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过程中,哪些道理让人懂之恨晚?

 天地人和w 2018-07-22

01

越优秀的人越觉得读书有用

在大众媒体的宣传中,富人总是愚蠢的,学霸们总是死板的,地主家的总是出傻儿子。其实这种丑化的形象往往是对群众的心理安慰。

而现实是,我认识的几个所谓的“富二代”朋友,会在每周六早上六点半准时开研讨会,这个时间估计你还在梦周公吧。

在哈佛和清北看到的也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不凡,勤奋自律,同时多才多艺。他们可以在考试季,穿着帽衫、邋遢地连续几周刷图书馆,也可以在舞会中身着华服,精致地社交。

实际上,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富人的孩子坐拥优质的社会资源和物质基础,同样获得了更优质的学习机会和未来,而“寒门子弟”试图打破阶级固化,闯入上流社会的通道,会受到更大的排挤和阻力。

于是,乡村普遍有这样的声音:读什么书,读个初中就够了,读多了也没用,还不如早点出去赚钱。

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为“读书无用”:农村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其中,年收入一万元以下的农村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在底层人民放弃教育的时候,中高层却把教育看的越来越重,家长们疯了一样拥护“读书有用”,不惜一切代价去上培训班、买学区房,拼命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

越优秀,越努力,越觉得读书有用;越空虚,越颓废,越觉得读书无用。前者正向循环,后者负向循环。时间一长,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最可怕的,比你条件好天赋高的人,比你更努力。

02

慢即是快,后积才能薄发

“让你轻松月瘦20斤”,的广告往往销售效果会很好,越能在短时间内有收益,关注人就越多。

可是真的有那么多“毫不费力躺着就能减肥”的方法吗?当然不是。

大众媒体也把“年少成名”宣传的出神入化,于是大众开始焦虑,“我都27岁了还没成功”“我36岁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可殊不知,年少成名,年长却郁郁不得志的占九成。伤仲永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

很多人过于急功近利,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我认识的几个写作厉害的文案,无一不是读书十余载、写字数十万;很多人认为咪蒙靠着70篇文章就收入百万,却鲜少人知,咪蒙前是《南方都市报》首席编辑,09年就开始在网络发文。

你看到的只是现在的“快”,却不知在此之前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很大便捷,同时也让人变得浮躁。每个人都在追求“快”,想要快速提高成绩,快速提升能力,快速学会某种技能,于是大把7天、14天速成课应运而生。

你兴致冲冲去参加,以为能快速脱胎换骨,结果只是学了一大堆方法论,却不知该如何落地。你又重新陷入焦虑。

不是这些方法论没用,而是你需要消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别人告诉你方法,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不代表可以不走路。

我曾经高中的时候,用两个晚上的时间背了一本英语书的单词,有用吗?有,第三天老师单词测验,我拿到很高的分数。可是,一个假期之后呢?我真正学到的单词有几个?

你必须慢慢走,一步一个脚印,打好牢固的根基才能盖摩天大楼。否则,豆腐渣工程一个月,刮个风就全倒塌了,有什么用呢?

短期来看,急功近利走得快;但只有牢固的根基,才会走的更远。

0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哥上面是不是说到“年少成名”?

对,现在很多人急功近利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自己落后于别人”。

“101”“某练习生”等节目里,那些男生女生才十八九岁的年纪就成为“偶像”,拥有超级流量;一起毕业的同班同学人家已经自己开公司买房买车了;朋友圈里又有小伙伴去哪逍遥自在了……

一边眼馋着别人的生活,一边心里不平衡,也想在xx岁之前完成财富自由,走上人生颠覆,趁早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其实出发点没有错,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

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让多少年轻人被扎克伯格、奇葩说木汁他们带了节奏,可曾经中国80后创业典范的茅侃侃,因压力自杀的悲耗也还在我们的耳边。

三哥曾经做一线城市销售总监的时候,别人眼里“自在”的生活,其实自己内心隐隐焦虑,受人羡慕让我有点飘,但更觉得疲惫。

后来我认识到,其实真的没必要给自己强加那些时间线:

“XXX岁一定要结婚,XXX岁一定要赚到多少钱,XXX岁一定要实现财富自由。”

很多人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有的人前半生一事无成,可后半生就像开了挂。

智慧女人马伊琍说:“人的前半生没有对错,只有成长。”

不要让同辈压力吞噬了你,不要让焦虑吞噬了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