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日记: 讲讲天文摄影那些事

 昵称58006219 2018-07-22

本文作者“Tseraph”,现居北京,目前已发表了19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Tseraph”关注Ta。

玩天文摄影的时间不长,就1年半左右,只能算刚刚入门。最近有不少小伙伴问,我就大概讲一下天文摄影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那些花里胡哨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我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器材。

天文摄影分类

先不负责任的划个类,大体上只要是拍星空就可以算是天文摄影。再具体一点可以分成星野摄影、深空摄影和行星摄影这三类吧。

星野摄影:星野摄影可能大家见多一些,一般是带地景的星空,也有不带地景的,照片视野宽阔拍出来的效果也比较震撼。主题可以是银河、月色、星轨、流星雨等等。

放几张爱好者拍的作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删图。

银河拱桥:

来源:http://www./?p=1791 ,作者:詹想老师

展开剩余96%

星轨:

来源:http://www./bbs/thread-376278-1-1.html,作者:sunshm

深空摄影:深空摄影一般就没有地景了,以众多深空目标为拍摄主题,短焦大视场的广域深空会在一张照片中涵盖多个深空目标,长焦深空一般就主要精细拍摄某一个特定的目标。

广域猎户座:

来源:http://ww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237,作者:詹想老师

银河内部广域:

来源:http://www./bbs/thread-408713-1-1.html,作者:Michael戴明

深空(我目前主要的拍摄范畴):

行星摄影:行星摄影顾名思义就是对太阳系内行星的拍摄,需要更长的焦距和更大的口径才可以拍摄,一般还需要用到增倍镜。

火星、土星、木星等:

来源:http://www./bbs/thread-378145-1-1.html,作者:lovez3

月面、太阳黑子:

来源:http://www./,作者:Damian Peach

拍摄方法和器材选择

那么这些漂亮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呢?这里就将上述分类涉及到的拍摄方法和器材比较粗略的介绍一下让大家有个概念,而且偏重于器材的选择,毕竟只要选对了器材拍摄方法可以慢慢学嘛。

在这之前先讲两个的前提,一是拍摄环境。恐怕天文摄影普及率低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环境因素制约。如果你拍摄目标较为明亮比如行星或者拍星轨,那么对光害的要求还不是特别高。但是如果你的拍摄涉及较暗的目标比如银河、星云、星系等等,一个良好的拍摄环境几乎是必须的。所谓好环境就是要远离光害,夜空无云无霾,也不能有月亮(月光是很强烈的干扰)。后两项是看天的,头一项则是需要我们尽量达到的。下图是北京市区的光害图:

可以看到居民区几乎全部沦陷,这样的环境天空中只能看见零零散散几颗亮星,深空天体几乎完全被光害所淹没,拍到都很难,就更谈不上什么细节了。如果你不幸正好居住在光害中,要满足拍摄的条件你要做的就是在无云无霾无月这些条件OK的情况下前往光害等级在灰度的区域,北京的话基本要去往西北方向,如果能上山那更好不过,高海拔可以有效隔离游离在低空的雾霾。在一个足够好的环境你可以目视到满天blingbling的繁星,还能轻松目视到一条朦朦胧胧银河,这种环境下拍到深空天体就很容易了。所以在选择器材时各位要充分考虑自己所处的地区的环境,以及是否有能力前往符合拍摄要求的环境,这牵扯到了器材便携性的考量。那么在城市里就完全没办法进行深空摄影了么,也不是,先卖个关子我们等下再说这个问题。

第二个前提,就是由于我们的地球在自转,所以天上的星星相对我们处于运动中。短时间曝光可能看不太出来,曝光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星星不再是一个亮点了而变成一条亮线(星轨的拍摄就是根据这个现象),而且焦距越长,看不出星点脱线的曝光时间就越短。

下面来具体讲一下每个天文摄影类别的拍摄方式。

星野摄影:

由于星野摄影广泛的用到了短焦广角镜头,所以在短时间的曝光下星点也是可以接受的。詹想老师的《星空摄影指南》里介绍了个公式,曝光时间和焦距的乘积是个定值,你用某个焦距拍星时让星点不脱线可以接受的曝光时间是360除以焦距,比如如果你用等效焦距50mm进行拍摄,那么可以接受的曝光时间就是360/50约等于8秒左右。如果你单次曝光时间不超过这个值,那么你只需要相机、镜头、三脚架就可以拍星了。

