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 “无问西东” ——别样的青铜

 芝润斋 2018-07-22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


国博里面可凉快了,很适合放暑假带小朋友去看展喔!付费的展览人流会少很多,适合慢慢欣赏。。。不过如果看展时间长,记得穿上长衣长裤,别冻着了。


说到现在最火的 “小鲜肉”(据说就是那些是长相美丽,身材健硕,没有太多负面花边新闻的小男生。。。)


是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又或者是最近火(争论)到爆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中的 彭于晏 这款。。。



古希腊来的那位好像都不是咧。。。那到底是咋样的呢?


男青年青铜雕像

公元前5世纪

125.5CM×45.5CM×37CM

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


哦,原来是这样的!(明明有点像彭于晏这款嘛,你看啊。。。此处省略八百字。)


公元前5世纪,是雅典的黄金时代!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性是 “衡量一切的标准” ,将千姿万态活生生的人综合,从中寻找到一种理想的美,更将肉体与灵魂的和谐作为最高理想。 最完美的雕像源自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对称性,如手指和手指的对称,所有手指和手掌、手腕的对称,手与前臂的对称,前臂与上臂的对称——这是一切与一切的对称!


这个时期的古希腊雕塑家摆脱了埃及人的影响,抛弃了古风时期(公元前8~6世纪)那种正面性与生硬感的人物雕塑姿势,进入了古典时期(艺术史家通常把希腊联军打败波斯入侵者作为古典时期的开端)。而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一位雕塑家关心过如何描绘人类真正的站姿,通过分布在脊梁四周的身体部位调整身体的重心与位置;当人们移动时,那些富有弹性的肌肉和骨骼结构支配着身体各要素协调运动。在形式表达上追求具象写实,自然再现。


最能表现这种美的,是静态形式。在此形式里,动作或运动的一个片断显出平衡与沉静。而这种重心的转移被艺术家称为 “对立式平衡”( contrapposto,通常描述一种站姿,肩膀和胳膊扭转,偏离躯干正轴,与臀部和腿不处在同一平面上,用一条腿支撑身体重量。,它将古典时期与古风时期的雕塑区别开来。



德国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温克尔曼在著作《古代艺术史》写道:“最后,希腊杰作的主要特征是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姿势、神情皆然。犹如海面无论何其波涛汹涌,海水深处依然平静,希腊人像无论内心如何激情动荡,都永远流露一种伟大而均衡的精神。”



在展厅中,我和他的目光对视很久。这和我之前见过的欧洲大理石雕像不同,他们的眼睛往往显得空虚无神,而这个头像的眼睛应该是用了某种彩色宝石,使整个面孔炯炯有神,既不浮华,也不俗气。


这位不知名字的雕塑家并没有雕刻一张具有缺陷的真实面孔,而是根据他对人体结构的了解进行了完美的造型,令人赞叹!(噫,这不就是用手机PS人像后的效果。。。)



敲黑板:西方青铜像的制作


像男青年这样大型的青铜雕像,需要极高的制作技巧,不像制作小型几何风格或古风雕像那样,用简单的一个模具可以实现。重量、造价、加上大块青铜遇冷变形等性质,使得制作这样大的实心青铜雕像变得不太实际。


那他到底是如何制作的呢?


其实这个雕像并不是实心的,是用 失蜡法 中空浇铸出来。


先为雕像制作一个等大的黏土模型。随后,再在这个模型四周制作出一个黏土主模,并将其拆分成几个部分。待主模干透之后,各部分重新又被拼凑起来。接下来,工匠们会在每个模子内打上一层蜡模。等到蜡模冷却后,模子被去掉,雕塑家就会得到一个与原来的黏土模型相同的中空蜡模。随后,艺术家就能在此基础上修改、修饰细节——如刻上指甲,或者刻上一缕缕的秀发。


接下来,在蜡模外部再裹上一层泥模,将液态的黏土倒入蜡模的中空部分。然后,把金属钉子钉入新模子,将黏土外模和黏土内核连接起来;再加热,将蜡模融化后再将液态青铜倒入模子里。当青铜变硬后就会呈现出蜡模原本的形状,接着将黏土外膜和内核尽可能多的移除掉——浇铸过程就这样完成了。


最后,将一个个的铸件拼装在一起,焊接起来,抛光表面的瑕疵与接口。就这样,一尊造价高昂,备受珍视的雕像就诞生了!


