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写作

 冬天惠铃 2018-07-21

  文章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写文章,一直牢记这两点。当然,哀而不伤的时候多,乐而不淫的时候少。这和个人写作习惯有关系,和其他无关。

  写文章,最忌讳的两点,一是无病呻吟,二是哗众取宠。古往今来,凡文章大成者,大多文风朴实,辞藻平凡。有那文风华丽者,不过匆匆一瞥,迅速的淹没在众人之中。大浪淘沙,始见真金。沉淀之后,方得宝藏。

  文章形式,无非叙述,散文,诗歌,小说等等,再有其他,不再累述。关于叙述文章,叙事为主,人和景为辅。但是景物描写不可或缺,画龙点睛,全靠于此。散文讲究形散意不散,多有朗朗上口之语。然而散文之美,美在意境,不在辞藻,若一味堆积,有狗尾续貂之嫌疑。现代诗歌,更重感情表达,读来仿佛支离破碎,语言也许幼稚不堪,但诗歌迫于篇幅,向来如此。小说自明清以来,向来占据文坛的绝大半壁江山。对于小说,我限于能力,不敢妄谈,但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遍读小说千百本以后,我只说一句话:无故事,不小说;无人物刻画,不小说。

  写文章,心中有大意,写时只需信马由缰就好。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如此。无论叙述还是散文,多在此列。以前写作文,老师要求虎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开头要吸引人,多用排比比喻,结尾要引经据典,生动形象,中间部分,反而不影响大局。这是应试教育下不得已的苦衷,毕业之后写文章千万不可如此。理应从一而终,不卑不亢。

  古人说人物刻画,需入木三分,实在是表达透彻。我看过这么多书,确实有部分作者可以做到这一点,人物刻画,何止入木三分,简直入铁三分。然而大部分人并不能够做到此种境界。在此不得不提烽火的雪中悍刀行,若单论人物刻画和文采优劣,可排名第一,甩辰东土豆番茄等好大一截。

  大部分写文章,年龄大了,大多返璞归真。上学时学过朱自清的两篇文章,一个是《荷塘月色》,一是《背影》,毫无疑问,对于背影的评价较之荷塘月色,要高很多。这也间接证明,华丽辞藻的堆积,并不能够成就一篇文章。感情的积累和抒发,才是文章真正的灵魂。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文风刻意模仿鲁迅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后来改变了这个习惯,鲁迅先生的文章,随心所欲到登峰造极,然而受限于时代,只能以文为刀,自鸣不平。想我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加之实在年幼,经历和阅历都极少,刻意模仿鲁迅先生,即使文风可以模仿到位,也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所以,过去了最初的那个阶段,模仿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故事当以新奇不羁,文章当以中正平和为第一要素。

  文章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比如绘画或者雕塑等等,其实差别很大。归根结底,其他艺术形式是个技术活,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水准。而文章应该是个体力活,不用多么专业,讲究笔耕不辍。艺术家多是出身科班,文学家,却大多都是自学成才。

  写完这一篇,恐要封笔一段时间,耐心于等待孩子出生,做些诸如洗尿布冲奶粉等的体力活。读书和文章一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意见相左者大可不必相轻于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