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桥鉴赏线路之三,有一条著名的人工河,历史如烟,你知道吗?

 颖之星语 2018-07-22
古桥,述说着光阴的故事,也铭刻着岁月的痕迹。
水乡宁波,多桥,桥为水乡添韵致。保护、传承与弘扬古桥文化,我们在通往古桥的路上。
颖之星语陆续推介古桥游赏线路,欢迎关注,助你了解更多古桥故事。
古桥游赏线路之三,从南塘老街到百梁桥,历史如烟。

【1  甬水桥】

宁波有条著名的人工河流,名叫南塘河。
 
 
南塘河起点鄞江镇它山堰上游,鄞江镇曾名光溪镇,因此南塘河原名光溪河。
南塘河的上游是樟溪,樟溪上游是大皎和小皎,发源于四明山深处的唐田、斤岭一带。
南塘河在南水关进入宁波市城区,曾经是城区淡水供应与行洪、排涝、灌溉、航运的主要通道,南塘河汇入奉化江,再入甬江,奔向茫茫大海。
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设立明州,县治与州治均在小溪镇(今鄞江镇)。
771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六年,鄮县县治迁往三江口。
821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明州州治移到三江口,鄮县县治迁回小溪镇,小溪镇更名光溪镇。
公元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主持建成它山堰,同时从它山堰上游,向三江口,挖出了一条河,当时叫光溪河,为三江口的淡水供应及航运起到了重要作用。
909年,五代吴越(钱镠)天宝二年,鄮县改称鄞县,县治也迁至三江口。三江口,开始进入了繁盛发展期。
2015年9月,南塘河畔,以明清的江南民居风格为主格调的南塘老街,盛大开放,成为了宁波人民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与人文荟萃,重现了当年南门三市的繁荣景象。
 
 
南塘老街东头的甬水桥,被更多人了解认识。
甬水桥,因地处宁波古城南门甬水门而名,甬水桥跨越南塘河,东接南郊路,西通周家堰,是它山、皎口二水入江之咽喉。
 
 
甬水桥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时任皇帝是宋哲宗(赵煦),宋哲宗是宋神宗之子,1085年登基时年仅8岁,在位15年。
甬水桥建成的那一年,宋哲宗病故,年仅23岁,18岁的弟弟赵佶被推上了皇帝宝座,是为宋徽宗。
宁波市著名的望春桥也建于宋哲宗当政期间,望春桥建于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仅比甬水桥早建两年。
甬水桥原叫下驾桥,据传因有皇帝过桥而名,之后大小官员过此桥都要下马,因此称作下驾桥。明代时,下驾桥被正式称作甬水桥。
 
 
 
近千年来,甬水桥几经重建,现存之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那一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风雨飘摇。
桥南侧对联:
瑞气来它山,横亘南塘凝胜地;
嘉名著甬水,高飞东鄮作通津。
桥北侧对联:
介长春通津,闲波心辉映;
为丹山赤水,胜地脉灵钟。
 
 
随着南塘老街的开放,甬水桥和月湖桥,是每天过桥人数最多的古桥。

【2  启文桥】

从南塘老街沿着南塘河向上游行走约两公里,南塘河上有一座古桥,名叫启文桥。
 
 
启文桥所在地方,原属清道乡沈店村,因此原名沈店桥。
启文桥与甬水桥建于同一年,即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
近千年来,几经倾废重建,现存之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那一年,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千万年。
重建的启文桥用宁波著名的梅园石建成,正式命名“启文桥”,有启迪文风之意。桥面望柱雕有狮、象、怖莲、复莲等,桥身两侧有镇水兽,雕刻精美。
 
 
1929年,鄞奉公路建成通行,启文桥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为永远的记忆。
仔细鉴赏古桥,令人震惊的是,启文桥的东岸已经被全部填埋筑堤。
 
 
包括南塘老街边上的甬水桥也一样,半侧被筑埋,由此可见,南塘河道已经严重变窄了。
千年以前,靠人力挖通的南塘河应该更为宽阔,可惜近年已被填埋一侧。
河道的消失,或者变窄,结果就是导致了水灾隐患。
每逢大雨,城市看海,城西被淹。
不能再干这样的事了!

【3  洞桥】

南塘河流经洞桥镇,河上有座古廊桥,名叫洞桥。
 
 
 
洞桥建于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
那一年1月31日,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侵犯后周边境,赵匡胤临危受命抵御。2月2日晚,赵匡胤大军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后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北宋”。
洞桥之下的南塘河,原名叫光溪河,所以洞桥又叫光溪洞桥。经历代重修,明成化元年(1465)更名为洞桥。
 
 
 
 
 
洞桥为双孔厚墩木梁廊桥,洞桥镇、洞桥村,均以此桥为名。
东侧桥栏中间有木制桥额一块,上刻“洞桥”,“民国三十五年八月”,由此可知,现存之桥建于1946年,时局动荡时期。
洞桥的桥面由30根柏木为梁,上铺地板,竖立64根木柱,建9间廊屋。廊屋中间为通道,西为店,东置木凳,供人坐歇。
洞桥南北二堍各建四柱凉亭,与桥面廊屋相联,使洞桥远看如楼台,桥上楹联:“舟楫频摇波底月,楼台倒影水中天。”
洞桥的桥墩特别大,长7米,宽3米,是宁波现存古桥中最大的桥墩。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一直舟楫忙碌,两旁居民靠水而居,恬淡闲适,恰如“望之如神仙居”,有诗云:“巩固舆梁广通过客,苍茫烟水频泛来船”。