我星野拍的不多,拿张烂片举个栗子。这张冬季银河就是我用单反相机+广角镜镜头+三脚架,曝光20s拍摄而得,后期懒(bu)得(hui)修正镜头畸变,简单调整色彩平衡拉伸曲线出图。由于曝光时间较短所以,广角大光圈的镜头是星野摄影的利器。这张照片的器材还有几个关键词可能单独介绍一下。一个是改机。关于什么是改机以及为什么要改可以参见这个帖子:http://www./bbs/thread-285733-1-1.html 改机之后相机拍摄天空中的发射星云要比原来效果好的多,我这张冬季银河中可以明显看出几个知名的发射星云比如北美、象鼻、心脏、灵魂等等。另一个是滤镜,我在拍摄当中用到名叫L-pro的轻度光害滤镜以增强反差,光害滤镜一般分轻度和重度,轻度适用于环境本身已近很好的郊区,环境再好天空也是有天光的,滤镜可以很好的滤掉这些杂光以增加拍摄目标的对比度,不过也是有代价的,使用滤镜后照片会有一定程度的偏色,好在L-pro对于偏色的控制还可以。但在拍摄星系时不建议使用光害滤镜,会影响星系的细节。重度光害滤镜适用于光害较重的地区使用,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要指望有重度光害滤镜就可以在强光害的市区拍深空了,效果只能是比不用稍微强点而且伴有较强的偏色很难修正。

上面介绍的三脚架+相机+广角镜头短时间曝光的方法是星野摄影最简单的拍摄方式。但是天空中的目标通常较暗需要长时间曝光才能积累足够的细节。所以进阶一点的话就需要用到赤道仪了。赤道仪这个家伙简单的说就是个抵消地球自转影响的工具,以跟踪的方式来保持你的拍摄设备和拍摄目标的相对静止,有了它这样你就可以进行长时间曝光了。一张优秀的带地景的星野摄影作品一般会对天空和地景分别采用不同的曝光参数和曝光时长来拍摄,再进行后期合成。这部分我懂得不多,就不细讲了,只讲讲器材。星野摄影所用的设备重量相对较轻而且焦距相对较短,所以对赤道仪的载重和精度要求不是那么高,只有相机和镜头的话一般的星野赤道仪就可以胜任,他们通常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供电容易,并可以和市面上主流的三脚架相匹配。一般的星野摄影和广域深空摄影完全够用了,也可以连接导星摄像头进行导星以满足长焦距的跟踪精度。关于导星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说。

如果对跟踪精度要求较高那么也可以上cem25级别的赤道仪,足够胜任单反+镜头或者单反+小型折射望远镜的拍摄。

深空摄影:

下面开始讲深空摄影。深空摄影的器材主要包括这么几个部分:

以上是一个 牛反望远镜+赤道仪+单反相机 的拍摄系统安装连接完毕之后的样子,调焦筒转到90度冲下是处于系统平衡的考量,如果目视的话也可以转到侧面。我们来看个望远镜错误安装反例。。:

上图的望远镜装反了,镜口冲地板,屁股冲天...赤道仪重锤都没安就架上了主镜,这种错误安装对赤道仪损伤很大。

下面针对拍摄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分别介绍。先大概说一下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根据成像原理不同可以分为折射式、反射式和折反式。(下文部分内容摘自《天爱观测快速入门手册》)

折射望远镜又分为普通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和复消色差折射望远镜(APO)。普消的价格相对低廉,缺点就是有较严重的色差溢出,短焦比这个现象更明显,长焦普消相对好一些。APO的成像非常锐利,色差也控制的较好,当然价格也不便宜。整体来看,我们能接触到的折射望远镜通常口径在60mm-150mm,焦比通常在F5以上,镜筒较长也整体重量也较重,在摄影方面的优点就是拿来就直接拍不用做过多的调试。

反射式望远镜保有量最多的大概就是牛顿反射式望远镜了,简称牛反(也是我现在正在用的)。牛反有这么几个特点,无色差问题;开放式镜筒;结构简单就一片主镜和一片副镜;副镜会对主镜有一定的光路遮挡。相对于折射镜,同口径牛反价格要低很多,口径也可以做的很大,焦比较小从F5到F2.8都已做到,曝光效率高。缺点就是牛反对光轴非常敏感,拍摄之前要调光轴。并且牛反的体积也很大,便携上是个问题,风一大也兜风,并且使用牛反拍摄需要配MPCC彗差改正镜。

此外反射望远镜还有卡塞洛林式、RC等就不在这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友邻可以去看我下面放的扩展阅读。