失蜡法分为上面几个步骤,又因为大型雕像常常是分部分——头、臂、手、躯干等等进行浇铸的,所以这些步骤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会被重复很多次。


如果看前面的文字感觉太复杂,我就简单说一下:


1、用蜡制成铸模 ,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2、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再拼接成模。


从发掘的情况看当时应该铸造了很多这类青铜雕像,但大概在中世纪金属稀罕时被销熔了。



———休息、休息一下———


青铜器是中国文化艺术里面最辉煌的种类之一,它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200年达到了最辉煌的时代,被称为 “青铜时代” 。青铜器被用来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或者文化符号,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甚至是社会的政治地位的象征,它的生产和使用对社会的发展,甚至对早期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这次并未展出我们熟悉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和殷墟文化等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也没有展出南方地区赣江流域,湘江流域的青铜器( 以后如碰到青铜器特展,可以以青铜器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青铜时代各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态所具有的多样性;青铜器特定的功能对它的使用体现出人们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分别写上几篇。。。我这算在给自己挖坑嘛???),而是别样展出了成都平原三星堆的铜人头像。



成都平原在宝墩文化时期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至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距今有4500年左右。已出现了城址群,至三星堆文化时期出现了大批青铜器。


目前所见的三星堆文化青铜器主要出自1986年7月至9月发现的两个祭祀坑(地址在四川省成都广汉市城西南兴镇。三星堆古城遗址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其周围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10多处密集的古遗址群,共同构筑了一个与社会分工,社会关系分化相适应的中心遗址。其中一号坑出土遗物420件,青铜器共178件,有人像、面具、动物形饰件、容器和其他祭祀用器,主体器物是青铜人像、龙柱形器和金杖等,表现的主题可能是王权(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二号坑出土遗物1300件,其中青铜器735件,包括大量人像、面具、具 “神话” 色彩的器物、动物形器、容器和其他祭祀用器,主体器物包括太阳形器、神树、眼形器、鸟形器、“神坛”、“神殿”等,表现的主题应是太阳崇拜(二号祭祀坑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晚期)。显然,从这一些器物可以看出在三星堆文化中,青铜器都作为祭祀器物并不作为随葬品使用。


在这两个器物坑中虽然也出土了尊、罍这类商式铜器,但它们与中原同类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有明显差别。


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高度集中说明统治者不仅控制了生产青铜器的资源和技术,也严格控制了青铜制品。既不用以体现等级而被逐级分配,也不作为个人身份、等级标识的随葬品而被埋葬。许多青铜器形体巨大,造型奇特,是整个统治集团甚至全社会用来表现崇拜对象和祭祀活动等,这和同时期的中原地区青铜器的控制和使用完全不同(简单的说中原的青铜器更多用于礼仪活动,并作为随葬品出现在不同等级的墓葬中。青铜器渐渐形成了固定组合,使用变得制度化。)而青铜器的功能不同,主要体现在于观念的差异。


依据数量众多、形体巨大的青铜器,可以肯定这个社会存在大规模的青铜器铸造业,并有大批的手工业者。大量的宗教、祭祀遗存又表明当时社会上还有数量庞大的神职人员。这些专门的人员或阶层的出现,又都进一步表明早期国家的存在。在这个王权与神权并存的国家中,统治集团控制了生产青铜器的资源、技术和产品。青铜器生产主要服务于宗教信仰,包括青铜器在内的贵重物品或供奉于宗庙与神庙,或用于祭祀活动,以此达到维系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目的。


要知道三星堆文物的出土,颠覆了长期以来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一直以来学者们都认为,中国的文化是从黄河流域渐渐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退前到了5000年前,在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这也证明了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揭示了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多样性。这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迄今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它的地方文化特征如此鲜明,自成一个文化体系,甚至是震惊世界的一件大事啊!


如果最近想多看看三星堆的实物和资料,可去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8年7月19日——2018年9月19日展览)《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近距离欣赏。。。作为巡展第一站,首发阵容强大,9家单位210件珍贵文物。重点推荐!!!


