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皇峰)
7月15日下午,一纸盖章的《阿修罗》撤档通知在业内各新媒体平台、各大影视微信群中铺天盖地的传开了。一部号称投资7.5亿人民币,耗时6年的国产奇幻巨制,在竞争激烈的档期环境中,上映3天不足5000万,首日排映15%,次日锐减至9%,口碑在豆瓣仅3.0分,有人甚至评价本片就是国产电影史上的一起惨案。 整个事件也在短期引起了业内的热烈讨论,其中不乏有人怀疑本片在洗钱,亦有人怀疑本片就是一起金融诈骗。事件平静下来后,抛开这些怀疑论的观点,就当它是正常工业生产流程生产的电影产品,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又是一部号称要改变国产电影工业化进程的项目,会落到这般田地? 在大家的热议中,本人也对本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赶在撤档次日在仅剩的遗留场次里抽时间看了这部电影,然后又看了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三集的“《阿修罗》诞生记”纪录片(7月18日该纪录片在央视网站已下线)。在对《阿修罗》做了一系列的了解后,也想浅谈一下对本片的看法了。 原创魔幻题材本身就是一场冒险 本片最初灵感来自于杨真鉴,从各种资料来看,他就是本片最核心操盘手,也是本片的出品人和制片人。 《画皮》系列第一部杨真鉴是艺术总监和营销总监,当时《画皮》的“东方新魔幻”的营销概念就是出自杨真鉴,而在《画皮2》他的身份是制作人和艺术指导。 也正是《画皮》系列的成功,使得此人在影坛的站稳脚跟,而同时伴随的是野心的膨胀,于是才有了要和当时《画皮》系列的出品方之一的宁夏电影集团一起打造一个规模空前,试图引领国产电影工业化步伐的电影,这才有了《阿修罗》的最初概念。 在这里概念是不用去质疑的,但要质疑的是,一个完全架空世界观,原创一个完全没有群众基础的故事,又设定脱离了中国文化背景,这样一个必定耗费巨资的电影项目,从一开始就冒着巨大风险的项目,那为什么真的就开始做了呢? 多数成功的魔幻题材的电影,好莱坞有《魔戒》、《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这些魔幻影片都是由超级IP改编而来,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故事已经是受到大家认可的,即使如《画皮》系列,本身的故事内核也是经过历史的考验的,世界观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 对比来讲,《阿修罗》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可靠的故事基因,这也从侧面暴露国产大片项目风险控制意识的薄弱,风险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号称要引领国产电影工业化步伐的人,难道就没想过风险控制也属于工业化体系吗?
股权结构是否合理 除了出品方宁夏电影集团、真鉴影业,《阿修罗》的联合出品方有20家之多,逐一翻开这二十家联和出品方以往作品,除了大地、东阳小宇宙(阿里淘影业全资子公司,属于阿里影业关联公司),微影时代三家算是专业的业内电影公司之外,其余的出品方作品名单里几乎都只有《阿修罗》一部影片,我们在一个如此规模的大项目身上看不到一个老牌的电影制作公司。 华谊、万达、博纳、光线等等国内影视巨头,这些都没去找过,还是找过了人家没投?是你不带着大公司玩,还是大公司不和你玩?不管哪种可能,不觉得都有点问题吗?随便点开几个国产大片的出品方名单对比一下,哪个不是强强联合,风险共担,且能带来资源优势互补的? 而《阿修罗》引入的均是些不懂电影市场的资本,来的都是想玩票的资本家(也有说法是三十六计文化才是背后最大的资方,有兴趣的可自己去求证),收下这些人的钱,当然能花的更痛快,但是痛快就意味着事情真的能做好吗?