折反式望远镜,折返望远镜系统内既有折射也有反射,以折射元件修正像差,以反射原件摆平像场。市面上比较多的折返望远镜是施密特-卡塞洛林式望远镜简称施卡,和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简称马卡。施卡和马卡通常在同样焦距情况下比牛反比较短小,比较便携,焦距也可以做的比较长,是行星摄影的利器。

说完望远镜再来说说我那张器材图上有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叫极轴镜。极轴镜是赤道仪用来对北天极的工具,有电子的也有光学的,赤道仪跟踪的准不准就全看你极轴对的准不准了。赤道仪大致原理:

所以使用赤道仪有个条件就是拍摄场地最好能够看到北极星,因为极轴镜对极轴时是以北极星为标尺的(南阳台党听了屁股一沉。。),好在看不见北极星也可以用漂移法对极轴只是要麻烦很多就是了。

既然讲到极轴了那么就大概讲一下赤道仪的使用。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到了场地之后先组装赤道仪,按当地纬度调节好赤道仪的纬度,架好全部设备开始调节赤道仪赤经轴和赤纬轴的平衡,然后开始对极轴,对好之后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了。之后只需要找到目标开启跟踪就可以进行拍摄了。这时有同学要问了,深空目标那么小那么暗我要怎么找呢?在很多年以前找深空目标真是一门学问,现在的赤道仪已经先进多了,大部分流行的赤道仪都带有GOTO系统,GOTO你可以理解成我让望远镜go哪儿它就to哪儿~反正大概的意思就是赤道仪内置了一套星图数据,你在对好极轴之后操纵赤道仪做个3星校准,然赤道仪将自己内置的星图和实际现场的星空相匹配,匹配完毕之后你直接在赤道仪手柄上输入你想拍摄的目标赤道仪就会自行移动指向目标并开启跟踪。是不是很方便?如果用电脑的话还有更方便的办法,三星校准都省了,你用相机拍摄一张照片,然后电脑软件会自动分析你这张照片里的星点然后匹配到对应的天区,然后你就可以直接在电脑星图上找目标操纵望远镜指向目标位置,还可以直观的构图。

导星镜和导星摄像头:好了现在目标也找到了,可以开始拍了,但是就算你极轴对的再好也不能保证完美的跟踪精度,因为赤道仪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误差,曝光时间长了还是星点还是要拉线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导星了。导星镜和导星摄像头是用来修正赤道仪的跟踪误差的,导星摄像头开启连续曝光记录赤道仪跟踪时星点的位移然后及时反馈给赤道仪,赤道仪会依据数据进行跟踪修正,以实现更长时间的曝光。所以没有导星的跟踪我们一般称之为盲跟,一个较好的赤道仪在无导星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盲跟2分钟-5分钟左右不拉线(也看你极轴对的准不准),有导星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单张5-15分钟甚至30分钟的曝光时间而星点不会拉线。但如果赤道仪不够好,有导星也白搭,根本修正不过来,长时间曝光星点没法看。所以深空摄影对下半身的投资是尤为关键的,下半身直接决定了你长时间曝光的质量,一张信噪比足够高的深空摄影作品动辄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累计曝光时间,如果没有个稳定的下半身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焦距越长设备越重,对赤道仪的要求也就越高。一般建议深空摄影资金上的配比给赤道仪的预算占到整体预算的50%也不为过。

放一张拍废了的M27,拍的时候没有导星,极轴对的又不准,盲跟效果较差。反映在照片上就是星点不圆,出现了明显的拉线。

拍摄终端:目前深空摄影的拍摄终端有这么几个选择:

消费级单反相机:

天文专用制冷彩色/黑白CCD:

消费级单反相机:市面上主流的单反相机都可以作为天文摄影拍摄的终端,单反的优势在于经济实惠,幅面较大,日常兼用。缺点就是没有制冷无法控制cmos温度(制冷可以明显降低暗电流噪声,此外恒温有助于拍摄温度准确的暗场),采样位数低(12-14位),改机之前拍摄效率较低并且没有黑白的选择。针对最后这一点我大概说一下,通常cmos传感器能接收300nm-1100nm波段的光线,包含了紫外、可见光、短波红外光谱,但是单反为了满足日常摄影的需求加了低通红外截止滤镜,还有cmos芯片表层用来实现彩色摄影的bayer彩色滤镜,低通红外截止滤镜可以通过改机去除,但是bayer层仍然影响着传感器的量子效率。

