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构图有哪些技巧和标准?

 太行森林 2018-07-22

- 撰写/橘长Musk

- 图片/网络

虽然摄影是没有必须一定遵守或者刻板的规则,但如果你是新手,不得不说一些基本的构图法则还是很有用哒,它起码从一开始就帮助你确定照片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自然性。从最基本的三分法、对称式构图、框架式构图、三角形构图等等构图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由此开始入门学习的,心里带着这样的法则去拍照片,很大程度上来说能够减少“烂片”的成片率。

不过呢,今天我打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摄影构图的技巧,也许它并不如直接摆出三分法这样直接了当,但是它更像是一种贯穿在脑海里的影像概念。而我,会尽量从电影出发,将这些剧照变成摄影构图的实例。毕竟电影影像就是为了表达、叙述、抓住观众焦点的,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也许能够对摄影本身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在讨论摄影构图技巧之前,我们应该需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摄影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技术面和艺术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

了解镜头

光圈设置

快门速度

ISO

图像后期处理

从艺术层面说:

在拍摄你的主题之前,你内心需要有一个最能展现该主题的框架,也就是心中有数,知道能够用什么样的构图去体现你的拍摄主体。

长期练习后,你能够本能去选择你的构图,可能会将多种构图法则融合起来,为你的拍摄主体服务。

而我们今天主要去讨论的就是从艺术层面的角度出发,如何更好的去用画面体现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SO,步入正题,

除去大家都知道的三分法、对称式构图等技巧……我将把格式塔(Gestalt)理论与摄影构图技巧结合,从心理概念层面出发,提供以下摄影时候可以参考的技巧:

1. 物体与背景的关系(Figure-Ground)

和字面意思一样,这类方法就是意指强调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够在环境里凸显出你的拍摄主体,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候保持画面的平衡,能够让你的主体有足够的辨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说,主体是主体,背景是背景。主体和背景是正负形元素的关系,主体与背景的区分和对比,实际上包括了色彩、尺寸、形状等因素的集合。

《刺客聂隐娘》剧照

以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来举例,剧照里的环境凸显得同时,人物作为主体的打斗场面一样不会被削弱。虽然是在杂乱的林中背景,但对光线的恰当使用,让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从这个画面里识别出主体元素,从而达到视点的聚焦。

《猜火车》剧照

在《猜火车》中也有一处经典的运用,污浊肮脏的背景成为构图的绝大部分,这时候主体便给人带来一种孤立无援的感受,于是在凸显主体本身的同时,观众也能感受到随之而来的逼仄和紧张感。

2.封闭性(Closure)

什么是封闭性,其实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留一个填空题给观看者去做!很简单的道理,我们的大脑其实有能力去完成尚未完成的部分,能够填写缺失的部分。这跟做完形填空和拼字游戏一样,只要有足够的线索,观看者都可以补全它。

当观看者主动填充图像里缺失的部分时,他其实就转化成了参与者,就像一个谜,观众需要亲自来解谜一样。这样的照片不仅能够吸引观众,同样也往往存在更多的张力。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以《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剧照来距离,虽然照片是静止的,但是我们作为观众却自动补足了它在运动的事实,我们自然会产生好奇,他们来自哪里,他们身处何地,哪里是他们的目的地。当你能够引发观看者的疑问和好奇,某种程度来说,你的照片已经具有足够的张力了。

3. 连续性(Continuation)

在视觉概念里,观看者一般都会有一种非常本能的趋向,就是容易通过画面中的线条去观看,所以很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引导观者的目光,让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你想要去表达的主体上。

这些线条不限于河流、栅栏、地砖、小路、轨道等,它们在无形里给了观众一种运动的概念,离开原由的位置,最终进入我们的框架。对了,目光也算是一条无形的线索,比如当你在人群里突然抬头看天的时候,应该会一部分人也会因为好奇顺着你的目光方向看去,这些小的心理技巧同样适用于摄影。

《大佛普拉斯》剧照

《大佛普拉斯》中的大桥与桥面形成的线条,直接把观者的目光聚焦在了大佛身上,大桥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与大佛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

《三块广告牌》剧照

《三块广告牌》里的广告牌和马路同样作为延续,把焦点放在了主人公身上。纵深感带来的未知同样符合影片的情绪。

4. 共同命运法则(The Law of Common Fate)

直接点来说,共同命运法则就是指照片里的“视觉方向”。

如果你的拍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朝着相同的方向移动,这就相当于是一条方向线,这条线也就是拍摄主体的共同性。他们在一起有着共同的命运,他们在一起被视作一个群体,也被视作拍摄的主题。

如《寂静之地》中,一家四口共同奔向的远方,就代表了他们的共同命运。他们的命运相连,共同作为画面里的主体而存在。这种命运再一次让观众成为了事件的参与者,观者会去想象他们会去向哪里,他们会经历什么,这就是张力的来源。

《一一》剧照

在《一一》中,虽然小学生是群体性的存在,但是被罚站的小男孩成为了群体当中的异类,成为了画面的主题,他是共同命运中的不确定性,这样的画面选择非常容易给观众带来紧张感。因为观者无从知晓为什么他是群体中特殊的那一个,这同样也是一种共同命运里新角色的创建。

5. 相似性(Similarity)

相似性应该是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大概就是当画面里的颜色、大小、形式看其阿里都比较和谐并且相似的时候,观者就会自动把这些视为一个模块,非常和谐。这些元素之间的影响、大小关系和空间都能达到视觉的协调,一致性很重。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布达佩斯大饭店》再一次出境,这个建筑和配色现在几乎已经成一种标志了,以至于大家说起马卡龙颜色的时候,第一个跳进脑袋的就是这个画面。它作为整体性的建筑,再加上韦斯安德森的配色,记忆点实在是太高!

6. 接近性(Proximity)

接近性在绘画和设计里的运用一样很多,指的是距离比较短,比较彼此接近的事物或元素,观者会比较倾向于他们是相关的。这意味着当你在摄影构图时保持接近性原则创作,对你的整体构图布景是非常有力的,能够让观者快速捕捉到你的信息和传递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点非常广发运用于交互逻辑)。

《海街日记》剧照

《海街日记》剧照

《海街日记》里对于姐妹四人的构图把握,就非常清晰表明了接近性原则。我们会把接近的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再加以共同命运法则,我们会对拍摄主体产生好奇,能够感知到作为整体,他们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感受。

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拍摄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拍摄那么简单,镜头里往往蕴含了故事和其他更多的信息,也是拍摄者、被拍摄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连接。所以主要从格式塔(Gestalt)理论作为切入,更多是从拍摄的叙事层面来给摄影者一些新的启发。

想了解其他关于摄影或电影专业相关信息可以后台私信或留言,局长看到会尽可能回复~

- 注:本文为原创,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