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前期是怎么打下的江山,这个马背上诞生的朝代崇尚武力,满清著名的权臣兼名将鳌拜,就是史学家口中经常被提及的人物。影视剧中,最常出现的情景就是少年天子康熙生擒鳌拜的这出戏了,可以说,这确实是有史实依据的。公元1669年5月,鳌拜中了康熙设下的埋伏被擒,这一次,这位年轻的皇帝终于下了狠手,不仅革除了这位老将的官职,还一举斩杀了他的党羽。 这鳌拜专权日久,处处压制康熙,而这小皇帝偏又是个又抱负的人,鳌拜功高震主,罪大恶极,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罪不容恕,但是,康熙却意外的没有这样处死他。其实,作为清朝的开国功臣,鳌拜也不是从一开始就专横跋扈,相反,他的忠心耿耿曾让皇太极称赞不已。清朝入关的几场战役,都是鳌拜冲锋在前,与明军和农民军战斗。之后,善骑射征战的鳌拜立下了大功,经过这些战役后,鳌拜也如愿以偿的获封“巴图鲁”,同年晋升三等爵。 得了权位的鳌拜,这时野心尚未显露。 鳌拜功成名就的一役,就是最后明、清两军的“松锦之战”。这场战役中,明军自知不敌,奋力反抗,竟然用上了火炮防守,这让善于骑射的清军一度陷入胶着状态。战局僵持不前,作为前锋的鳌拜却胆识过人,他率部亲自冲入敌营,猛攻明军的炮火阵地,将这些火炮一并毁坏,明军见状,顿时军心散乱。鳌拜智谋过人,一鼓作气乱了明军的阵脚,后来的五场对战,均大胜而还。 之后,明军大败,残部带着剩余的兵力慌乱逃跑,却被鳌拜疾驰猛攻,日夜追赶,终于,在塔山附近截住了明军主力,这下,明军全军覆没。明朝败势已成定局,灭亡已是迟早的事,经此一役,鳌拜的地位一路飙升,被封为护军统领。 清军入关后,农民起义不断,鳌拜作为三军将领,自然少不了与农民军的战斗。 顺治三年,鳌拜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役,此时,身经百战的他已经是个历经风霜的老将了。彼时已是先锋的鳌拜,奉旨与肃亲王豪格一同进攻张献忠的农民军,散乱的农民军怎么比得上鳌拜亲部的训练有素,胜负已成必然,并且,首领张献忠也被一同歼灭。四川全境的平定,意味着清军的铁骑已经踏过了中原大半疆土。身经百战的鳌拜为大清流血无数,身上伤痕累累,都是战争留下的痕迹。 几次为清朝出生入死的鳌拜忠勇有嘉,最终,他成为了皇帝身边的亲信,被皇太极重用。 顺治即位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此时,摄政王多尔衮权势滔天,朝野上下无不认为多尔衮有谋反之心,权利愈大,野心也就愈大。鳌拜为了防止多尔衮谋反,坚决拥护顺治帝。若非孝庄太后极力维护,鳌拜早就死于这场皇家内争。感念鳌拜护主有功,顺治极敬重鳌拜,视他为心腹。也正因为如此,鳌拜才成为顺治临终托孤的对象。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去世。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是,事实也证明这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 权利移交到这个老将的手中,鳌拜的野心也渐渐显露。康熙帝虽年幼,却不满于鳌拜的武夫作为,他认为:“鳌拜过于粗野,行事专断,又仗着自己是三朝元老,更加气势夺人,日益骄横。”鳌拜毕竟年纪大了,很多政见和康熙不和,康熙帝也不是个软弱的主,年仅14岁的康熙城府极深,又随着年纪渐长,见鳌拜迟迟不肯放权,心里早已不满。 碍于情面康熙不好发作,于是,他便有了一出少年天子擒鳌拜的戏来。 康熙亲自挑选权贵亲信在宫中陪侍,实际上是让这些武夫以布库为由,伺机擒拿鳌拜。鳌拜虽然臂力过人,但是,毕竟年老体衰,怎么是这些青年人的对手,终于,被小皇帝摆了一道。公元1669年5月权臣鳌拜被擒,其党羽也未能幸免。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 ... 对于这样又谋逆之心的人,康熙本想一杀了之,但是,鳌拜的一个举动却让这个小皇帝改变了主意。鳌拜面对审查不做解释,他只是脱去了自己的上衣,那一背的伤痕触目惊心。康熙帝看在眼里,想起了鳌拜曾经为这个国家出生入死,虽然,最后误入歧途,但是,至少他对自己的父亲祖父是忠心耿耿的。 功过相抵,康熙最终还是于心不忍,饶了鳌拜的死罪。鳌拜最终只是被判终生禁锢,但是,那些曾经追随他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不是被下令处死就是流放边境。之后,大伤元气的鳌拜知道自己是没有翻身的余地了,年老体弱的他最终没能挺过三个月就去世了。 鳌拜一生功过都交由后人评定,史学家始终认为他的功劳要更大一点,这不,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就感念鳌拜的功劳,在其在位的时候就恢复了鳌拜身前的的名誉和爵位,爵位世袭。并且,鳌拜的儿子也是虎父无犬子,这位忠勇悍将,终于完成了其父马革裹尸的夙愿,战死沙场,千古留名。 参考资料: 『《十叶野闻》、《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六》』 |
|
来自: 快乐老年435 >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