三星堆铜人头像

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高39.3CM  重0.6千克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青铜人头像神情严肃、诡秘,面部上宽下窄,呈倒梯形。宽眉,目呈杏核状,眼角上挑,宽鼻,鼻翼上方似戴一面罩,阔口,两耳饰卷云纹,耳垂有穿。脑后梳一长辫,发丝根根可见。


2004年的毕业旅行我去了四川成都,其中很重要一站就去了三星堆博物馆,逛了足足一天。。。(其实现在印象最深的是四川火锅啊!实在太好吃了,居说在成都火锅店上午9点开门,就有人开始吃了。。。刚刚还采访了一个四川男生,他说最让他怀念的是成都的兔头!口水流了一地。。。打住,打住!)唉!可惜当年还是穷学生,没有相机。不过除了大量风格迥异的青铜器,出土于祭祀坑的大量海贝和数量惊人的象牙(有成吨重)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就想成都又不靠海,哪儿来这么多贝壳啊!)


后来查了考古资料才知道,三星堆出土的数千枚海贝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的白色齿贝。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居民常用齿贝作为货币。三星堆出土的齿贝,大多背部磨平,形成穿孔,可见也是便于串系而用于货币交易。


同时,三星堆青铜面具高鼻深目的特征以及庄严肃穆的艺术风格,也与西亚雕像风格接近。


包括出土的黄金面具和黄金权杖(在夏,商王朝均无使用金杖代表王权或神权的记载),和一件粗劲圆眼,方钉状尖喙,其头上方板状冠羽如一排迎风招展的旌旗的铜鸟(挺像戴胜鸟的),在文化形式和风格上不同于古蜀本土文化,甚至不同于同时期中国其它地区的文化形式,很可能是吸收了中亚、南亚文明区域的有关文化因素之后, 再结合自身文化传统改造创新而成。


这也证明了早在三星堆时期,古蜀文明已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中亚、南亚开始了经济和文化交流。这是一条 从中国西南到印度,再到巴基斯坦至阿富汗,然后西去伊朗和西亚地中海的路线。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史记》 等史料曾记载,蜀地商贾曾前往印度从事长途贸易,贩运 “蜀物” 



而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一书所说:“四川的古文化与汉中、关中、江汉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就中国与南亚的关系看,四川可以说是龙头。”



前面讲到西方青铜像的制作用的是失蜡法,但在三星堆未发现铸造青铜器的遗迹、遗物。可这些青铜器的独特性表明它们只可能是产于当地的 “土特产”。可它们的铸造到底在哪儿呢?其中三星堆的青铜成份也很特别,对此学者们的说法很多,但最终需要等待考古进一步的发现。。。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三羊钮铜酒尊

东汉(25年——220年)

高21CM  口径23.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尊是汉代最主要盛酒器,它分成盆形,筒形两大类。盆形尊有三足、圈足两种,以圈足为多。筒形尊也有三足、圈足两种,以三足为多。盆形尊和筒形尊的区别在于前者是 “酒尊” ,而后者是 “温酒尊”


在汉代 “温” 可作为 “醖” 的借字。《诗·小宛》郑笺:“温籍自持。”  意思就是反复重酿多次的酒。由于醖酒用连续投料法重酿而成,酿造过程历时较长,淀粉的糖化和酒化较充分,故酒液清淳,酒味酽冽,也就是酒度较高。其中《楚辞·大招》中还提到:“清馨冻饮。”  王逸注:“冻犹寒也。醇醲之酒,清而且香,宜于寒饮。” 就是为了防止酒力发挥过猛,合适冷饮。所以从而可推知筒形尊中盛放的是冷的醖酒。


在汉画像上可以见到盆形尊放在地上,而筒形尊多放在案上,可见后者在汉代更受重视。

 


此尊为隆盖,盖顶中间有—环钮。外有3个卧羊形钮。器身圆筒形,直壁,腹两侧有兽衔环耳。平底,下承 3个立虎形足。


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鎏金筒形尊与这件尊形制相近,后者通体鎏金,配有圆形的承旋,承旋上刻有63字铭文:“建武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  记述了制造年代、名称、尺寸及工匠姓名等内容。建武廿一年即公元45年,属东汉早期。


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




下篇玻璃器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