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故事:宋太宗的悖论

 江山携手 2018-07-23
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更名为赵光义。他当了皇帝后,又改名叫赵炅。明人江盈科《雪涛小说》里有一个关于赵炅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一天,赵炅微服出宫私访,到街上体察民情,看见一个乞丐赖在一家商店门前讨钱,又骂又跳的,怎么也赶不走,吸引了一大帮乞丐和民众围观。突然,人群中闪出一个身影,一刀把乞丐杀了,接着又像风一样消失了。这个颇有些“金庸味”的神秘刀客正是赵炅。不过,那时候还没有监控摄像头,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凶手就是皇帝。
第二天,京城的行政长官——开封府尹急忙向赵炅汇报了这起发生在皇城脚下的命案。赵炅假装不知情,郑重批示说:“务必把凶手缉拿归案!”府尹遵旨,忙活了好一阵子,找不到半点可以破案的线索,只好如实回禀。赵炅闻言,把脸一沉,说:“不行!这是朕亲自督办的案子,一定得破了!”府尹走投无路,狗急跳墙,索性把遭到乞丐“强讨”的那个商人抓来刑讯逼供,估计灌辣椒水、骑老虎凳什么的,全排上了用场,结果不言而喻,这个倒霉的商人“被杀人”了。好不容易找了个“替死鬼”,终于可以结案了,府尹屁颠屁颠地跑去向赵炅请功,赵炅问:“情况属实吗?”府尹答:“属实!”赵炅勃然大怒,骂道:“属实你个头!那乞丐是我杀的,你怎么可以冤枉无辜呢?”龙颜一怒,乌纱不保,府尹当即就被革了职。
江盈科讲这个故事,旨在告诫官员们办案需谨慎,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千万不可滥用职权,制造冤狱,草菅人命。他说:“夫生杀所凭,必准予律;然轻重由律,疑信由情。苟涉可疑,宁生毋杀。”在没有掌握确凿证据、案情尚有疑点的情况下,宁可放过一千,不可枉杀一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冤案发生。宋太宗赵炅的本意大概也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