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落洲上下五千年,看桑落洲潮落潮涨,瞧浔阳江九曲回肠。

 文冠厚朴 2018-07-22

江西杜会科学历史学研究 长江九江河段 自然历史与社会历史关系之阐述

魏源 李钧辉 马振兴

长江的九江河段,古代称作浔阳江,它 流经赣北九江区。历史上,长江九江段河道 曾经过多次的改道,并逐渐完成了由北向南 的迁移演化历史,直到今天的位置。九江河 段地区山峦起伏,河湖纵横,气候温和,雨量 充沛,植被繁茂,动植物资源丰富,为原始先 民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早在新 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了古代人类的生产 活动,先民们筑城建寨,逐水而居,并随着水 势的涨落与河道的变迁。不断地改变着自 己的生活,书写着辉煌的历史。本文试图从 长江河道的变迁历史来讨论九江地区的社 会发展史。

一、地质时期据地质调查,

长江中下游的地质基础奠 定于距今100一30百万年的白垩——第三 纪。印支运动使长江流域普遍抬升,脱离海 侵后,燕山运动进一步使上游地区隆升为山 地和高原,而三峡以东地区则沉降为低地, 并形成若干内陆湖泊,沉积了白垩——第三 纪红色碎屑岩系,奠定了西高东低、汇水东 流的地貌格局。其后,又经历了喜马拉雅运 动,青藏高原持续隆升,造就了现今流域内的 地貌轮廓。 在距今250一78万年的早更新世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 期,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古长江及其支 流纵横于崇山峻岭之间,河床坡降大,侵蚀堆 积作用活跃。长江出武穴后,摆脱了两山的 挟持,与其支流一道形成了以武穴为顶点,北至黄梅城关.南至九江市的巨大冲积扇,发育 了分布广泛并可与安庆砾石层、南京雨花台 砾石层对比的九江砾石层。 在距今78—1万年的中、晚更新世期间, 九江河段地区又出现了问歇性升降,而且气 候的冷一暖交替频繁,早期以暖湿气候为主, 晚期则以干冷气候为主,河系有退缩现象,侵 蚀、冲积作用减弱,堆积物吼残坡积、坡洪积 及冲洪积为主。晚更新世末期,地壳有一较 明显的上升时期,河流下切河床,上更新统冲 洪积层抬高形成了低丘、阶地。 进入一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后,区域内陆 壳处于缓慢下降时期,并有一较长的相对稳 定阶段。随着冰后期气候的逐渐转暖.气候 较晚更新世末期有很大发展,以温凉、半湿润 为其特征,水流开始较冷期活跃,江河泛滥趋于频繁,河湖堆积速度加快,长江水系向平 原型河流发展,河曲发育,河床变迁大,总的 方向为自北向南迁移,摆动幅度从湖北、安 徽至江西达20公里以上。