【4  惠明桥】

公元832年,明州刺史于季友在惠明港开渠筑堰,同时,鄮县县令王元玮在小溪镇修筑它山堰,公元833年建成,并从它山堰上游,向三江口,挖出了一条河,当时叫光溪河,现在叫南塘河,为三江口的淡水供应及航运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在惠明港与南塘河汇合处,建成了惠明桥,惠明桥为浙东现存最早的双孔高拱桥。宋代杨蒙赞之:“汤汤其流,泛泛其舟,以溉以濯,以酌以游”。
惠明桥几经倾废,明正统五年,即公元1440年重修,那一年,明朝开始在北京建都。
 
 
 
惠明桥桥头有“重建惠明桥记”石碑:“自惠明港入仲夏港,支流衍迤,灌溉七乡,通入西门,潴为月湖。一从南塘河经乌金碶,通入南门,潴为日湖,异时二水通行,郡城内外溉禾稼,通舟楫,农作旅行悉赖以安。”
惠明桥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双孔石拱桥,两孔之间镌有伸出的龙首,桥额书“惠明桥”。
龙头下有对联,南面:“惠泽周流交注双湖日月,明山绵亘远通三郡轮蹄。”对联的第一字连起来就是桥名“惠明桥”。
北面对联:“仍旧址建新梁七乡引籁,导行春通仲夏两派汇流”,惠明桥曾经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5  百梁桥】

南塘河上游的樟溪,流经鄞江镇,经它山堰工程分流后,从它山的江渚上一分为二。
北侧的叫南塘河,南侧晴江直流而下,与清源溪相汇,称鄞江,也叫蕙江,穿过洞桥镇,流经喇叭口,汇入奉化江。
打开地图,鄞江和南塘河就像两条蓝丝带,穿过平原,奔江入海。
鄞江流经洞桥镇,有座横跨鄞江的著名的廊桥,名叫百梁桥。
 
 
 
百梁桥、洞桥、惠明桥,称为洞桥镇三古桥
百梁桥由当朱家太公朱文伟及其子朱用谧,出资建造,建成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
宁波市中心始建于1084年的月湖桥,还有海曙区横街镇始建于1068年的武陵桥,都是在宋神宗当政期间建成。
百梁桥长达百米,6墩7孔,每个桥孔中铺架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孔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桥名“百梁桥”。
百梁桥是浙江省内幸存的最长石礅木梁古廊桥,气势宏伟,结构完整,历史悠久,被称为“浙东第一廊桥”,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难得实例。
 
 
 
公元1127年3月,北宋徽钦二宗(赵佶和赵桓)被金人掠去,北宋倾亡,史称靖康之耻。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建康(今南京)开启了南宋时代。
南宋王朝继续受到金兵侵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年,金军直驱南下,宋高宗逃经宁波,百梁桥被金兵损毁。
十八年后,即1145年,这座廊桥仍由朱氏后裔朱世则兄弟和村民按原样重建,创造了祖孙三代建廊桥的佳话。
百梁桥后来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两次重建。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次修护。
南面桥头西侧有清嘉庆7年《重修光溪百梁桥记》碑、光绪14年《光溪专德会记》碑、光绪22年《章家碶记》碑,由此可知,现存之桥,最近的一次修护,是光绪22年,即1896年。
 
 
百梁桥一直被誉为“鄞奉通途”,在鄞江下游元贞水泥桥架通后,百梁桥的通行功能下降,但是作为浙江省文物保护点,成为了一道永远的记忆。
在桥上可西眺四明群峰,东望江河阡陌,明代诗人沈明臣有诗赞之:“青天回首归何处,落日千峰兴不孤。”

【6  五港桥】

与洞桥镇相邻的古林镇,老街西端有座古桥,名叫五港桥,可以一并欣赏。
五港桥始建于明天顺八年(1464),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并更名为“资善桥”,同治八年(1869)再修时,复名“五港”。
 
 
 
五港桥所的处地理位置特殊,两条河流呈十字形交叉,南侧又向东分出一条河流,因此呈现了五河汇聚之貌,故名“五港桥”。
五港桥有三孔,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三眼桥”。
中孔上方刻有桥额“五港桥”,落款“同治八年里人重修”。并镌有桥联:
洞筑三环月印圆,
河分五港源流条。
河心倒映开金镜,
水面横飞落彩虹。
桥栏四端各置石雕坐狮一具,体态庞大,雕工精湛,造型别致,憨态可掬。
更有意思有是,桥上两边桥栏石条,被巧妙地凿成了座椅形,可供静坐休息,如此人性化的设计,所见古桥中,仅此一例。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古今多少事,尽付古桥中。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她,还在说话。
更多古桥故事,下期分享,欢迎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