拜耳阵列模拟人眼对色彩的敏感程度,采用1红2绿1蓝的排列方式将灰度信息转换成彩色信息。与黑白相机相比,虽然彩色相机一次曝光就可以得到一张彩色照片,但在曝光时却只有一半的像元在对绿色曝光、各四分之一的像元在对红色和蓝色曝光。换句话说如果彩色相机曝光1小时所得到的绿色层影像品质只相当于单色相机配合绿色滤镜曝光半小时的结果;而红蓝色层只相当于单色相机曝光15分钟的结果。这使得单反的量子效率通常比黑白冷冻CCD低20%-30%。同样条件下,一张黑白CCD累计曝光1小时拍摄的照片可能单反要累计曝光2小时才能达到一样的效果,此外CCD还具有16位采样位数的优势。针对这几个缺点现在各天文相机厂商也有开发出天文专用制冷彩色/黑白cmos相机,我没有用过不好评判,但几个大神得出的结论是短时间的制冷CCD的地位仍无法被cmos所取代。

天文专用制冷彩色/黑白CCD:CCD的全称是电荷耦合元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成数字信号。天文专用的制冷彩色/黑白CCD的优势有这么几点,可制冷降低暗电流杂讯,黑白CCD量子效率高,采样位数高(16位)。缺点就是拍摄必须要用到电脑,无法用于日常,价格贵,耗电大。黑白CCD通过R、G、B三色滤镜的三次曝光才能得到彩色影像,所以黑白CCD还多了一部分滤镜的支出。好的进口滤镜比如A家是非常贵的,配齐了可以顶一个相机价格。。不过还有经济实惠的国产滤镜可以选择。

此外黑白CCD多了一个单反没有的玩法,那就是窄带摄影。窄带主要是通过窄带滤镜让特定小范围频率的光线穿过,通常用的窄带有氢alpha(Ha),氢beta(Hb),氧III(OIII),硫II(SII)等这些特定的波段。哈勃望远镜好像也是采取这个方式拍摄的,只取3条很窄的波长段进行拍摄记录再分别作为R、G、B三个通道进行伪彩色合成,就是把硫II辐射作为红色,氢α辐射作为绿色,氧III辐射作为蓝色。所以你在网上看到哈勃拍的照片颜色都很梦幻~话说回来,之前在前文提到过在光害严重的城市当中是不是就完全没办法进行深空摄影了,答案是否定的,窄带摄影是目前对抗光害最好的手段,也是无数阳台党采取的主要拍摄手段。窄带滤镜可以很好的过滤掉城市光害,但是相应的也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来积累良好的信噪比,不过如果在家中阳台就能拍摄的话的话曝光时间应该不是问题(LZ家在二楼。。是没这个条件了)。

爱好者用HSO窄带拍摄的玫瑰星云:

来源:http://tieba.baidu.com/p/2881453499 ,作者:深空天体88。

我用单反拍摄的那张玫瑰就没法跟大师的比了,不过放在这里可以对比一下颜色,感受一下窄带合成哈勃色的奇妙:

总之我建议大家如果手头上有单反的话那就不要犹豫了,马上利用起来。很多大神用350D 450D这样的器材都出了无数大片,你还担心啥。用一段时间之后不满足现状还想提高再考虑升级器材的问题。如果是不差钱的土豪那么可以考虑直接上制冷CCD,但是CCD上手难度要比单反高一些,慎重了解之后再入也不迟。

下面在讲一下深空摄影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以单反为例,在望远镜GOTO到拍摄目标,我们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先以高iso例如12500曝光个10几20秒看一眼目标位置,调整构图,然后打开相机取景器找一个明暗适中的星放到最大开始调焦,耐心调出一个最锐利的亮点就OK了。然后开启导星,设置好单发快门线开始进行连续曝光。ISO参数一般设置在800或1600就可以了,单张曝光时间取决于照片背景的明暗程度是否可以接受。我的望远镜是8寸的口径F4的焦比,集光力较强,一般ISO800 ,5分钟单张的背景比较合适。(记得关闭相机的主动降噪功能)然后设置拍摄张数比如20张,就可以开拍了。我们这里拍摄的照片叫做亮场,亮场拍摄完成之后还需要拍摄一些列的校准帧,包括偏置场、暗场、平场。