主创团队搭建 在这里终于要提到本片的导演了,导演张鹏,之前一直活跃在好莱坞做动作指导。时光网翻开他的导演作品,《阿修罗》前仅参与指导《城市游戏》,时光网评分3.2分。 在纪录片“《阿修罗》诞生记”里,杨真鉴这么讲:我需要的是工程师级别的大导演。显然,杨真鉴自认为张鹏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的电影本身确实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但是,杨真鉴先生却忽略了一件事,电影不仅仅是个工业产品,它还是一件艺术品,就成片来看,张鹏导演在用画面讲故事这件事情上做的并不怎么样,甚至说对故事本身,对于角色本身并不够重视,作为一个动作指导他所谓的艺术就是打的好看。 对于张鹏来讲这倒也不是什么事,毕竟杨真鉴在找到他的时候,也是没有剧本,没有人物,只有《阿修罗》的概念。 纪录片里关于剧本的事,只有一句提到,杨真鉴找了好莱坞编剧,设计了大结构,拿回国内自己找人再填故事、填人物。所以编剧署名杨真鉴还真没什么不合适的,故事本身还是出自他的设想。 电影是个视听语言的艺术,但本片的两位核心主创,一个制片人一个导演,两位对于电影艺术的理解空前一致,都只在乎“视听”不在乎“语言”。 主要演员选择了流量小生吴磊,知名演员张家辉、刘嘉玲、以及当时还在上大二的张艺上,这些人的演技,在本片中说不上好,我们宽容一点的话其实没什么好吐槽的,毕竟本片人物之间的情感没什么火花,情绪张力不够确实也很难为演员。 但是,全片有其他群演混合了一些白人黑人,这个就完全是在挑战观众的接受能力了。按照杨真鉴的说法,只能解释为这是给全世界看的片子,就得有全世界人民的肤色。我们想要给全世界看我们的影片,就不管影片何种设定,随便加几个外国人就行了吗?有这么简单?
此外,本片的美术、摄影、服装、音乐清一色的请的都是好莱坞团队,影片字幕名单里也是众多英文字母,让人眼花缭乱。 纪录片里来看,确实能看到这些人花了心思,也是有实力的,虽然也有公众号文章质疑美术总监Oscar Chichoni,说他好莱坞不入流的阿根廷设计师,但质疑证据不够啊,阿根廷人为什么就不能是好莱坞排名靠前的设计师了?人家是真真切切拿过奥斯卡奖的这怎么说? 我倒是不质疑这些老外的实力,我质疑的是这些值不值,他们帮你们完成了肚子里都是黄金的“黄金兽”(阿修罗界的一种珍贵动物),他们也设计了长出来的衣服摘下来就能穿。 虽然全片我也看到了诸如《阿凡达》《指环王》甚至《星球大战》的影子,但在这里不能说杨真鉴团队的是完全没有想象力的。从世界观的设定,电影诸多的布景,到动植物的设计中,能看出他们真的是想出来了一些东西,而这些想象力放在电影中,却总觉得是一种对自己艺术能力的炫耀,和故事结合起来显得那么脆弱甚至唐突,并没有《阿凡达》里潘多拉世界的奇花异兽设计的那么浑然天成。 为什么人家设计的东西假的很真,而我们的东西就假的很假呢?一肚子黄金的动物,这想象力就真的那么美妙吗?
(截完这张图,后面再看的时候该纪录片下线了)
混乱的故事 作为一个看过片的人,现在聊聊影片的故事,豆瓣3.0分的成绩那还真不是浪的虚名。
本片极其宏大的世界观设定,主创们想了好几年,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好几年,然而影片却几乎想在20分钟内让观众全盘接受这一切设定,甚至企图用一首插曲就介绍明白“六界”。 “六界”是哪六界,“六界”世界的运行法则是什么,阿修罗王为什么有三个头,主角为什么身上有天珠,天珠又是干嘛用的,抱歉,看完全片的我也不知道这些问题怎么回答。世界观的设计和一肚子黄金的动物一样没有可信度,这样的世界观观众接受起来都有难度,谈何沉浸其中。 同样原创的《加勒比海盗》,世界观的设定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入了一些轻魔幻成型的,并没有过多太浮夸的设定。相比而言,《阿修罗》在世界观的设定上,一点克制都没有得去发挥想象力,全然不顾观众的会不会接受。
