意义,要是结果没有意义,追求还有什么动力呢?然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要死的,却都十分有意义地活着、追求着、希望着、奋斗着。这种意义是什么?价值又是什么?显然不在于人生的结果,而在于生活本身,在于追求本身。所以,既然我们活着,就要让生活快乐一些,我们既然不能随心所欲地活着,那么就需要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方式,使我们的生活顺利一点,痛苦少一点,我们也就能得到快乐了。

201253

20148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