偏置场:偏置场其实就是0秒曝光的影像,反映感光元件的通电噪声(所以要和实际天体曝光在同一通电状态下拍摄,拍完亮帧后关机再开机或者断过电再拍摄偏置是不行的),使用单反的话就将各项设定(ISO、白平衡等)都调成和实际天体曝光一样,然后盖上镜头盖不让光线进入,并用最短的曝光时间(1/4000 or 1/8000)拍摄50-100张。

暗场:暗场的拍摄方式是将各项设定(ISO、白平衡等)都调成和实际天体曝光一样,然后盖上镜头盖不让光线进入,并用和实际天体曝光一样的单张曝光时间拍摄,已获得相机自身噪声情况。建议拍摄张数和实际亮场拍摄张数一样,也建议在同一通电状态下拍摄。

值得注意的是,暗场的拍摄温度应与实际曝光天体时的拍摄温度一致,这样才能准确的把亮帧中的噪点扣除。在这一方面,温度恒定的制冷CCD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单反就没有很好的办法了。只能让拍摄暗场的环境温度尽量与实际曝光天体时的环境温度接近。

平场:可以对着黄昏或黎明亮度均匀的天空拍摄,需要注意的相机与望远镜之间的接口位置不变,焦点不变,ISO相同(也有说可以低个一两级),拍摄约15-30张。这些照片记录了望远镜-相机系统拍摄的照片从中心区到四周亮度的变化过程,后期软件可以通过亮场记录的信息将天体照片中四周的暗角亮度适当提高,获得一张亮度均匀的天文照片。

有了这些校准帧之后,一张亮场的矫正过程如下:

校正后的亮场再通过叠加就获得了一张校正完的天文照片了。别被吓到,这张图只是解释一下原理,实际上都由软件完成。你需要做的只是把亮、暗、平、偏归类导入软件就好了。不过获得校正完的天文照片还不算完,还需要通过相对繁琐的后期颜色校正影像拉伸调整之后才能成为最终大家在相册里看到的那些图片。

关于叠加:

因为相机拍摄的原始图像是线性的,5张曝光10分钟的单张叠加在一起和一张曝光50分钟的影像所记录的信息应该是差不多的。一般赤道仪跟踪能力有限,很难做到50分钟单张还不拉线这样的跟踪能力,分批曝光再叠加就是最主要积累曝光时间的方式了。在天文摄影中积累足够的曝光时间对于照片信噪比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下图是5分钟单张未处理的M31和2分钟单张未处理M42,以及各自叠加到累计曝光时间30分钟左右再进行校准后的前后对比。对于单反来说30分钟的累计曝光时间还是太短了,建议累计曝光时间至少在2小时以上。这方面LZ就做的不够好,之前拍片子还是太贪心为了在一晚上多拍几个目标,单个目标的累计曝光时间都在30多分钟-2小时。

上图是M31 5分钟单张原片、矫正校准帧叠加7张后、和后期处理完毕后的效果对比。叠加软件自动矫正校准帧并叠加之后的初步影像看起来通常很暗很奇怪,但是信息都在里面,后面只需要在后期软件中进行色彩平衡,DDP拉伸(可以理解为照片的数字冲洗),色阶曲线调整等一系列的调整便会现出目标的真面目。

再看一个M42的:

校准帧有多重要给大家举个栗子,看到处理完成的M42了么?没有平场的效果是这样的:

背景明暗不均,且暗云气被淹没。所以千万不要犯懒不拍校准帧,后期处理起来会很崩溃的。

行星摄影:

下面在讲一下行星摄影,我到现在还没怎么拍过行星,但是对大致的拍摄流程和所需求的器材也有着基本的了解,所以给大家大概介绍一下。

先讲一下器材的选择,总的来说拍行星需要大口径大焦比的望远镜,口径是前提,否则焦比再大焦距也也没多长,就我们爱好者能接触到的口径而言大约在4寸-16寸,基本上一寸大一寸强。

在相同条件下的不同口径望远镜的艾里斑模拟图,可以清晰看出来大口径望远镜比口径小的更能分辨出细微的细节:

之前讲望远镜分类时讲过马卡和施卡这样的镜子是非常适合用来拍行星的,他们通常口径较大且拥有较长的焦比如F10。所谓焦比就是口径与焦距的比值,如果口径200mm焦距2000mm那么焦比就是F10,但一般行星摄影需要的焦比在F20-F30左右要怎么达到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巴洛镜了,也就是所谓的增倍镜,F10焦比+2X巴罗就=F20,+3X就等于F30,也是很容易计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牛反望远镜也是可以来拍行星的,牛反望远镜通常口径较大,F4-F5的焦比+3X到5X的巴罗也可以用来拍摄。