在人物设计上,主角性格不够饱满,虽然正义勇敢,但缺乏强力动机,缺点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优点是会放羊。主角在故事前半段几乎都是被别人牵着鼻走,缺少对剧情的推动,没有一点主动性,整个故事下来,主角在心智上也没有任何成长和变化,只不过是迷失后回归内心了而已。 反派的设计也没有一点的震慑力,反而和主角称兄道弟,对主角一丝威胁都没有。看看《指环王》三部曲,《哈利波特》系列,真正的反派整个系列才出来几次,对主角的威胁和对观众的震慑力却很足。 反派阿修罗王的核心目标就是“打天”,他为了欲望要打破天界的善恶轮回,这样做对反派的好处在哪里,这个事怎么就对反派这么重要了呢?反派作为阿修罗王已经是要什么有什么了,还要啥自行车呢? 还有女主角华蕊,形象设计被吐槽抄袭《权利的游戏》龙妈,没个身世背景就成为了反抗军的首领,和主角的爱情戏又显得和过家家一样,师傅临死前让她找到身上有天珠印记的人你全当耳边风了,因为压根从来没找过,只是在准备杀主角的时候才发现:哎,大礼包送上门来了。 另外一个费钱的CG角色“图卡”, 形象故意设计的很丑,纪录片里讲到光“图卡”用来拍摄的道具布偶就花费上百万美金定制,这还不算形象设计、特效和真人穿上扮演的费用。 好莱坞设计了诸多虚拟形象,小黄人、BB-8、大白等等,可爱又有趣,衍生品卖了个盆满钵满,而本片设计的“图卡”到底是图什么呢? 除了世界观设定和人物塑造的不足,本片的剧情也是迷之散乱,就不按照正常电影剧作规律讲故事。我把能记起的剧情讲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开篇就是大BOSS打一个白发老头为首的反抗军,却不交代为什么打。之后的铺垫阶段便是交代主角的成长了,一个小放羊娃长成大放羊娃,也交代了主角的目标是要成为王一样的男人,一般的剧作规律里,主角的目标确定后应该对主角施加一些障碍,而在本片中主角的目标轻而易举就实现了,因为他就是阿修罗王的三头之一,主角被反派手下接走他就马上成为了王。白天放羊,晚上成王,梦想实现的真是快呢。 回王宫的路上也终于碰见自己的梦中情人,反叛军的首领华蕊,为什么会梦见她,剧情也没交代。 本来爱情戏应该出现在第二幕的游戏阶段,而本片游戏阶段里都是主角在阿修罗世界参观,感受皇家宫廷生活。故事进展到中点,主角看清了阿修罗王邪恶的真面目,这时主角终于才有个主角的样子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跑掉。 毕竟还是王,想跑还是很容易的,手下还都算听话,为了跑掉顺便还让手下宰了一只黄金兽,证实了一下这动物肚子里真的是黄金。跑掉来到反叛军基地的主角融入反叛军后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真善美,和阿修罗王彻底决裂。 阿修罗王一怒,开着他会飞的王宫,三两下就用树杈子摧毁了反抗军的基地,原来阿修罗王是可以秒杀反抗军的,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让着你们反抗军呢。 主角眼看反抗军要全军覆灭了,对自己不错的哥哥姐姐们马上要挂了,主角终于做出了英雄的举动,为了救下反抗军答应和阿修罗王合体打天。 故事进展到这里也终于引来了故事高潮的整段垮掉,合体后,阿修罗王的三头集齐开启了洞察之眼,带着赶来的华蕊上了天,天上跟歌舞厅一样,360度被一团团炫光包围,来点音乐来瓶酒,我都想在影院蹦起来了。 终于我们也知道了反派说的打天,原来就是打一团团的炫光,不知道这团炫光怎么得罪了反派,也不知道砍了这团炫光会怎么样。伴随着三头阿修罗王歇斯底里的喊叫声,上天的人全部死掉,男女主角经历了一个轮回又出生在人间。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回想完故事情节,真的什么都不想说了,只想说国产电影工业化的道路上,剧本创作体系什么时候也能重视起来?
