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火寒火论治

 中草药的博学家 2018-07-22

当今社会的很多“上火”症状多为“虚火”、“寒火”、“阴火”,本质为阳虚,在治疗中应该以扶阳为主,应该用“温暖的方法”来治疗上火的症状,用“滋阴清火”的方式会越治越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况的确非常接近,

身体过于瘦弱的人经常因为脾虚身体无法留住有效的水分,水分流失后津血匮乏也会导致上火,因为阳气虚弱、水液汽化不足也会感觉到类似口渴上火的症状。

温阳健脾和补血养津同时进行。元代名医李东垣对此类太阴之火认识极为深刻,其代表药方“补中益气丸”等升阳、健脾的方式来治疗太阴之火,提出了“太阴虚则生浮热”的学术思想。

少阴系统和太阴系统的“上火”症状采用四逆汤之类的组方会非常有效,其本质都是少阴和太阴阳虚的原因导致。

1、有的病人已经虚寒得很厉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还在喝凉茶,医生还在清热

现代人,动不动就讲上火,你看10个病人,有9个都说火气大。这个也热气,那个也热气,都不能吃。能吃什么呢?就能吃寒凉的东西、清火的东西。我们好不容易养就这一团阳气,让这个寒凉的、冰冷的东西下去就给糟蹋了。

病人只要是南方人,有80%~90%平常都在喝凉茶。有的病人已经虚寒得很厉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还在喝凉茶,医生还在清热。看到这样的情况,真是十分痛心。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医生,医生根本弄不清个体体质的属阴属阳。病人说热,他就跟着清热,也不管脉证是否真的有热。是热是寒、是实是虚这是要有实据的。不能光听病人的一面之词。现在确实有很多的人稍吃一点煎炒就咽喉痛,就鼻出血,这是不是真的有火热呢?


这个也还得看舌脉,看是否真的有火热的证据。我曾经在前面举过一个例子,久旱的土地本身很干,很需要水,可是我们把水淋下去以后它却不吸收,水又从旁边流走了。看起来好像是土里面的水太多了,满出来了,可实际上干得很,一点水都没有渗下去。

为什么呢?土地太板结了,土一点也不松动,所以它不吸水。对这一点农民非常有经验,对久旱的土地,对板结的土地,要淋水前必须先松土。先把土的“经络”疏通,“经络”疏通了,再一淋水,它就全部吸收了,再也不漫溢出来。

上火了——不要轻易吃凉药。不是你体内的火太多了,阳气太旺了.实际往往不是这么回事。是你的经络堵了,气血亏虚了。经络不通,这就像上面的淋水一样,稍微淋一点,它就会漫出来。

咽喉痛了,病人认为热,医生也当成热,于是就用寒凉,就打青霉素。殊不知寒则凝滞,寒凉下去,青霉素下去,经络只会越来越堵,越来越不通。就这样三五年,七八年,甚至十余年,寒凉的药还在用,可是这个“火”照“上”不误。真是苦海无边,迷不知返啊!


我们看临床上的这类“上火”病人,有几个见得到火热实火的真凭实据呢?大多数没有!舌脉上反映的多是一派虚寒景象。这个时候你给他用温药,附子、干姜、肉桂放胆用去。温热药下去,经络的凝滞温通了,松动了,再多的“火”它也能吸纳。再去吃油炸,再去打火锅,怎么就没事了呢?

清末名医郑钦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因此,作中医的应该在阴阳寒热的辨识上下功夫。如果阴阳识不清,寒热辨不准,没有热你去清热,结果受害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阳气。阳气的功用大家应该知道,特别是《素问·生气通天论》讲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为了一个咽喉痛把阳气损伤了,这个代价就太惨重了。

如果把阳气耗损了,这个副作用就不仅仅是肝肾损害的问题,而是要折寿的问题。中医治病是以偏救弊,用寒去治热,用热去治寒。热者寒之,前提是真正有热,你才用寒。

告诉大家,在中老年群体中,真正“上火”实火的,十个里面可能有一个,需要清热的,十个里面不足一个。大家一定会马上反对“我明明常常上火,一吃点燥热的,马上就口干,口苦,还要长口腔溃疡,肯定要清热啊,而且我经常清热,都还清不完,稍不注意,热又起来了”。这样的经历,或许大家都有,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但,我仍然要告诉大家,这个不是上火,也不需要清热。在中老年人中,这种所谓的上火,其实是中医说的“虚火,寒火,阴火”,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虚热,属于真寒假热。要想去掉虚火,要甘温补益调养,不能寒凉清。这就是大家为什么长期服用清热药疗效不佳的缘故,辩证出现了错误,对疾病的阴阳属性认识错误。

