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挖掘“杏花村”文化资源,打造“中华名酒第一村”品牌

 李磊明 2018-07-21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这首诗,让杏花村作为酒的故乡名满天下,享誉古今。但杏花村名酒品牌优势的发挥,与贵州的仁怀,四川的宜宾、泸州等地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充分挖掘杏花村文化资源,打造杏花村白酒国际化品牌,我们提出了建设“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一、历史和现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掘

    杏花村,可以说是酒的产地的代名词,素有“中华名酒第一村”之称。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杏花村就已经开始酿酒。1500年前,杏花村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在唐代,杏花村酿酒作坊达到72家,曾有“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的诗文。明清鼎盛时期,杏花村酿酒作坊达到220家,当时,作为晋商的重要分支,包括杏花村在内的汾州商人称雄酒行,把杏花村酒及杏花村酿酒技术推向全国,于是人们把来自杏花村的酒称作汾酒,汾酒成为中国白酒的代表。走向全国的山西商人又根据各地条件,仿照汾酒制法,酿造出了各地的名酒,杏花村由此成为天下闻名的白酒祖庭。据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国的贵州》记载,茅台酒就是“清朝山西人经商于茅台镇,依汾酒制法而兴。”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跻身世界名酒之列。1948年6月1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地方国营酿酒企业宣告成立。1988年至1993年,汾酒集团连续六年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2006年,汾酒酿酒技艺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杏花村汾酒集团和其他12家白酒企业,年产白酒8万余吨,形成了高、中、低档产品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产业结构和销售格局。
    杏花村也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境内有太符观和杏花村汾酒作坊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汾阳王庙遗址、灵岩寺遗址、葫芦峪遗址、新石器遗址、九十九盘水打磨遗址、狄青墓等一大批省、市级文物古迹。中国第一座酒史博物馆——汾酒酒史博物馆现存有商朝以来的1300多件酒器、酒具和古文物。还有李白、杜甫、杜牧、宋之问、傅山、顾炎武、郭沫若、巴金、吴晗等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为杏花村留下的饱蘸激情的歌赋诗文3000余篇、书法墨宝2000余件。杏花村的碑文、传说,民间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广为流传。
    杏花村距省城太原只有90公里,距太原武宿机场90公里,属太原经济圈规划范围。太军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太中银铁路汾阳站设于此地。杏花村东接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南连王家大院、介休绵山,北临玄中寺、庞泉沟。随着杏花村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的形成,可以将杏花村酒文化旅游纳入晋中、太原旅游循环圈,与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根祖文化旅游形成互动,进一步丰富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内涵。
    杏花村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区域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杏花村里无杏花,汾酒在全国名酒中的地位和产业规模,杏花村酒文化旅游的规模和效益,与杏花村和汾酒厚重的历史蕴涵很不相称,做大做强山西酒文化,需要对杏花村进行大规模的立体式开发。

二、挑战与机遇——经济转型要唱文化大戏

    张宝顺书记在我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发展思路,为我省经济的转型、跨越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最重要的跨越,就是从自然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的跨越。孟学农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文化资源是绿色资源,文化资源是越挖越多的资源,文化资源是越用越充分的资源。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开发好文化资源,像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的经济转型的号角,这是我市发展白酒文化旅游产业的历史性机遇。从以焦煤产业为主发展到以白酒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对我们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收获:我们将彻底摆脱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从全国白酒行业的发展,我们也感到,发展白酒文化产业时不我待。为了寻求挖掘杏花村文化资源的途径,我市派出考察组对四川贵州两省进行了考察,从中了解到:2006年,川酒“六朵金花”销售收入达256。53亿元,占全国白酒前十强的61%,一年一度的全国春季糖酒订货会均由成都市举办。酒业不仅成为四川省的支柱产业,而且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宜宾市为五粮液集团规划建设“十里酒城”,占地7。5平方公里,促使五粮液得到了超常规发展,2007年销售收入252亿元,实现利税53亿元。泸州市规划建设的酒业集中发展区,占地2500亩,将形成年产白酒4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国酒业大有向四川集聚的趋势。四川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白酒行业,没有故事也要编故事,有故事更要讲故事。我们的杏花村里有流不尽的美酒,有讲不完的故事,有看不完的文物古迹。杏花村是越挖越多的文化资源,依托汾酒和杏花村的酒文化品牌优势,在杏花村实现产业集群、产业积聚,实现我省白酒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是调整我省我市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未来和愿景——园区规划和发展目标

    为了搞好“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去年以来,我市先后聘请数十名经济学家和六个研究机构完成了《建立中华名酒第一村》的课题报告,完成了《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空间规划》。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白酒产业核心区10平方公里,以汾酒集团与村镇酿酒企业为主,不占用基本农田;无公害酿酒高粱种植区20平方公里;杏林、核桃林以及防护林带55平方公里。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支持汾酒集团加快发展、做强做大为核心,以园林绿化、生态环保、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依托汾酒、竹叶青的产品品牌和杏花村的文化品牌,上下互动、政企联动,共同建设酒业为主、休闲度假、会展物流协调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园。 
    我们计划,用5 年的时间,实现产值200亿元,税收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万个,带动20万农民致富,推动周边7个乡镇100个村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建成以后,将形成十里杏花红、万亩核桃繁、遍地绿树成荫、四季景色秀美、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的生态景观,呈现气势恢宏的现代酿酒企业与远古传统酿酒作坊、手工技艺、酒肆茶社、布店钱庄、明清街市相映成趣的区域风韵,成为山西酒文化旅游的又一景点,成为太原市休闲度假的后花园,成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典型案例。
    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生态旅游产业园区规划,作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互动发展、企业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模式,作为我省经济转型的示范工程,涉及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和各级企业,涉及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支撑、资金投入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我市和吕梁市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规划的实施,还需要省政府牵头解决领导体制、政策扶持等问题。
    我们非常欢迎和感谢各位领导莅临汾阳考察指导,希望各位领导就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提出宝贵意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