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澜传》② | 为人父母,应该感恩自己的孩子

 Zaker736 2018-07-21


10天听完一部名人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经典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杨澜传》第二天 来自十点人物志 12:45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 安静 领读


领读 | 静澜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 《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昨天,我们读到了杨澜和吴征的爱情故事,在爱的呵护中,不断成长,也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更美的模样。接下来,杨澜老师对孩子、对生活又有哪些经验分享呢?接下来,我们将以第一人称视角开始今天的阅读。


1

给孩子以尊重


做父母的,无疑都爱自己的孩子。


可我不懂,为什么许多中国家长喜欢在公众场合训斥甚至是羞辱自己的孩子?当着老师说自己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假以爱的名义,寻求永恒,戴以爱的冠服,肆意妄为。如果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那么请先学习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要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直以为小女孩都喜欢粉粉嫩嫩的颜色,但当女儿在12岁生日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请你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粉色的衣服了,也不要那些亮晶晶的装饰,我长大了。” 


某种意义上,她就这样发表了“独立宣言”,彰显了小小自我的审美观。




作为所谓的名人,我的所谓的“知名度”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过烦恼。儿子上五年级之后,就明确表示不希望我去开家长会,不希望因为我而得到任何特别的关注,我觉得这是他的独立性,特别值得尊重。


当学校邀请我去演讲,我会先征得孩子的同意,决不说让他尴尬的话。而孩子在进入学校礼堂时,根本不朝我这边张望,好像我们很不熟的样子!孩子,你也不容易啊!


我跟子女的默契就是:进他们的房间先敲门,不经他们的允许不翻动他们的物品或查看他们的手机;带着他们一起参加家长会,事先和他们交流,只讨论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这样的尊重反而让孩子更自律,同时也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


现在孩子生活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世界,大部分功课也要在网上完成,要想成天坐在他们身边“监视”不太可能,但完全不允许他们玩电脑游戏也不合情理。我绞尽脑汁,决定跟孩子们“谈判”。



引导着孩子们分析玩游戏的利弊,再来讨论合理的边界在哪里,达成君子协定,拉勾为凭。


有时候,也会发现孩子们小小的“违规行为”,私下点拨一下。孩子都有自尊心,被妈妈稍微一说,不好意思了,即便有时要稍微耍耍赖,但基本都能“按章办事”。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并能遵守承诺,也是他们与别人相处的重要原则。


孩子渐渐长大,情窦初开的时候,是十分敏感脆弱的,但我们常常忘记,青春年少时代的我们是多么多愁善感。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不能对他们纯真的感情给予尊重和爱护,那孩子还能指望谁呢?


孩子们在上初三时,老师开始讲解性的知识和安全措施。回家后,我会听孩子们说自己的感受,并告诉他们,青春期的不安和羞怯都是正常的,身体的变化是健康的,爱是美好的。正因为这份美好,所以要尊重自己和他人,同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种平等的交谈,孩子们对我有了更多信任,有了心事,也愿意与我分享。


到了高中,我会把一些家长避而不谈的话题和孩子敞开谈,会鼓励儿子在舞会上邀请喜欢的女生,提醒儿子什么是女生心中的绅士风度;对于刚上高中的女儿,会和她聊她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如果有男生来表白,该如何回答……


就这样,两个孩子的青春期似乎都过得还算平稳,更好的结果是,我们母子、母女之间有了更紧密和更信任的关系。我似乎一直在为他们能更好地独立生活做准备,但不得不说,等到儿子18岁,就要离开我去国外读书时,才发现,一直没有准备好的是我自己。


2

离别


像很多妈妈一样,我也会写日记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从他出生起,记录他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瞬间:他出生时的模样,长第一颗牙,开口叫爸爸妈妈,蹒跚学步,自己编的第一个故事,第一次跟别人打架,第一演话剧,第一次约会……每一个瞬间,作为母亲,都有许多话可以讲。



回顾一篇篇成长日记,我不由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我错过的远比我记录的多。


儿子18岁生日前,我把这份成长日记当作礼物送给他。18年的日日夜夜,无数的瞬间值得珍藏,无数的点滴都是无价之宝。能够生育一个鲜活的生命,看着他一点点长大成人,这是为人父母的莫大荣耀。


的确,为人父母,我们给了孩子一个安全舒适的家,但我们奔于生活,又不得不一次次远离。


一次出差前,我充满歉意地对儿子讲:“宝贝,对不起,妈妈要三天后才能回来。”没想到孩子过来搂住我的脖子,安慰我说:“妈妈,你真可怜。等你回来,我一定陪你玩。”童真的话语温暖了我许久。


为人父母,何尝不应该感恩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以自己的存在提醒着我们生命的美好和爱的力量。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想到他们,就感到那么踏实,也变得更有力量,更有希望。


在成长日记的最后,我祝福儿子勇敢地去探索这个世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妈妈永远爱你,相信你。最后把一颗母亲的拳拳之心,寄托在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曾经在怀里咿呀学语的婴儿,现在已经长成了一米八的小伙子,作为母亲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为了让他有一天能够独立行走,今天的一切不正是我孜孜以求的吗?


但是,为什么我的心里会觉得如此失落?他不会不需要我了吧?


目送孩子远去,我心中虽然伤感,但毕竟充满希望和骄傲。


这多像龙应台《目送》里说的那样: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追逐更大的世界,这样的离别,父母不舍却也欣慰,但有一种别离却是永别,无论有多少时间做心理准备,也难以承受那致命的一击。


婆婆2009年因癌症去世。坚强的婆婆患病后,至始至终都要求医生和家人对她如实相告,她平静地说:“我能够面对,而且这样我也知道有多少时间去处理一些事情。”


婆婆对生命一直抱有希望,在她的花园里种了不少菜蔬。死亡的临近,让她对所有生命都充满了怜惜之情,照顾这些菜蔬也格外上心。


婆婆最后的一个要求是摘一个她种在后院的丝瓜,放在床头,看着它,她能感觉生命往复,生生不息……当分离最终来临,我们在她的房间里点上蜡烛,呼唤着:“妈妈,往有光的地方去。” 


我那年幼的女儿,第一次遇到“死亡”这件事,既伤心又恐惧,问我:“妈妈,人都会死吗?”


“是的,都会死。”


“那怎么可以不怕死?”


“怕是正常的,但如果好好地活过,就会怕得少一点。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杨澜老师在尊重和离别上与孩子的相处之道,为人父母,要学习的太多。接下来,杨澜老师关于孩子的成长又有哪些感悟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今日话题


宝贝,第一次做你的父母,要学习的太多。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似乎都有父母爱的味道。回首与父母相处的每个瞬间,哪一瞬间让你深深感受到父母的呵护与爱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