二、山背文化——商周时期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全球气候继续转 暖,海平面持续上升,在距今6000—7000年 左右上升到最高点。之后,气温又几经冷暖 高低变化,但再也没有了冰期与问冰期的大 起大落.总体上是一种高洪水位下起落的态 势。其总的演化趋势是在末次盛冰期深切河 各基础之上的溯源堆积,河流开始了从深切 河谷向平原曲流河的转化演变,侵蚀与堆积 稍有交替,但以堆积作用占主导。东部海面 上升引起长江河床与自然堤的溯源加积,江 河横溢。在这种大背景之下,长江出武穴后. 于早期的松散堆积层之上形成了众多的分 汉水系,东流潴汇,在沿江低洼地区扩展成 湖,构成了最早的茫茫九派及江湖共存的自 然地理景观,这也就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 《尚书 对于这段自然历史的演化进程,古代传说中有大禹治水这样一种叙述。《淮南子 本经训》日:“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 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 水漏,九州千,万民皆宁其性”。《吕氏春秋开篇论》日:“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 出盂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 大雅》、《尚书吕刑篇》和铜器铭文里也 都说禹是平水土定九卅的人。足见大禹治水 是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而神话又是建 106 立在自然与社会物质生活基础上的。 传说中的禹疏河决江,修彭蠡之防,当 是在上述的分汉河道上加以疏道整治,使之 畅通汇注彭蠡泽,而不致在平原河曲地区泛 滥成灾。 大禹把中国分为九州,九江河段恰处荆 州、扬州交界处,彭蠡之东为扬州,彭蠡之西 为荆州。《尚书 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 根据一系列的考古资料印证,九江河段地区,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便有先民 劳动生息。已知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修 水县的山背遗址、九江县的神墩遗址、湖口 县的文昌撒遗址、武宁县的澧溪遗址和黄梅 县龙感湖遗址等多处。这些古文化遗址中以 山背遗址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 是一处原始社会后期比较富有的家居点。出 土的文化堆积层说明山背人早已定居下来, 从事着艰苦的原始农耕,并已能够栽培水稻 了。除从事原始农耕外,还进行渔猎和采集 等辅助性劳动。已经能够在水上进行生产活 动.捕捞渔类。这个时期人类虽然尚未大规 模开发江湖,但长江有了疏浚治理,《尚书 禹贡》中的“云梦土作”、“禹疏九江”就是写 照。进入商周时期,长江洪水位有所回落,社 会生产力也有了较大发展,水利疏浚工程水 平和作用均有提高,本地区成了商周文化较 密集的地方,已发现的遗址约计80余处,以 九江县为最多,达23处;彭泽县、湖口县、瑞 昌市及浔阳区均有分布。其中以九江神墩遗 址和瑞昌铜岭矿冶遗址最具代表性。根据对 九江神墩商恩文化遗址的发掘,证实中原文 化是从赣北选个大门进入江西境内与土著 文化相结合,然后形成遍布全省的商周青铜 文化。这个时期的九江河段成了中原文化与 当地土著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该阶段,长江九江河段完成了深切河谷向平原河曲的转变.曲流河成型,众多的分 汉水道逐渐集中形成若干条主要河道,摆布 在北至黄梅濯港、蔡山,南至九江鹤向寨的 宽阔区域内,长江从江湖“不分”到扛湖分 离。其时,气候温湿,长江水量大增,湖泊扩 大,长江水面较宽,航运条件有比较明显的 改善。航运条件的改善则为大规模的军事斗 争、社会生产活动以及人员、文化的交流提 供了便利。 春秋早期,九江河段地区及赣江流域依 然是由干越族控制着,西楚的势力尚未抵及 赣境。到春秋中期以后,大体在楚成王奉周 天子之命“镇尔南方夷族之乱”后,楚的势力 才得以伸人湘北和赣北地区。至此,九江河 段成了“吴头楚尾”。其东部一隅属吴之西 境,西部一隅为楚之东境。春秋末期,各诸侯 国长期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战 国时代。九江河段,在吴楚战争中显示出了 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依长江立国的吴国和楚 国经常发生争霸兼并的战争,九江河段正处 在吴楚交界地区,战船往来比较频繁。 楚国位居长江上游.多次顺江而下,经 过九江河段。进攻吴目。史料表明,最早的一 次水战是在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为 简之师,克鸠兹(今安徽芜湖以东),至于衡 山(在安徽当涂县东北)”。公元前536年.楚 国令尹子荡“帅师伐吴”,战争是在包括九江 地区在内的古豫章地界进行的。公元前508 吴、楚二军在豫章交战。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小国蔡侯和唐侯,调动全国舟师,自豫 章经过九江沿长江西上攻楚,至于汉水…… 比至鄞(楚国都,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五战, 楚五败。楚王被迫逃出国都。公元前504年, 吴国再次进攻楚国,攻占了番邑(今江西波 阳县东),“楚国大惕,惧亡”。 上述几次吴楚之间的战争,都是在长江 中下游包括九江河段在内的古豫章地方进 行的,因而给沿江地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水上战争需要使用大量的舟船以运送大量 兵员、粮草和兵器等。在自然地理条件比较 优越.船只停靠较多的地方就有可能逐渐形 成港口,逐渐形成居民比较密集且分布较广 的居民定居点,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逐 渐具备建县所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春秋 战国时期,九江河段北岸的浔阳地界与南岸 的柴桑地界尚处在港口及居民定居点开始 形成的过程之中。随着军事斗争的日趋频繁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浔阳和柴桑作为港口的 地位也日渐凸显,建县的人力、物力条件业 已具备。设县时机已经成熟。 汉代建立浔阳县,属庐江郡,县治在今 黄梅县蔡山镇,与柴桑县隔江对峙。为滨江 镇守要地。其时.浔阳已是一个规模较大的 造船基地或水军基地,有制造舟船、停靠大 量船只的记载。所制造的舟船称作“浔阳楼 船”。汉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镇压闽 越反叛,其理由是闽越王曾用“阴计奇策,火 燔袭浔阳楼船”。至元狩元年(前122年),淮 南王刘安谋反。其谋臣伍被献计说:“南收衡 新县东南)之城,结九江(此指秦置的九江郡,郡治在今安徽寿县)之浦,绝豫章之口”。 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南巡。“至江陵 (今湖北江陵县)而东。……浮江,自浔阳出 枞阳(今安徽枞阳县).过彭蠡,杞其名山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柴桑县,属豫章郡,县治在今九江县马回岭乡马头村,土 为楚城坂。楚城坂,地势平坦,河流发源于庐山。这里东倚庐山,北枕长江,南临郡阳,是 南来北往的通道。柴桑扼豫章郡之口,形势 重要,’是汉代水军乘浔阳楼船往来巡弋,进 入豫章,攻击闽越的基地。从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情况分析,荆林街早自西周时期就是一 个居民比较密集而分布又比较广的居民定 居点,在汉代已具备了建县所必要的人力、 物力条件。