而这个“热”仍然清不掉的原因。《脾胃论》说“食不节者胃病,胃病则气短而生大热,时而阴火行,独燎面”。阴火就是我们所谓的上火。由此可以看出,上火的原因是脾胃虚弱。饮食不调要伤脾胃,七情不合要伤脾胃,劳倦过度要伤脾胃,所以,中老年人的脾胃虚弱的占绝大多数,所以中老年人“上火”的几率是最大的,相比年轻人,他们吃的更辛辣刺激,而上火的并不多,就是因为年轻人气血充足脾胃强盛。中老年人“上火”的原因是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而大家治“上火”的办法却是清热,一清再清,脾胃更加虚弱,所以上火的程度就越来越重,上火——清热——更上火——更清热,如此走进恶性循环。无怪乎,十有八九的中老年朋友都称自己爱“上火”。

中老年人“上火”的原因是脾胃虚弱,所以,想要彻底把这个“火”清除掉,靠的不是清热泻火,是补脾胃。《脾胃伦》“脾胃强,中气足,谷气得上升,脾气得生发,阴火则潜降”。这就是中医“甘温除大热”之法。治疗上,我推荐大家选用《脾胃伦》中的名方:补中益气丸加减方。补脾胃,升中气,降虚火。脾胃一健,虚火自消。

太阴脾经络常畅通——重病、急病、怪病难上身。

脾是生命的动力源头

人们通常认为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其实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它才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因此心脏并非生命的动力源头,没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然而现实中许多西医医师从来就没拿着脾当回事儿,说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不知道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另有一些人误认为生命力量的动力是肾,其实只有脾分泌的物质强压给肾脏,肾脏才有力量过滤血液中的杂质。

当然肾影响脾,但脾又反过来又影响肾,先天在脾,后天亦在脾,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的能量了。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脾与肝相辅相成,脾也存血。脾切除之后,肝失去了脾的滋润,肝脏就会暴裂,人也就会全身没劲儿,常患血毒疾病,皮肤上总起疙瘩。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能够音讯可以传得很远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

 
中医认为: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

脾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功能状态,脑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肾枯竭的背后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肾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肾还重要!肾有问题影响脾——脾出了问题直接就影响到肾。心脏衰竭的背后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许多人都听过“虚不受补”这个词,其实“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脾阳虚则气血无以生化,吃啥都爱上火,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脾键气血足,则阳气足,阳足阴自回,阳足才能产生充足的阴液津液滋养全身,使人阴阳平衡,这个平衡是阳主阴从,阳气为主导。气血亏虚配方时甘温补气药占比要达七成,滋阴药物只占三成。朱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这句话出现后,中医学从此就误入歧途走偏了!

脾胃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头

它们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中医学脏腑生理功能认为:人体气血津液的生化,依赖于脾所消化吸收的食物营养精微物质,因此,脾为'气血生化之根源',又称脾为'后天之本'、'人体之仓廪也'。故古代医学家有一句格言'脾旺百病除',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脾气健旺则气血旺盛;若脾气虚弱,食欲便会减少,则面色淡而无华,脾气虚,则血少,血少则发无以得生,脾阳虚,无以推动大肠蠕动,则大便干结。口唇炎亦和脾胃气虚有关,口唇长期红肿裂口,口唇周围起血泡红疙瘩

脾为后天之本,充养全身

脏腑局部之正气亏虚,亦与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脾胃虚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中医认为脾脏有摄血统血的功能,同时脾脏和胃同为中焦,为决渎之官,和胃相表里。正气源于水谷精气,亦即李东垣所论的胃气、元气。胃气和元气的盛衰,又与脾之功能强弱有内在联系,脾旺则正气充盛,脾弱则正气不足。正气若不足,百病潜伏中,因此, 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首先,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储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注意饮食营养,患病治病时,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

健脾常用食物药物


常用中药:人参、红参、白术、山药、核桃仁、大枣、桂圆、蜂蜜、饴糖、黄芪、党参等。

常用食物:黍米小黄米、大米、牛羊肉、鸡、鹌鹑、牛奶、葱、蒜、豆豉等。

可以多熬小米粥喝。多吃甘温之物,如板栗、山药、红枣等。忌吃少吃寒凉之物,如鸭肉、梨子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