宣发环节的作为 成片已然这样,宣发其实是不用背锅的,但这里想借着宣发来说说本片组织架构的一些问题。 先来看一眼《阿修罗》最初的概念海报和上映前的终极海报。 概念海报: 正式海报: 有什么区别吗?正式海报只是把概念海报的人脸换成真人而已? 海报是一个片子的卖点,好的海报是会讲故事的,观众看一眼就知道片子什么类型,会有一份期盼。 而这个主海报只有角度别扭的人头,连一个场面背景都没有,这在一般的宣传公司里只会当成人物海报的其中一张,请问这样一个主海报,能配上7.5亿人民币的电影吗,这提案到底是怎么通过的? 我都不太信这是电影宣传公司的提案(如果是,那得罪了,请接受我的嘲讽),在这里我猜测一种可能,三头设定是制作人自以为最核心、最得意的艺术设定,所以从概念海报到终极海报,都在极力的给观众传达这种设定,彰显着自己的艺术才华,而做海报的人,只是笑而不语,帮他完成他的要求。
另一方面,关于影片的档期,据说应该是一年前就定的,后面等《我不是药神》《邪不压正》等定档后,影片依旧硬着头皮上。 坦白讲作为业内人《阿修罗》上映前两周甚至更之前,大家聊起来的时候,对本片基本上已经都不看好了,自己当时的预估是过不了3亿的,会和《封神》一个下场,现在看这个预期还是过于理想了。 在《我不是药神》上映引爆市场后,《阿修罗》各方面数据均不如人意,不过《阿修罗》依旧无动于衷,稳若泰山,没有一点要撤退的迹象,直到上映的第三天,才紧急发布撤档通知。 在这里,我不理解的是片方对于本片的品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吗?这么大级别的一个片子,请不起第三方数据调研公司吗?在对影片品质、档期环境、影片热度有一定判断的时候,为什么不离开凶险的暑期档,转而选择观众对影片质量宽容度最高的春节档? 我不相信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白人,我推测只是没人愿意说真话罢了。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从头到尾,我能感受到的是制作人对自己的电影项目盲目自信,对自己的艺术才华又相当得意,偏执地追求着视觉效果,孤注一掷地打造着一个工业化程度极高的电影产品。 别人的话听不进去,也不想听,剧本不够好可能有人和他提过,但制作人是成功打造《画皮》的男人,你个小编剧算什么;拍摄上花钱如流水,节省就是对艺术的妥协;成片估计也有人质疑过,但制作人花了那么多钱,请的都是世界级团队,片子怎么可能烂,就算故事弱,视觉效果一定能震撼到观众啊。 映前有采访中制片人甚至觉得7.5亿人民币都不够,再多给2000万美金,他能把大家颠覆了。 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电影6年之久,自信满满,让他短期接受片子就是个大烂片,任凭谁估计都是难以接受的,但这又是不得不承担的,因为一部耗费巨资的影片几乎成为你一个人的片子了,又是出品人,又是制片人,又是监制,团队你是搭建的,概念是你提出的,故事是你写的,诸多身份,权力最大,甚至没有任何一股力量能和你做平衡,都是你说了算,唯一需要和别人商量的就是怎么把这钱花出去实现你们的艺术构想。 这样一个大项目,拥有着这样一个组织架构,基层工作人员都不愿意说真话了,这是一个电影工业化程度高的体现吗?电影工业化流程难道仅仅就是特效生产流程吗?
![]() 结语 说实话已经看了不少对《阿修罗》的批评与吐槽了,在这里其实还想为《阿修罗》说些好话,但是想了想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非要说点好话可能就是本片中方制作人员跟着好莱坞团队学了点好莱坞的东西,但它本质上其实就是国产大片的一个怪胎,一个反面教材,一起国产电影史上的惨案,对国产电影工业化起不到实质的积极影响。 在看了纪录片后,我深深觉得这帮人是怀揣梦想,怀揣抱负的,主创们在纪录片里展现出来的拼命努力的工作状态,以及自信,自豪的精神状态,那种精气神不像是演出来的,他们真的是想做个好点好东西出来,但可怕的事,他们也觉得自己能做出来好东西。 我自己也不了解杨真鉴先生的为人,但纵观整个电影的开发到上映的过程,不难推测他就是怀有巨大野心抱负,一意孤行,专横武断,盲目自大的人,虽然整个电影失败了,但对于一个敢挑战中国电影产业极限的人,我还是心存些许敬意的,如果是随便圈钱,他完全可以随便做个《画皮3》来骗骗观众。 但还是有句话想和一直试图改变国产电影工业化程度的电影人讲:6年前的电影市场规模已经不是现在的电影市场规模了,观众也已经不是6年前还对故事要求那么低的观众了。中国电影市场变化太快了,中国电影观众的成长也太快了。观众和市场对于好故事的需求远大于前几年对于视觉奇观的热衷了。 再过一年,中国将可能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了,电影人不用想法设法考虑把片子卖向全世界,花心思讲个本土文化的故事,才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才是对市场最大的敬畏。 这里不是说不去探索国产电影的工业化之路,而是说不要过分迷恋硬性的工业化手段,还要关注到工业化整个体系下的软实力,包括剧本的生产流程,组织架构的搭建,以及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等等,这些都是工业化体系之内的。 毕竟电影是最工业化的艺术品,也是最艺术化的工业品,无论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还是中国电影艺术水平的提升,中国电影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