四、东汉——三国时期 这个时期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转冷, 水量偏少。其江湖演化进程是:在已经形成 平原河曲、江湖已经分离的基础上,开始了 河曲之河道自北向南的自然作用进程;彭蠡 泽北部湖泊发生淤积,南部则随着长江河道 的南迁而不断向南扩张。虽然长江河道已经 开始了向南迁移的演化进程,但长江的主泓 线仍然在现今长江之北,江北的航运条件依 然良好,而江南的航运条件则又随着长江河 道的逐渐南迁有了明显的改观。其时,北方 连年混战不休,中原人民大量逃人荆、扬二 州,人口激增.柴桑、浔阳一带也因此得到开 发,于是在长江河段的南北两岸,出现了两 隔江对峙.互相呼应。自汉以后,彭蠡泽也随长江河道南迁而不断向南扩张。至三国时 军操练水军、建设水军的重要场所和水运交通必经之地。 东汉末年,九江河段是东吴水军活动的、重要基地,孙刘联盟抗击曹军的大后方。魏 黄初二年(211年),吴主孙权置武昌郡,柴桑 属之。柴桑经济其时巳较两汉时期有了显著 发展。已经发展形成为一个商贸船队往来和 为水上战争提供战船停靠,补给兵员、给养 以及制造修理战船的重要港口。赤壁战役 时,孙刘谈判联盟在此,战争谋划、后勤准备 也在此。如此重大的战役,作为东吴水军基 地的柴桑港,舟船战舰的进出停泊,兵员、武 器、给养的装卸补充,都要依靠柴桑港,可见 其繁忙及规模。浔阳继续保持了其在军事、 108 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有规模不小的屯 田垦殖。史载孙权一次就将“浔阳屯田六百, 人”赐与吕蒙;后又“以浔阳、阳新(今湖北省 阳新县西南)为蒙奉邑”。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吕蒙奉孙权命,自浔阳秘密发兵,向关 羽发起突然进攻,关羽败走麦城。战争中使 用的战船是浔阳句鹿大舶。表明继汉代之 后,浔阳在三国东吴时期已经形成拥有大量 船只的港口。

五、两晋——南朝时期

该阶段继续保持天气寒冷、雨量偏步的 气候水文特征,曲流河非常发育,长江河道 的迁移变化强烈而频繁,长江河道已明显迁 向南边,浔阳地界逐渐远离长江,浔阳港的 口岸功能逐渐丧失。至东晋末期(420年左 右),长江主泓道迁移到了城子镇——洗心桥 (港口)——鹤向寨一线,彭蠡泽也相应向南 有大规模的扩张,郫阳县、海昏县相继沦入 湖底。在江北发育形成了大片宽广肥沃的冲 积平原.其上小河、小溪及残留水道交织,并 继续与长江主泓保持着天然的联系。随着长 江河道的频繁迁移变化,地方的行政区划也 有相应的调整变化。晋永和元年(304年)分 寨,郡、县同治,历经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常为州、郡治所。义熙八年(412年),省浔 经过东汉和东吴的开发,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逐渐上升。此后经历东晋和朱、齐、 梁、陈等王朝,全国社会经济重心从黄河流 域向长江流域南移,江南经济有了空前的发 展。位于江南地区的柴桑港的功能亦园地方 经济的发展.航运和口岸条件的持续改善而 发生变化,开始由东吴时期的军港向繁华商   万方数据 港的转变。城市也因商港的繁荣有了明显的 发展;巳成为长江九江河段南北两岸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水陆交通发达,史载 “浔阳(即鹤向寨)南开六道,途通五岭.北导 长江,远行岷汉,来商纳贾,亦一都会也”。

