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家军在抗倭时都用了哪些独门兵器?看得我虎躯一震

 邓超越梦想 2018-07-21

来源:刀剑档案(djdangan)


十四、十五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到高潮的明代。当时的明朝社会经济发达,尤其沿海地区由于多年没有战争,更是物产丰富,人民富足。


但是当时隔海相望的日本,却正处于南北分裂、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各方诸侯武士相互征战厮杀,战败的一方就流亡海上。


这些人对我国沿海富足的生活十分艳羡,于是就纠合部分破产农民和一些不法商人,到我国沿海走私兼抢劫,我国历史上称这些人为“倭寇”。


明代的火器发展已渐成熟,远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炮与床弩,但单兵使用的火器如鸟铳等,因装填费时,未至完全实用的程度,所以刀、矛、弓箭等传统兵器仍为步兵之基本装备,并因倭寇的侵扰而有重大的变革。


当时的军队在接战倭寇,时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伤极重,尔后发展出厚背砍刀相抗,虽不再易断,但一经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伤敌,况且器又沉重,远不如日本刀的灵动沉猛。



为长久之计,抗倭名将戚继光遂上书建议,向日本政府订制军刀一批,其形制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制法却是日本风格,这批为数数千的中日混血军刀在战场上有优异的表现,戚继光于是以此进行仿制与改良,称「戚家刀」。


戚家刀的刀形狭长,具有优美弯弧,护手与刃的相接处装有吞口,面长背短,可增加刀的强度,清代腰刀一度保留了这个特点。


刀身呈弧线,细窄,外形姿态很接近日本刀,刀身分成镐造和平造刀。镐造是指刀身侧面有一条隆起的线,平造是刀刃是没有这条镐线。



刀刃锻造在明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段时期的中国刀,不仅保持传统的中国锻造技法,同样也开始学习更加复杂的西亚、和日本锻造方法。这个时期的锻造是技术的大融合时代。


戚家刀和倭寇武士刀的最大区别是;刀茎的不同。长度、宽厚都有所不同。刀与柄的固定方式不同,日刀是靠目钉横穿目钉孔,戚家刀多是尾铆。


所谓戚家刀,狭义上是指戚继光军队里面所用的刀,广义上是指自戚继光以后明清(明中-清中)时期生产的这类类似戚继光改良后的刀姿的刀。


这类刀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倭刀的弧度样式,柄一般是直的或者前下弯,而不类似倭刀的后弯式,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的。


戚继光除了发明戚家刀,还发明了哪些鲜为人知的独门兵器?



1、独门兵器“狼筅”,在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狼筅是戚继光给戚家军配备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长有一丈五六尺。明朝的军队在与倭寇交战时,因惧怕倭寇的倭刀而张皇失措,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得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护持有者,冲阵时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杀伤力,可谓攻守兼备,被称为“刺倭利器”。



2、“鸳鸯阵”,把各种兵器组合在一起,扬长避短,在与倭寇作战时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创立“鸳鸯阵”,成为戚家军步兵的基本战术。“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


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这种变化多端的阵法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3、“钢犯自轮火”,一种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地雷,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引爆的地雷。


4、改进了当时的火枪和火炮。


5、改造了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明长城,就是他设计、监督完成的。使长城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充分发挥了长城作用。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真是民族英雄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