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唯静,能致凉;唯书,能致静

 格物方可致知 2018-07-21

※摄影:孔子文化·小帆

这两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伏天。

晴日里走在大街上,感觉像是置身于火炉中,从头到脚都快燃起来了;雨后的大街更是走不得,感觉像是被放进了蒸笼里,身体的水分正在变成一滴滴汗珠,不停地往外渗。

因此,有人说:“晴天里我是铁板上的烤肉,雨天里我是蒸笼里的包子。”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这个时候正值三伏天,这天热的像刚沸的白开水一样,这应该是对三伏天最形象的素描了。

一、唯静,能致凉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这个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恰逢伏天,天热得像白开水一样。我上朝回来,脱下官服,一个人坐在我的竹窗下。竹窗的窗纱是用轻纱做的,窗下是一张六尺宽的小床。没有客人来访时,我就躺在竹窗上,翻着手里的书,清凉的风从窗纱吹进来,一整夜都是凉爽的,根本感觉不到炎热。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小诗——《竹窗》。

图片丨@空谷寻芳摄

诗人下班之后,没有出去和哥们儿撸串,也没有去唱K。而是一个人静享这暑热中的凉爽,“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清雍正帝追录康熙帝的训话并编辑成《庭训格言》,内有一则训文曰:“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盛暑天气,那些不打开窗户,不乘凉的人,都是因为自小就习惯了,也是由于内心安静,所以身体也就不觉得热了。

看来,真正能抵挡这炎炎夏日的不是那各色各样的冷饮,而是你自己心中要有一口冰窖,而这冰窖中的冰水就是一个字——静。

心静自然凉。

静,又出自何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唯书,能致静

曾国藩有言:“每日临一百字,将浮躁处大加收敛。心以收敛而细,气以收敛而静。”每天临摹一百个字,将急躁、不沉稳的心情减弱。内心因为减轻了浮躁之心而变得细腻,情绪也因为学会内敛而变得安祥。

练习书法是让内心宁静的最好方法,它能除去内心的浮躁。

初步仕途的曾国藩是个典型的急性子,他觉得在翰林院编辑书籍无聊乏味,好似遁入空门,了无乐趣。他常常揣着一团怒火上班,见着同事烧一把,见着值班的小太监小宫女烧一把。结果同事们,下属们都离他远远的,甚至连来京城投奔他的亲弟弟也负气回家。

曾国藩很是苦恼,因为这团火最终烧坏的是他自己。

当曾国藩意识到浮躁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后,他便决心要除去它。

起先他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警戒自己,他每天都会翻阅自己以前写的日记,然后在一点点戒除那些坏习惯,并直接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时刻警戒自己。

曾国藩

为了能更好的修身养性,曾国藩开始炼字。因为练字可以使人平心静气,自然就可以抑制一个人的情绪,一个人能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气怒血冲,自然也就不会身体发热了。

素有中国艺坛“江北一怪”的当代画家武微波先生的行书作品——《心静自然》,画风飘逸凝动,于自然中寻取章法,融中国图腾于笔墨之中,赏来令人顿有微云舒卷,清风飘拂之感。

能做出这样的作品的人,想必定是一个心中有清溪的宁静之人。因为,习书是一个对人有着严格要求的高质量劳动。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准备练习书法时,应当毋视杂物,毋听杂音,要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平心静气,才能写出绝妙的作品。如若心不宁,神不聚,那么书写的字就会歪斜,内心与情绪不协调,写出来的字就好似无骨之躯体,不能自己站立起来。

“静中真味,煞能领取,心微浮则气浮矣。”宁静之中,才有人生本原的意味,并极可从中获得,若心中稍有浮躁,那么精神状态也会受到浮躁的影响。

若内心能存一分静,即使是身居闹市,也听不到车马喧嚣;若内心能存一分静,即使是正值酷暑,也会感到些许凉意。

因为,凉自静生;而静,自书来。

作者:明眸,京博国学外聘作者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转载请注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