六、隋唐——宋初时期

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气候又变得和 暖,是我国的一个高温气候期,也是长江流 域的一个多雨期,水量充沛,流域的地表径 流明显增大。而此时中游云梦泽已经消失, 江北古彭箍泽也早被陂池大小的雷池所取 代,长江流域蓄洪能力下降显著,水位抬升 强烈。长江高水位在湖口倒灌彭蠡泽,顶托 五河泄水,使得彭蠡泽空前迅速地越过婴子 口向东南方的郏阳平原扩展到了鄱阳县,始 有鄱阳湖之称,也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 的范围和形态。该阶段的长江河道总体上大 致保持在现今的位置上。但是也仍然存在有 以分汉河及曲流河形式的南北摆动,再加之 气候及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得口岸条件发生 一些相应的变化,,港口建设在发展中也会有 所调整,进而行政治所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桑、汝南复置浔阳县,时因水患,州、县同治湓口城(今官牌夹一带)。开皇十八年(598 年J.改浔阳为彭蠡县,大业三年(607、年j.废 至今所(今九江市浔阳区)”。武德八年(625年),省湓城县人浔阳县,州治东移浔阳城, 历唐、宋、元、明、清至今,均为州、府治所。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经济大发展的 时期,长江流域更是处于大发展时期,全国 的经济重心市移。同时交通发展也很迅猛。 京都长安至岭南广州的著名太庾岭商路重 新拓展开通,南北大运河也开凿运行。在浔 阳转运集散的货物迅速增加,使得当时的浔 阳港成为全国著名的南北物资交流(以茶 叶、瓷器、漕粮为大宗货源)和官邮商旅往来 的重要港埠。唐朝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时, 曾作名诗《琵琶行》。诗中有“商人重利轻别 月明江水寒”句,即是反映江州已作为茶叶集散转运的港埠。

七、南宋——明初时期

该阶段气候转冷,长江水量相对来说有 所减少.水位有所回落,鄱阳湖水域面积也 相应有所减少。同时,长江江流的侵蚀作用 有所减弱,泥沙蚤积作用则较前有所加强。 长江河道总体上仍然大致保持现今的位置, 但是仍然有一些南北方向的小摆动。在长江 和鄱阳湖合力作用下,长江九江湖口段的自 然堤加速生长,在原有的基础上淤积形成了 梅家洲。自此。长江与鄱阳湖的关系变得更 为复杂,自然堤对江湖关系开始起比较明显 的作用。 这时期九江港口的航运条件仍然保持良好,并继续作为以转输茶叶、瓷器、漕粮为 大宗,兼有岭南货物、外贸货物中转集散的 中枢口岸。宋、元时期。由于进出货物日益增 多,船只往来更加频繁,官府乃在九江港设 置了港口征税、仓储、转运机构。《马可波罗游记》中,生动地描述了元代江州(九江)港的情摄:“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商 业发达的地方。由于濒临江边,所以它的船 舶非常之多……”。

八、明清——现在

本阶段气候逐渐回升,江水流量慢慢增 大。明朝早期(1485年左右),长江河道中张 家洲的出水和向下游的伸长,加强了对鄱阳 湖出流的顶托,引起湖口咽喉的大量淤积, 加速了梅家洲的生长,减缓了鄱阳湖下游底 床比降,进~步削弱了湖口的泄流能力,抬高了鄱阳湖水位,导致了明清以来的水提, 并且延续刘现在。长江河道总体上还是大致 保持了现夸的位置,但仍然还有一些以河曲 形式南北方向摆动。这个时期,人类对江湖 等自然环境的演化进程干预力度加大.具体 表现有:一是破坏环境,加剧水土流失,江湖 淤积严重;二是修建堤防阻碍长江的自然演 化进程;三是修筑了许多人工矶头产生涡流 也使河道加深。从南宋开始,一场持续到明 清时期的“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运动就在被 称作“九江”的北江两岸首先开始了。他们疏 沟洫、治田畴,为了防止水淹,遂沿江筑堤。 直到万历三年(1575年),随着小池口建闸, 隔断了北江与长江的联系后,延绵近万年的 江流九派的地貌景观就消失了。然而,九江港口的航运条件仍然保持良好。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开 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代的九江。随着 长江水运商业的发展。港口汇集了为数众多 的商品和商船.史称“四方商舟骈集其地”。 其时,九江港口水路“居江右耍冲之地,上下 往来者络绎不绝”;陆路“当四达之冲{自南 而北,驰驿奔轺车殆无虚日”,港口十分繁 盛。自明景泰元年(1450年)起,官府设立钞关,专门征收过往商船船料税。税收额逐年上升,至清末同治年间,关税额居全国之首。 城因港兴,港口的大发展极大地促进了 城市的发展。九江市就是借助于九江港“滨 临大江,上通川楚,下至苏杭”这样卓越的自 然地理条件,而逐渐成为“每日客舰络绎不 绝的万商往来之区”与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 之一、三大茶市之一和行销国内外的景德镇 瓷器的集散中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