此外用于目视比较多的道布森式望远镜(DOB)也是行星摄影的神器之一,DOB的本质也是牛反,但是下半身并没有使用赤道仪,而是用了简单的经纬式支架。优点是口径可以做的很大却不需要巨型赤道仪支持,缺点就是经纬式支架有场旋,目视无所谓,但无法用于长曝光深空摄影。但行星摄影一般需要的曝光时间相对较短,所以DOB也是可以用来拍摄行星的。

但是不要一味的追求口径,口径越大意味着体积越大,一般10寸左右就够玩的了,不过也有牛逼的爱好者上16寸甚至20寸以上的大型DOB目视。国外爱好者自制的24寸DOB。。你们感受一下啥叫巨炮:

再讲一下行星摄影需要的赤道仪,行星拍摄也需要用到赤道仪,但没有深空要求高,而且因为行星通常比较好找所以有没有goto功能也不重要。但考虑到行星摄影望远镜口径较大的话通常比较重,所以赤道仪的承重能力至少要支持,对稳定性要求就没有深空摄影那么高了。通常情况下,如果赤道仪的承载能力是10KG,那么深空摄影设备的总重最好不超过7kg以保证稳定,但是行星摄影就可以放宽到9kg甚至10kg。不过承载能力越强的赤道仪价格也越贵,从这一点上看不需要单独购置赤道仪的道布森式望远镜在预算上可以省下不少(当然同时也牺牲了扩展深空摄影的能力)。

最后说一下行星摄影的拍摄终端。行星摄影一般就不用单反相机了,而是用摄像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尽量规避视宁度的影响。视宁度问题实际上源于地球大气扰动影响使光线不能顺利地直接通过并保持强度不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生个火,然后透过火焰上方的空气看远方会发现远处的景观像水波一样在抖动。所以如果大气视宁度不好行星摄影就很难拍出锐利清晰的图像。

视宁度对行星摄影的影响:

对于不同等级视宁度的实际效果可以参看这篇帖子:http://www./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0081&fromuid=269326

更多关于视宁度的介绍可以看这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e02300100ntpr.html

我们国家的情况是南方的视宁度普遍好于北方。一个简单判断视宁好不好的方法就是晚上抬头看星,如果星星闪烁的厉害则说明视宁度较差,另外地理位置对视宁也有一定程度影响。

所以行星摄影通常的方法就是用摄像头把行星图像录下来,最后取视宁相对较好的帧,通过叠加来得到图像细节,通常要叠加5000帧以上(用单反的话快门岂不是要爆炸)。另外行星存在自转的情况,以自转较快的木星为例,木星的拍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三分钟,否则边缘就模糊了,这就要求拍摄终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尽可能的多积累帧数,现在的摄像头可以达到每秒15帧速度甚至每秒近60帧的速度,已经足够满足行星摄影的需求。

摄像头同样有黑白和彩色两种选择,彩色出片相对容易但是质量不如黑白摄像头+LRGB滤镜的拍摄方式得到的照片好。我最近也把行星摄影需要的配件差不多配齐了,得了空打算用牛反拍拍试试。

拍摄行星的时候对焦是个关键,尤其如果用黑白摄像头+LRGB滤镜拍摄的方式,每个滤镜可能都要重新对焦,因此有电动调焦的话会方便很多,省去调焦座 - 电脑屏幕来回折腾着看。

爱好者lrf1981使用信达14寸DOB拍摄行星时的工作照:

来源:http://www./bbs/thread-365214-1-1.html,作者:lrf1981

关于行星摄影更详细的教程和器材选择,可以参考这个帖子:http://www./bbs/thread-256530-1-1.html

未完待续,龟速施工中。。。

扩展阅读

如果各位友邻还有兴趣继续阅读,下面发一个由大神爱好者编写的超详尽的天文观测摄影入门教程:

《天爱观测快速入门手册》作者 游戏猫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skKdGkd 密码: ucvw

再推荐几本书:

想玩星野摄影可以读这本书:

想玩深空摄影可以读这本书,虽然名字是星野摄影但是讲的内容非常全面深入,叫深空摄影入门圣经也不为过,只是可能不太好买,注意买的时候买第二版,第一版貌似是讲胶片的:

天文知识和观测入门可以读这本书,小双筒+夜观星空 是天文观测入门标配~:

(全文完)

本文作者“Tseraph”,现居北京,目前已发表了19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Tseraph”关注Ta。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